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竹莲 《建筑创作》2002,(10):78-85
2002年柏林世界建筑大会以“建筑与资源”为主题,强调“建筑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作者通过对伊斯坦布尔城市环境和建筑艺术个性的分析,阐述对传统城市的保护、整合和再利用,不仅保持了文化的延续性,也保护了资源。  相似文献   

2.
萧默 《新建筑》2007,(3):59-62
从“建筑艺术”的文化性和中外文化的不同,论述了中国建筑应立足于本国文化土壤之上,慎言与西方的“接轨”;从建筑的双重性和建筑艺术的层级性、公众性,论述了“建筑艺术”只是指称建筑中的“艺术性”,“建筑”作为整体,不可能是纯艺术,仍应以满足包括功能在内的物质性为其首要的追求,慎言“艺术”。  相似文献   

3.
近来建筑界的专家们就国内建筑评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建立建筑评论的基本框架”,并指出当今的建筑评论存在:“概念定义不明确"、“立论建立在零散的观察之上”、“忽略论述的逻辑性”、“引证的随意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国的建筑评论缺乏理论根基。作为一门艺术,其创作过程是具有很大的主观俸、随意性的,而建筑评论就是要将主观性造成的离散聚集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使今后的创作沿着某一个方向发展。因此,首先。必须建立起严谨的建筑评论理论体系。只有有了让人信服的理论,才能拿这个理论去衡量一切建筑。笔者认…  相似文献   

4.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诺 《华中建筑》1997,15(3):24-25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曹诺1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在一般人看来,“建筑”与“艺术”一个是工程学科,一个是艺术学科,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建筑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专业特点,又产生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建筑文化”等等这些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通过体系化论述生活、建筑、建筑师与艺术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关于建筑艺术性的全新观点。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建筑艺术价值性”的归属。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建成不久的浙江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的解读和“事件”的解析,分析了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的景观及建筑设计思想和一个“建筑事件”所产生的当代背景,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李行 《南方建筑》2001,(1):28-30
建筑三大规律之一的“地点性”是建筑区别于其他物质产品的唯一特有规律。建筑及其设计方案之成败首先在于建筑的选址即地点,在于其“特定地点性三要素”间的关系,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中的所谓“风水”,这是建筑中一条永恒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关塔那摩的浪漫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的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上,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引起了轰动。那就是观念艺术家吴小军创作的“关塔那摩的浪漫之旅”,——关塔那摩美军监狱的建筑模型。  相似文献   

9.
一起来讨论建筑的前卫性,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至少有人愿意向媚俗宣战了。60年代的美国先锋电影主张“形式的破坏”、“内容的破坏”、“手段的破坏”、“朝向新的意识”。不难发现这些信息出现在包括建筑在内的艺术领域之中。但我不主张“先锋建筑”的定义,那似乎有形而上学之嫌,况且建筑无论从功能和概念上,都不可能如其它前卫艺术一样以“破坏”为原点。但“朝向新的意识”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对抗商业社会平庸的盾牌。“走向新意识”我概括为以下几点: 对建筑终极意义的执着追求。 严格追寻空间艺术的定律:平面(功能)、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建筑设计中的“空白”艺术问题首次提出探讨,并结合实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 ,作为易被人们、遗忘的建筑角中的“空白”的补白,最后的结论是:建筑艺术在一片“空白”空白”。  相似文献   

11.
浅谈建筑装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洁 《工业建筑》1998,28(9):58-59
1引言众所周知,自从新建筑运动后,尤其是从现代主义开始,建筑装饰被扫除殆尽,一些人把装饰看作美学上的低能和道德上的堕落。著名的“少就是多”,“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装饰是罪恶”……等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限制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建筑机能...  相似文献   

