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研究固定排气口型缓冲气囊冲击减缓特性,基于能量守恒及热力学方程建立了固定排气口型气囊缓冲过程的解析模型,并采用LS-DYNA和实验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基于该模型研究了竖直圆柱式气囊的缓冲特性,开展了初始压力、排气口面积和排气口触发条件对竖直圆柱式气囊缓冲性能的影响研究,并定义了初始极限压力。研究表明:当初始压力小于初始极限压力时,适当增大竖直圆柱式气囊的初始压力、选取合适的排气口触发条件,均可将设备的峰值过载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的基础上,减小气囊的体积;采用合理的排气口设计参数,可以提高系统的吸能率,降低峰值过载,同时避免设备的反弹。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气囊式气垫的结构设计、参数选取和公式计算,并对其工作性能和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模具抛光工艺规划方法研究的不足,提出一种模具气囊抛光总体工艺规划方法.基于抛光实验,研究了不同磨粒粒度水平下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及可达的最小粗糙度值,提出一种基于不同抛光阶段中磨粒粒度选取的模具气囊抛光工序规划方法,该方法有助于实现抛光工序的智能规划.最后基于此方法进行了抛光实验,抛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大口径轴对称非球面气囊抛光进动运动建模及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大口径轴对称非球面气囊抛光进动运动建模及控制。分析气囊抛光机构及大口径轴对称非球面抛光进动工艺特点,确定以气囊自转轴线与气囊交点为研究对象,以气囊球心为原点建立气囊进动基础坐标系,根据大口径轴对称非球面连续进动抛光中各抛光点气囊自转轴与局部法线夹角值(即进动角)不变的原理,在分析每个抛光点时建立与其对应的坐标系,得到抛光该点时气囊自转轴与气囊交点在该点对应坐标系中的值,而后进行坐标变换,将抛光任意点时气囊自转轴线与气囊交点的位置换算至气囊进动基础坐标系中;根据大口径轴对称非球面方程、加工控制模型及前述的坐标变换运算结果,利用矩阵变换得到大口径轴对称非球面抛光的进动运动模型;在上述的运动模型中加入最有效率控制算法后进行运动学仿真,得到大口径轴对称非球面抛光的进动运动曲线,并通过仿真气囊自转轴线跟随加工点法线变化的趋势及比较仿真进动角与实际进动角验证所建立运动模型及控制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汽车安全气囊工作性能仿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提出了一种测试汽车安全气囊工作性能的试验方法,旨在提供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工作性能仿真的试验验证手段。采用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气囊碰撞试验台架及其他相应的试验装置,进行气囊碰撞试验,主要测量气囊展开后或展开中与人体及其他物体相互碰撞时气囊内部气压、碰撞速度、加速度等参数的变化曲线,从而检验汽车安全气囊工作性能仿真结果的正确性。使用这种试验技术与装置检验了运用 MADYMO 系统计算的一个典型气囊充气展开碰撞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6.
气囊抛光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囊抛光能够获得稳定的材料去除特性和高质量的抛光表面。回顾了气囊抛光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发展现状,对气囊抛光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抛光工具,进动抛光,脉动抛光,磁流体抛光,驻留时间,边缘控制和过程控制,抛光轨迹规划,磨粒场及气囊抛光应用等。研究结果表明,气囊抛光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自由曲面高效精密抛光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气囊抛光的运动特性和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正交5-DOF并联气囊抛光机床,研究了该机床的位置正反解,推导出位置正反解方程,基于该并联机床的结构布局特点,绘制了该机床的工作空间轮廓图,仿真结果适合于气囊抛光的运动要求,为该并联机床的设计及气囊抛光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新型5-DOF并联气囊抛光机床具有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精度高、运动稳定、惯性小、初始装配位姿解耦、工艺性好等优点,可用于空间曲面(磨具、叶片等)零件的加工及精密抛光等领域.  相似文献   

8.
《工程机械文摘》2012,(5):36-37
2012年7月11-12日,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标准化协会汽车分会主办的"汽车碰撞安全和气囊技术及标准国际研讨会"在大连成功召开。来自标准主管部门领导、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嘉宾等百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共同就车辆碰撞技术及标准、碰撞测试和数据采集技术、气囊匹配技术、智能气囊、气囊零部件试验技术及标准的发展等展开研讨,并对今后标准研究制定的重点领域进行交流。本次研讨会上,来自沃尔沃、通用、丰田、戴姆勒、福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泛亚、上海大众、一  相似文献   

