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首先以对羟基苯甲醛、对硝基苯胺合成席夫碱化合物,然后将对羟基苯甲酸与氯乙醇通过取代反应合成4-(ω)-羟乙氧基苯甲酸,然后接到甲基三氯硅烷上,最后与席夫碱化合物通过酯化反应合成新的液晶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对液晶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偏光显微镜和DSC测试目标产物的液晶性能。结果表明:此液晶化合物具有近晶型液晶特性,液晶变化范围为160~245℃,液晶变化范围比较宽,为有机硅功能材料在液晶领域提供了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端基为磺酸基的希夫碱型侧链聚硅氧烷液晶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以对羟基苯甲醛、对氨基苯磺酸合成希夫碱化合物;然后将对羟基苯甲酸、氯乙醇、丙烯酸、含氢硅油通过取代、酯化、硅氢化反应合成聚硅氧烷化合物;聚合物再经过酰化反应后,与希夫碱发生酚解反应合成了目标液晶.通过红外光谱对液晶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利用偏光显微镜和DSC测试目标产物的液晶性能.结果表明:此液晶具有近晶A型液晶...  相似文献   

3.
以4-己氧基苯甲酸为质子给体,4-硝基苯乙烯基吡啶为受体,四氢呋喃为溶剂,制备了一种液晶超分子复合物—羧酸吡啶类氢键自主装型液晶复合物,用DSC和热台偏光显微镜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了相态和液晶性研究,并用IR1、H-NMR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了目标化合物;IR结果证明了羧基和吡啶环间分子间氢键代替了羧基间的分子间氢键;相态及液晶行为研究证明了氢键复合物具有典型的热致液晶性能且呈现明显的向列型液晶态。  相似文献   

4.
以对羟基苯甲酸、乙酸酐合成对乙酰氧基苯甲酸;然后对乙酰氧基苯甲酸、对氨基苯酚通过酰化反应合成酰胺化合物;酰胺化合物再与六氯环三聚磷腈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以三聚磷腈为核的酰胺星型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偏光显微镜和DSC测试目标产物的液晶性能.结果表明:六氯环三聚磷腈的氯原子已全部被取代;液晶基元为向列型碎片状织构,星型化合物为向列型花束状织构;液晶基元和星型化合物的液晶相范围分别为85~130℃、100~168℃,星型化合物的清亮点和液晶相变范围均比液晶基元的高,此星型化合物有望在液晶材料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5.
以溴代烷、4-羟基苯甲酸和3,3',5,5'-四甲基联苯二酚为原料经Williamson醚化、羧酸酰化和酯化反应合成了一个系列的对称联苯酯类液晶共6个化合物,并用FT-IR和1HNMR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台偏光显微镜(POM)和X射线粉末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它们的相行为,并讨论了分子结构对液晶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液晶性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取代、还原、加成等反应,合成了一种带端烯基的席夫碱液晶化合物4-烯丙氧基苯亚甲基(-4'-丁氧基)苯胺.用IR和1HNMR对该液晶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DSC和热台偏光显微镜(POM)对该化合物的液晶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烯丙氧基苯亚甲基(-4'-丁氧基)苯胺是一种单向性近晶型液晶.  相似文献   

7.
以3-溴丙烯、4-羟基苯甲酸和对苯二酚为主要原料,经Williamson醚化、羧酸酰化和酯化反应制备了4,4'-二(4-烯丙氧基苯甲酸)苯酯双功能基团液晶单体,通过FT-IR,1H-NMR,13C-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DSC,XRD,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了单体的液晶性能,结果表明该单体熔点为164℃,清亮点为244℃,为向列相液晶.  相似文献   