12.
张应鹏 《新建筑》2003,(1):78-79
栖居是人类此在的整体状况,而居住(海德格尔称之为定居)是人类栖居的重要方式。诗意地栖居,强调的是栖居的诗意性本质,因此,定居的“让栖居”和栖居的诗意化就在此在的高度上将建筑和诗联系在了一起。诗意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理性。非理性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共同特征。本文主要选择了人本主义哲学、反人本主义哲学、大众艺术的转向等三个方面作为主要切入点。这三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已对当代建筑的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首先,在人本主义看来,建筑的使用者是人,人是空间的主体,空间的意义具有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英国利物浦艺术学校“现代建筑实验”倡导技术与艺术融合,重视建筑与时代性的融合,强调建筑的技术性和功能性,掀开了现代建筑教育的序幕。它的现代性成果对欧美国家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在该谱系中,中国也通过折曲的方式受到影响,最终在其远程影响下走上了现代建筑教育的路途。  相似文献   

14.
建筑曾被称为“空间的艺术、凝固的音乐”,有它自己的艺术定位与风格。建筑艺术的实质在于用建筑空间形态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建筑内容所包涵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建筑风格所渗透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不同时期建筑所形成的各自的建筑文化内涵。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它与人们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舍建筑作为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日常生活的功能要求。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和谐,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并针对传统建筑学,报告提出了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从“0”开始的认识论起点,发生之首要前提,首创之关键问题:解密了“建筑”一词内涵系统与外延范畴;揭示了建筑(物)的绝对本质BZI和根本特征TZ一一建筑本体根本矛盾之特殊性;定义了“建筑”(物)及“建筑艺术”,否定了“建筑是艺术”;发现总结了建筑(物)三大规律与法则GF123;剖破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一元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等问题:推出了“形式链”概念与“形式主义相对性”原理;论证了建筑(物)与城市“同一性”,指出无建筑(物)便无今日之城市,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16.
漫谈中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展览研讨会的发言及其他萧默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强占了香港。又过了40多年,即公元1886年,有一个英国人叫弗列契(Fletcher)的,出了一本《比较法世界建筑史》,将中国建筑列入为“非历史的”也就是没有历史价值的一类...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原始时代石块的堆砌,工业时代机器的轰鸣,建筑陪伴人类一路走过,美轮美奂的建筑形式证明了自己不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砖石砖瓦的堆砌,也是社会化的艺术品,是人所营造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建筑的审美功能因其实用功能而更具流传性和感染力。在众多因素中,色彩作为“建筑的外衣”,是“赋予建筑以生机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通过色彩的视觉观感建筑元素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轻或重,玩转多层次的空间艺术,另一方面,建筑色彩在表现建筑作品外观造型的同时,更为建筑师与人们搭建了一座连接内心情感的桥梁,使建筑本体充满了“人性”的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浅论建筑“美”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建筑当成“崇高的艺术”的观点,曾被学院派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现代建筑的发展,已经在大多数情况下否定了这个观点。 但建筑是不是具有艺术性呢?对建筑艺术的“艺术”二字应作何具体理解?美和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去实现建筑的美或艺术呢?对于这些,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先谈美观的问题。美观就是好看,建筑的美观,是必须加以注意的。实际上,建筑美观  相似文献   

19.
萧默 《华中建筑》1993,11(2):16-19
该文由对《建筑是美学的误区》一文的商榷引起,首先从逻辑学和哲学角度,论证了“建筑艺术不是艺术”、“建筑不是艺术”等说法就和“白马非马”的荒谬命题一样不能成立,坚持建筑也是一种艺术。继从层级性角度,论述了建筑艺术的概念及其属性,即低、中层级的建筑,其艺术性体现为创造一种主要与其物质性的目的性规律性的和谐的美,类似于而不属于实用艺术,高层级的建筑,其艺术性则应已进入了狭义的、纯粹的艺术领域,除须取得与物质性外更须主要取得与其精神性的目的性规律性高度和谐的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必将更多地“违反”物质性的某些“合理”规定。  相似文献   

20.
单军  张悦  陈宇琳 《新建筑》2008,(1):48-53
“电影北京”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建筑与城市设计教学的课题之一,通过对电影与建筑和城市之间关联的探讨,分别以“建筑的社会性”和“建筑的艺术性”为侧重点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并基于第一阶段教学评图的反馈,以“电影北京(2)”的两个习作为例展开分析,既是从电影出发对建筑与城市设计教学的一次探索,也是从建筑与城市的视角对电影的一次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