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市的节能减排面临巨大挑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工业能源大数据分析研究与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工业企业能效水平。能源大数据的数据来源不仅仅是企业与能源相关的数据,还包含了企业的生产状况、经济财务状况、用能设备等多方面的数据源,其特征可概括为体量大、类型多、速度快以及数据即能量、数据即交互、数据即共情。能源大数据的信息价值在于通过对能源管理系统(中心)生产运行方式的优化、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以及对全社会节能减排观念的引导,推动工业企业由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发展方式向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工业能源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架构包含数据采集层、企业能源流数据层(私有云)、行业能源流数据层(共有云)和能源分析服务层,可为政府、节能服务机构、工业企业等提供不同方面的能源数据支持和能源管理服务,推进上海工业节能减排创新发展,对上海智慧工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近年来上海能源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一次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等方面的能源基本情况,并采用情景预测方法与相关用能领域预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了上海"十三五"及"十四五"时期工业用能需求,最后结合"十三五"规划节能目标及相关工业经济能效指标,对上海市未来工业经济景气情况作出预判。  相似文献   

3.
《电力与能源》2015,(5):649-652
能源领域作为上海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技术储备,将在未来成为支撑上海能源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石。一直以来,能源科技在上海科技领域中都具有较好优势的重点发展领域,有一批能源技术创新市场主体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能源示范项目。基于上海能源科技现状和需求,介绍了上海能源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能源领域前沿科技创新方向与机遇思考。  相似文献   

4.
一方面我国工业用能结构中煤油等化石能源占比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少;另一方面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严重的"弃风"、"弃光"问题。如何在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的同时提高工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是当前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四个方面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对"十三五"提高工业可再生能源比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为进一步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监管,近日,崇明县质量技监局组织审查小组对中海工业(上海长兴)有限公司等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源计量现场审查。审查人员依据有关规定,在核对资料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逐一对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能源计量管理人员、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使用、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自查与整改等方面进行审查,并指导重点用能单位梳理完善相关制度和台帐、规范能源计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上海涵盖工业和非工业各领域的能源审计对象、内容、类型、实施过程以及能源审计机构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提高政府的监管和引导力度,促进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强化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规范能源审计工作,完善全市能源审计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杭州是一个能源匮乏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几乎全部依靠外地调入,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有限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从杭州市的霍夫曼比率、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运行相关系数三个方面,结合十大能耗行业,分析了杭州市工业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十三五"上海能源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对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和经济新常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十三五"上海能源发展新常态的四大主要特征,并对"十三五"上海能源发展思路做出了前瞻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能源消费 能源结构与上海的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聚焦能源消费、能源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在深入剖析过去十年上海市能源发展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从产业政策导向、产业结构与用能效率、节能成效这三个分析角度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在最后提出上海应从转型发展中寻求低碳发展之路,将能源转型、产业转型、社会转型作为三大突破口,促进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0.
深化能源领域关键环节与市场化改革,是推进落实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的战略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本文在深刻把握能源领域改革面临的形势挑战基础上,精准定位能源领域关键环节与市场化改革的突出问题,提出完善政府部门能源治理体系,推动国企改革与能源改革协同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近年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指出未来能源进口面临供求矛盾突出、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加剧、资源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提出了为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必须从开源和节流两大方面采取多项措施:加快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大力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积极发展多元化油气替代、扩大清洁能源应用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全面推进节能提效、着力加强用能管理.  相似文献   

12.
重塑能源的主要路径应包括:工业领域以产业革命为契机推动用能率先达峰,利用新产业革命所释放的技术红利,通过结构调整、需求减量、能效提升和脱碳化这四大途径,最大可能利用成本有效的高能效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以超低能耗建筑为核心破解建筑用能高增长锁定效应,通过实施引导建筑面积规模合理增长及推行建筑工业化、普及一体化和被动式设计、提高建筑用能系统和设备效率、发展智能系统、建筑终端用能清洁化。  相似文献   

13.
电力与燃气在工业发达国家城市能源使用中的概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工业发达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电力和燃气在工业发达国家公共建筑和生活用能中的消费构成和功能定位,以及这些国家燃气气源的演变.这些分析和资料可作为上海能源结构调整时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能源利用状况和科学用能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中 《中国能源》2008,30(4):41-45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长期能源供需紧张形势的分析,论证了节能和科学用能是我国能源战略的核心和指导思想。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节能和科学用能的潜力,并讨论了建筑、工业等的科学用能以及科学用能与生态工业的关系。最后,提出了科学用能对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苗启新 《上海节能》2020,(3):180-185
当今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国际关系格局,还是中国经济转型;无论是新技术革命颠覆,还是市场化改革深化,都对我国的能源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对上海的"十四五"能源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结合作者平时工作实践、学习体会提出了天然气定位、新增电量高比例自给、能源要素"上海价格"、储能和氢能、能源数字化转型、长三角能源一体化等六点建议,希望对上海能源"十四五"规划编制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上海能源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将目前上海能源结构状况与80年代韩国相比较,介绍韩国在开发利用天然气方面经过和应用领域,并探讨未来天然气在上海的利用领域。  相似文献   

17.
金颖  祝毅然  孙腾 《上海节能》2023,(9):1304-1309
能源电力领域的碳排放量占全市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能源电力的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全社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能源革命将成为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战场。通过分析上海能源电力领域碳排放现状及发展特征,识别了该领域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梳理总结了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能源电力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特点和实现路径。基于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未来上海市用电量需求进行了预测,并设置了三种低碳转型情景,预测了不同情景下能源电力领域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基于“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的原则,提出了上海能源电力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路径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与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制约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工业又是上海能源消耗的主体,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重要任务。建立了综合经济效益和能源消费的双向耦合优化模型,提出了上海工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优化方案,并对其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其中能源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本文梳理了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浅析基于“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绿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能源领域在安全保障、节能降碳、能源结构、科技创新和市场改革等方面的转型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张睿宁  李慧 《中国能源》2022,(11):77-86
能源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双方在电力、油气、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本文全面阐述东盟能源发展现状并指出发展中的新变化,体现在注重能效提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广泛开展能源合作;从电力、油气、可再生能源三个领域,深入分析东盟能源发展需求以及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的机遇;针对现阶段中国-东盟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大国竞争激烈、政策波动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高等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提高能源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风控体系、深化绿色金融合作等方面,提出中国-东盟能源合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