9.
无人机回收减震气囊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针对无人机回收减震气囊的工作原理及性质 ,建立了带有排气卸压口的活塞汽缸工作原理的气囊分析数学模型。在简化模型的基础上 ,对缓冲气囊系统的着陆吸能、排气释能过程进行了能量分析、力学分析和热力学分析等研究 ,建立了一套理论分析方法。并针对某设计条件进行了初步的计算分析 ,给出了一种气囊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煤矿危险区域封堵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无外接气源快速封堵技术。设计了无外接气源快速封堵气囊,给出了其工艺路线及技术指标,着重研究了气囊中装料量与封堵时间关系,且对气囊的性能及制备气囊的材料性能做了测试。此技术为矿井危险区域快速封堵提供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气囊折叠方式对展开作用力影响的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对称折叠、卷式折叠和环向折叠等折叠方式的气囊模型。基于气囊试验、碰块试验和转向盘试验等虚拟试验分析了各气囊折叠方式对应的气囊压力和相应的接触物体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气囊展开过程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即0~20 ms的初始展开阶段和20~100 ms完全展开工作阶段。指出了折叠层越多,层与层之间的干扰越多,则气囊展开越困难,且第一阶段会形成较高的气压,而第二阶段则维持较低气压。提出了环向折叠气囊能够较好地保护离位乘员,并对正常坐姿的大体位乘员提供良好保护。  相似文献   

12.
侧面安全气囊静态展开测试是一种常见的侧面安全气囊静态展开性能测试方法,其中侧面安全气囊静态展开时间参数是侧面气囊性能的关键参数。在目前的测试技术当中还不能对气囊展开时间通过试验仪器进行测得,而是仅仅依靠试验人员通过高速摄像记录画面进行评判,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误差。通过对现有测试标准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激光投射的侧气囊静态展开试验方法,并完成搭建激光投射侧气囊静态展开试验平台,有效避免了仅仅依靠人眼进行气囊展开时间评价带来的试验误差,提升了座椅侧气囊静态展开试验精度。  相似文献   

13.
安全气囊能够在汽车发生碰撞后弹出,使车内乘员与相对松软的气囊袋接触,吸收部分碰撞能量,从而使车内乘员的伤害程度尽可能降低。通过对驾驶员安全气囊、副驾驶安全气囊、侧面气囊、侧面安全气帘的静态展开测试技术研究,确定驾驶员安全气囊、副驾驶安全气囊、侧面气囊、侧面安全气帘的静态展开测试性能参数,完成气囊部品静态展开测试平台的搭建,提升了气囊部品静态展开测试的准确性,能够为气囊设计以及生产提供准确的气囊静态展开性能参数以及检测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设计出一种新型环形安全气囊,并给出该环形气囊的折叠方法。以某客车为参照,建立了包括新型环形安全气囊的客车驾驶员侧约束系统。对未匹配气囊、匹配传统气囊以及匹配新型气囊工况下的驾驶员损伤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新型气囊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采用新型气囊工况后,驾驶员头部和胸部的损伤值均至少减小36%,能够有效减轻客车正面碰撞事故中驾驶员头部和胸部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王栋 《机械与电子》2022,40(1):59-62
为了提高汽车安全性能,强化安全气囊对乘员保护作用,提出一种基于偏差校正的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自动校准方法。以安全警示灯出现闪烁次数为依据,读取故障代码,诊断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状态,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外部故障校准,调整前束尺寸,获取线路校准有效距离;在此基础上,将汽车碰撞安全性作为头部损伤评价指标,衡量出不同时间段内,汽车加速度与乘员头部位移距离,确定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具体点火时刻,设定移动窗式积分法与 ARMA 模型预报法校准不同环境下安全气囊系统的点火时刻,完成内部校准,通过系统外部和内部校准实现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自动校准。实验证明,该自动校准方法能够精确得出汽车的加速度与乘员头部位移,校准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体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对气囊缓冲过程进行了分析。基于现有的气囊结构,空投时末端速度过大。因而,对气囊直径和高度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和优化,找到了可行的设计区域。利用优化后的结构参数,对正常工况下的气囊缓冲过程进行了实验,得到了气囊高度和内压,空投速度和加速度。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参数优化后的气囊实现20 t超重装备的空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在安全气囊的传感灰度区存在不触发的问题,设计一个独立于安全气囊点火信号的算法通道,以保证汽车发生碰撞后安全气囊未正常触发的情况下仍能发送呼救信号,让乘员及时得到救援,提高紧急呼救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首先给出所设计的双通道式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的决策过程,然后利用比功率算法和移动窗积分算法分别...  相似文献   

18.
高原条件下空投设备气囊系统缓冲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高原的空气密度、大气压力等与平原有较大差异,所以有必要对气囊系统的缓冲性能进行研究.由于空投中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采用实验方式进行空投设备落地过程的研究难以得到有效的结果.而且,由于实验方式花费较高,采用仿真方式具有较大优势.采用有限元方法,结合气体热力学理论,建立重型空投设备和缓冲气囊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简要分析了空投设备落地缓冲过程的规律,进一步计算了高原条件下气囊系统的缓冲过程特点,研究结果对气囊系统的优化和设备结构改进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