8.
末端为噻吩基团酯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液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噻吩甲醛、对氨基苯甲酸、溴丙烷、对羟基苯甲酸为原料,经过醚化反应、希夫碱反应、DCC/DMAP酯化反应合成了噻吩衍生物液晶。化合物的结构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进行了表征,噻吩衍生物的液晶性能用偏光显微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噻吩为末端的化合物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均表现出很好的向列相液晶性能;特别是在降温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结晶点和更宽的液晶相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9.
以联苯双酚为起始原料,在KI的催化下与溴代正戊烷进行Williamson Ether的合成。溴丙烯与对羟基苯甲酸反应后即用氯化亚砜酰化,并与之前所制的联苯单醚酯化成4-烯丙氧基苯甲酸酯-4′-戊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对合成的非对称型联苯酯类液晶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红外和核磁表征,最后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TG对化合物的热重进行分析,并通过热台偏光显微镜(POM)进一步研究了非对称型联苯酯类化合物的材料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为主要原料,通过酯化、醚化、水解等有机反应合成了3种端基含双键的液晶单体(Ⅳm),并以间氯过氧苯甲酸作为氧化剂将双键氧化,得到了3种含环氧官能团的液晶化合物(Ⅴm)。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对液晶单体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台偏光显微镜(POM)测定其液晶相态。结果表明,所有目标产物分子结构正确,在一定条件下有液晶性能,且为互变型热致液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乙基纤维素(EC)的二氯乙酸或冰乙酸溶液液晶结构及溶液浇铸EC/低分子液晶共混膜的结构与富氧性能。结果表明,EC的溶致液晶态呈现Maltese黑十字消光的球晶形态,而且球晶上带有同心圆环的规则指纹结构,有时也呈现无规指纹结构(胆甾液晶特征结构);电场的施加或低分子液晶含量的加大,可使氧气透过系数显著加大,而温度上升却使氧气透过系数和氧氮分离系数同时加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比例的4,4′-对苯二甲酰二羟苯甲酸乙二醇酯(TOBB)与偏苯三酸酐(TMA)反应,合成端基含有羧基的哑铃型聚酯液晶和低支化度的聚酯液晶。通过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偏光显微镜(POM)、广角X射线衍射(WAXD)及热重分析(TGA)等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聚酯液晶呈...  相似文献   

13.
含芳酯键的液晶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酸及其酰氯化路线合成了两种含芳酯键的液晶双马来酰亚胺。应用FT-IR、~1H-NMR、DTA、DSC、热台偏光显微镜对双马来酰亚胺的结构、热性能和相转变进行了表征。这类双马来酰亚胺具有较好的热致液晶行为,并且液晶织态结构可以通过端基的交联聚合反应固定在交联网络中。  相似文献   

14.
以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1,4-丁二醇为主要原料,经熔融酯交换合成介晶基元双(对羟基苯甲酸)丁二醇酯(BBHB);以四氯乙烷为溶剂,采用溶液缩聚法将BBHB与适量的对苯二甲酰氯(TPC)反应,经Na2CO3溶液处理,合成端基为羧基的液晶离聚物。通过红外光谱等分析对它们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表明:所合成的液晶离聚物P1~P3为纹影织构,属于典型的向列型液晶,液晶相区间为100℃左右,羧基对液晶区间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熔融温度(Tm)、相转变温度(Tc)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含X-型二维液晶基元的液晶高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苯二甲酰氯和2,5-二羟基-1,4-苯撑双-(对烷氧基苯甲酸酯)为单体,采用低温溶液缩聚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含X-型二维液晶基元的液晶高分子,聚合物的液晶行为用DSC和偏光显微镜进行了表征,发现所有的聚合物均为向列型热致液晶高分子,随单体结构改变,聚合物的熔点和液晶态清亮点均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全芳族无规液晶共聚酯的WAXD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对2,7-萘二酚、对羟基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的一系列无规共聚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详细探讨了组成不同的三元液晶共聚酯的结晶结构和结晶度与共聚酯熔化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规共聚降低共聚酯熔化温度的实质在于对聚合物结晶结构的破坏及由此造成的结晶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Two nonionic surfactants (Simulsol 98 and Simulsol OL 50) alone and I:I mixtures, corn oil-undecylenic acid and water formed emulsions, oily isotropic liquid phases, lamellar and hexagonal liquid crystal phases. The optimum release of undecylenic acid from these phases were controlled microbiologically. The active ingredient undecylenic acid, is released more from emulsion systems containing liquid crystals than only liquid crystalline and oily isotropic liquid phases.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wo nonionic surfactants (Simulsol 98 and Simulsol OL 50) alone and I:I mixtures, corn oil-undecylenic acid and water formed emulsions, oily isotropic liquid phases, lamellar and hexagonal liquid crystal phases. The optimum release of undecylenic acid from these phases were controlled microbiologically. The active ingredient undecylenic acid, is released more from emulsion systems containing liquid crystals than only liquid crystalline and oily isotropic liquid ph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