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沿空留巷护巷带参数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玉诚  孙恒虎 《煤炭学报》1997,22(2):127-131
在分析沿空留巷顶板破断垮落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沿空留巷护巷带参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结合高水速凝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技术的实例,阐述了这种设计方法在沿空留巷技术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实例证明,用这种方法设计沿空留巷护巷带参数所获得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显,对沿空留巷的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沿空留巷支护技术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介绍了我国沿空留巷巷内和巷旁支护形式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了沿空留巷的适用条件,指出了我国沿空留巷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支护设计思路不合理、巷内支护多属于被动支护、巷旁支护存在力学性能与沿空留巷围岩变形不适应、对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机理研究不够深入。并提出了将沿空留巷技术视为一项系统工程、采用锚网索支护作为沿空留巷内基本支护等发展沿空留巷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沿空留巷顶板破断垮落特征,建立了巷旁充填沿空留巷的力学模型,提出了巷旁支护体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分析沿空留巷巷内支护特点,介绍沿空留巷锚杆支护技术,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我国沿空留巷巷内和巷旁支护形式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了沿空留巷的适用条件,指出了我国沿空留巷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支护设计思路不合理、巷内支护多属于被动支护、巷旁支护存在力学性能与沿空留巷围岩变形不适应、对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机理研究不够深入,并提出了将沿空留巷技术视为一项系统工程、采用锚网索支护作为沿空留巷内基本支护等发展沿空留巷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煤炭回收率、缓解采掘接替紧张局面,以斜沟煤矿18503材料巷为工程背景,设计了巷帮充填沿空留巷支护技术与方案。巷道滞后工作面120 m范围外巷道围岩趋于稳定,该技术方案实现了沿空留巷巷道围岩的稳定控制。  相似文献   

6.
 在庚20-F23070机巷开展沿空留巷之前,结合试验巷道的顶底板岩性,对巷旁支护进行了设计计算,同时确定了合理的巷内支护参数;介绍了巷旁充填工艺,确定充填材料为水灰比为1.5:1的高水速凝材料.工业性试验表明:巷旁支护体整体浇筑效果好,接顶效果好;在高强度锚杆、锚索支护下,巷内顶板的维护情况也较好;留巷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为回采工作面快速推进和高产高效低成本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锚杆支护巷道沿空留巷的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尤其是巷内锚杆支护对沿空留巷顶板及煤帮的作用机理,为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成功应用锚杆支护、沿空留巷的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8.
介绍薄及中厚煤层沿空留巷几种巷旁支护方法和效果,提出了煤垛护巷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锚杆支护巷道沿空留巷的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尤其是巷内锚杆支护对沿空留巷顶板及煤帮的作用机理,为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成功应用锚杆支护、沿空留巷的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0.
我国煤矿沿空留巷技术研究与应用已超过60 a,形成了充填式沿空留巷和切顶式沿空留巷两大技术类型,但是由于不同矿区煤层生产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留巷巷道所处矿压显现强烈等诸多困难,导致沿空留巷技术推广应用呈现起伏。首先梳理了近年来我国沿空留巷主要技术类型、围岩稳定原理、巷内支护技术、巷旁支护技术、适应性评价与围岩稳定性监测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关键技术进展,分析了现阶段不同技术的应用适用性。然后,总结了目前沿空留巷技术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对强矿压工作面沿空留巷仍未能形成系统理论;充填沿空留巷围岩与支护体相互机制的理论认识仍然存在缺陷;巷旁支护体充填材料力学及变形特性尚不能适应深部、强矿压工作面沿空留巷;沿空留巷底臌机理及控制技术尚不完善;强动载或冲击地压沿空留巷充填体稳定控制研究尚处于空白。最后,针对现阶段我国沿空留巷技术应用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提出了几项储备型技术:厚煤层综放/一次采全高沿空留巷有控切顶–充填围岩协同控制技术、面向强矿压工作面含外加剂改性高水材料沿空留巷技术;针对沿空留巷数值模拟岩石力学参数智能反演问题,建立了一套沿空留巷数值模拟岩石力学参数智能反演工作流,提出了沿空留巷支护参数智能...  相似文献   

11.
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在中小型煤矿中的应用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崇 《煤炭技术》2012,31(1):104-106
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可实现对巷道内远距离移动目标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处理,并及时、准确地将矿山巷道中各个区域人员及车辆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准确地掌握巷道中人员、车辆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及车辆的运动轨迹,以便于对井下人员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以及当井下发生事故时能及时摸清井下人员的位置,进行有效施救。  相似文献   

