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城市快速扩张中交通系统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自1986年以来的上海近20年城市扩张过程中社会经济、人口、岗位与城市空间的发展及其对交通系统发展的作用机制.以上海历史上三次综合交通调查数据为基础,定量研究了居民出行需求总量、道路机动车出行需求、交通空间分布三个典型交通系统特征的变化及成因,分析了城市快速扩张下交通系统特征的变化规律,提出交通系统特征的变化本质上是由于交通系统外部的城市扩张所引起,在快速城市化与机动化过程中应保持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慢行交通(Non-motorized Traffic)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慢行交通系统在完善与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论文简要介绍了上海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四部分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城市慢行交通的特点与定位,提出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王峰  李景  聂雄辉 《规划师》2010,26(9):41-46
随着广州"多中心网络城市"的逐渐形成,其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需与空间结构进一步融合,强化交通网络结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支撑作用,采取空间—交通互动体系的发展模式,并基于互动模式制订交通发展策略和进行近期交通系统建设策划。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战略成为大城市破解空间绩效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沈阳"单中心"城市结构历史演进、变化特征基础上,从空间视角探析沈阳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绩效水平,选取近300个服务业类公共建筑样本,借助GIS平台通过IDW空间插值法、反距离权重法分析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同时对人口密度分布变化、动态与静态组织结构的耦合性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沈阳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形态已经显现,但空间发展不均衡,聚集中心的分布呈现圈层式布局特征;人口分布变化具有离心和向心双重现象,一环至三环间人口增长为次级集聚中心的形成提供支撑;城市轨道交通与空间结构的耦合度差。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为疏解中心城区的土地、交通和环境等压力,北京市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城,引导中心城部分功能和人口向新城疏散"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这为京郊特别是交通廊道沿线的许多小城镇带来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外聚内疏"战略的提出 世界城市区域 从长远来看,将首都地区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地区"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区域基础.这就意味着不仅北京市,而且整个首都地区,都要从各方面以一流的世界城市区域为参照系. 随着交通系统的升级,城市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北京为中心,以高铁适宜出行距离(两小时的通行时间,约600公里)为半径,可以划定北京的"高铁两小时通行圈",这个范围内可以乘坐高铁与北京之间"一日往返". 事实上,不同交通方式形成不同半径的首都地区"一日交通圈",构成首都地区的交通方式圈层结构(图1),这个圈层结构大致对应首都地区空间研究的几个层面: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北、北京市、中心城区(表1).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顶层战略,建设资源集约型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绿色交通是绿色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苏省南京市南部新城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经验为例,以绿色交通引领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探索绿色生态城区对绿色交通系统的要求以及绿色交通规划的主要策略与实践路径。研究结果以期可为绿色生态城区交通系统的规划提供思路参考与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实施经验,停车换乘系统(park and ride system,简称p&r系统)是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缓解中心城区拥堵的一个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与大运量公交系统的换乘衔接,使得停车换乘系统成为多模式一体化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正处于岛内外一体化及厦漳泉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停车换乘系统将作为一体化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得到发展,并作为需求管理对策在中心城区拥堵治理中发挥一定作用.本文重点研究了厦门停车换乘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初步方案,可有效指导停车换乘系统详细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研究通勤圈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运行特征和提升空间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定位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数据识别武汉市中心城区主要通勤圈的空间分布;在对通勤圈的圈层结构、内部构成及外部形态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通勤圈的通勤强度空间分布、大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布局与运行特征之间的关联及其内在原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通勤圈空间分布呈以"通勤中心"为核心、相对集聚的"多中心"结构;通勤圈的内部结构呈圈层式扩张,且"飞地"和跨区通勤现象明显;随着通勤圈空间范围扩大,职住偏离指数、主要土地使用要素指标与交通环境要素指标均随之降低;通勤圈的大小和形态取决于其内部用地构成、用地混合度及通勤走廊主导交通方式的运送速度和效率;交通方式系统供给与基于通勤圈的3类通勤出行需求的"错位"布局降低了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运行绩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准确识别通勤圈空间分布与内在结构为基础,优先完善中心城区内部交通系统组织、适度拓展中心城区跨通勤圈客流通道以逐步扩大通勤圈服务范围、审慎发展快速路系统的面向大城市空间运行绩效提升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方式,以其运量大、速度快、价格便宜的优势,逐渐成为城市快速客运交通系统的主体.城市轨道交通的可达性与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息息相关,运用空间句法模型结合合肥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对合肥市近期轨道交通线路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并对重要站点的可达性进行微观精细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考虑城市快速公交具有运行线路明确、受其他交通方式干扰小的特点,作为人们出行选择的重要地面交通方式,对其规划线路进行可达性分析,并从协调合作角度对近期合肥市轨道交通优化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