12.
矿产资源下的中国与世界博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中国矿产资源高消耗的原因分析,以及中国参与世界博弈的根源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世界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中国矿产资源赋存较少,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并对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博弈进行思考分析,包括政治与跨国合作并购、国家控制与反控制、国家经济实力与利益较量等方面。本文认为,中国与世界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博弈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放射性多金属矿中铀存在形式复杂、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薄弱、选冶过程中铀元素流失等问题,利用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AMICS测试等手段,研究了铀元素在原矿中的赋存状态,并追踪其在不同选矿产品及所对应的不同水冶产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多金属矿中,铀元素在选冶不同阶段的各类产物中均主要呈U4+以类质同象形式分布于不同矿物中。其中,原矿中U4+主要替代Zr4+分布于锆石或替代Th4+分布于钍石中;在选冶过程中,大部分铀元素随锆石进入锆精矿,并最终以未充分溶浸的锆石形式残留在浸出渣中。提高锆精矿中锆石回收率、增强锆精矿中锆石在碱熔阶段的转化程度都有利于减少铀元素的流失。  相似文献   

14.
我国石油生产形势与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石油生产形势的变化趋势 ,其可概括为 (1)东部区石油生产普遍出现了递减 ,占全国的比例下降 ;(2 )中部区石油生产稳中有升 ,但产量增长幅度有限 ;(3)西部区石油生产持续发展 ,今后上产潜力大 ;(4)海域石油生产迅速发展 ,产量增长幅度大。根据我国历年石油产量的变化特点和今后探明储量的增长趋势 ,选用了生命模型拟合法和“储量—产量”双向控制法两种预测方法 ,并结合国内不同学者或机构的预测结果 ,分析了近中期我国石油产量的增长趋势。预计在 2 0 0 5~ 2 0 15年期间 ,依靠科技进步 ,加大勘探投资力度 ,我国石油生产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 ,产量有望达到 1 70× 10 8t~ 1 75× 10 8t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矿浆泵内部颗粒的运动规律,考虑颗粒的体积效应和相内碰撞效应,应用CFD?DEM耦合算法,对扬矿模型泵内的粗颗粒?海水两相流实施了双向耦合非定常流动计算,分析了不同粒径的颗粒在矿浆泵内的空间分布和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相耦合的求解方式可以较好地模拟矿浆泵内的两相流场特性;流动域内颗粒浓度略高于管线平均值,叶...  相似文献   

16.
尽管沁水盆地已进入煤层气规模开发利用阶段,成为我国两大煤层气产业化基地之一,但其储量产量增速放缓,距离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本文梳理总结勘探进展,开展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沁水盆地煤层气地质资源量4.00万亿m3,可采资源量1.53万亿m3,资源潜力巨大。盆地北部太原组15#煤层和南部山西组3#煤层是当前及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盆地南部夏店-沁南区块是未来储量增长的重要潜力区。面对地质、技术、效益、管理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和挑战,要坚定发展信心,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沁水盆地煤层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现状与政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论述了中国煤层气勘查、开发的现状,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煤层产业开发起步论述到二十世纪90年代煤层气产业的单井产量的重大突破,论述了中联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煤层气对外合作的情况,并指明了我国未来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对煤层气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探讨,并对煤层气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铜陵硫酸渣中的硫主要以硬石膏和黄铁矿两种矿物存在。黄铁矿在磁化焙烧-磁选过程中,其组成和矿物特征的变化都不明显,最后仍以黄铁矿的形态保留在尾矿和铁精矿中。硬石膏在磁化焙烧一磁选过程中绝大部分以在水中溶解的方式而被脱除,从而大幅度地降低铁精矿和尾矿的硫含量。  相似文献   

19.
铜陵硫酸渣中的铜以铜蓝、黄铜矿以及合成矿物亚铁酸铜和亚铁酸亚铜存在 ,铜蓝和黄铜矿在磁化焙烧 -磁选过程中有一部分被氧化成合成矿物亚铁酸铜和亚铁酸亚铜 ,铜矿物在铁精矿中有所富集。铜陵硫酸渣中的金以含银自然金、银金矿存在 ;而银则以自然银、辉银矿存在 ,金、银矿物的赋存状态在磁化焙烧 -磁选过程中没有变化 ,但在尾矿中有所富集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西湖凹陷花港组的聚煤特征及煤层在层序内部的发育位置和分布,在对西湖凹陷地震、钻测井及岩芯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及煤地质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识别出两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且花港组发育煤层的主要沉积环境有河流、湖泊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其中长期基准面旋回LSC4中发育煤层的主要沉积环境有河流、湖泊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长期基准面旋回LSC5中发育煤层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湖泊。在长期基准面旋回LSC4中煤层主要发育于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最大可容纳空间处,长期基准面旋回LSC5中煤层主要发育于该旋回的上升半旋回中,并且这两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发育的煤层在平面分布特征上表现为东厚西薄。可容纳空间的大小控制着花港组煤层的发育,在长期基准面旋回最大可容纳空间附近形成的煤层在全区均有分布,而在中期基准面旋回最大可容纳空间附近形成的煤层分布范围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