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留油田25东区块沥青垫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薄层色谱和全烃色谱分析并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在文留油田25东区块鉴定出3层沥青垫,其测井响应特征与油层相似,对油藏起分隔作用,主要出现在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储集层中。沥青垫富含极性组分,其含量大于40%,远高于油层抽提物中极性组分的含量。饱和烃GC-MS分析结果显示,沥青垫、油层岩心抽提物和原油中正构烷烃及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具有相似性,说明其中的烃类来自相同的烃源岩,具有相似的热演化程度,且未受到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沥青垫地球化学特征和测井资料表明,油田地层水体的长期冲刷与氧化作用是沥青垫形成的主要原因,沥青垫存在于油、水交互部位。图9参8  相似文献   

2.
文留油田抽油杆断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文留油田油井抽油杆断裂进行了现场统计分析,分析认为:断裂原因主要是抽油杆拄的组合不合理、疲劳破坏及管理不当等所致,并提出了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判断文留油田水淹层。方法:充分利用电测信息,分析研究水淹层在各种电测曲线上的异常响应特征。结果:总结出动态分析与电测曲线相结合的综合判断方法。效果:对老区100口以上调整井电测解释结果进行了重新复查,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复合防砂技术在文留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后,由于油层受高压水的长期冲刷,再加上井况不断恶化,油水井出砂越来越严重。针对出砂原因、类型进行砂粒中值、粘土含量等室内研究,开展复合防砂工艺技术,并在文留油田实际应用中结合油水井特点进行完善,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脲醛树脂固砂工艺技术在文留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徐艳伟 《油田化学》2001,18(3):196-198
在中原文留油田约20口油井和一些注水井出砂严重。除了油层地质因素和钻井因素对,下列生产因素引起油层出砂:①高含水、低粘度油流的冲刷;②重复的多次增产作业;③不稳定的注水压力引起的震荡作用;④生产压差过大、不稳定起的震荡作用。开发了一种高效低价格的脲甲醛树脂固砂液,介绍了配方。以原油为增孔剂,在55℃固化后的固结砂体抗折强度4.2MPa,抗压强度7.9Mpa,气体渗透率4.6μm^2。此固砂剂可用于地层温度80-140℃、井底温度60-125℃的油水井,其中油井含水率应在60%-98.2%范围。介绍了选井原则和固砂工艺。在文留油田13口油井14井次和2口水井中应用该固砂液固砂,工艺成功率100%,有效率91.2%,平均有效期290天。固砂施工后油井减产量和水井减注量均很小,有6口油井增产。详细报道了油水井固砂施工情况及效果。  相似文献   

6.
复杂断块油田油井油层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文中通过介绍文留油田3个典型区块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储层敏感性研究、采油工程入并液综合评价等)及应用到现场的效果,提出了低产能油井油层保护的一系列措施,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店油田地质特征及滚动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张店油田是一个断鼻油气田,油层分布受断层控制明显,剖面上呈“屋脊状”,平面上呈“叠瓦状”展布;单油砂体呈条带状分布,含油高度50-100m,含油宽度300m左右,含油面积一般0.2-0.3km^2。储层孔隙度15%左右,渗透率0.15-0.2μm^2;通过对张店油田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预测龙1、南37、南38断块增储潜力1999*10^4t,南55断块增储潜力220*10^4t;张16井至  相似文献   

8.
青西油田稠油及沥青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酒泉盆地青西油田的原油主要是正常密度的原油,但部分探井揭示有稠油及沥青分布。探讨稠油与沥青的形成机制有助于解决本区长期争论的烃源岩成烃演化史、生烃期次等问题。根据对稠油与沥青的物性及地化参数分析结果,对比与母源性质、沉积环境、成熟度、微生物作用有关的17项指标,认为二者与正常原油同源,均处于成熟状态,稠油主要成因为油藏内部原油的混合作用以及储集层分异作用,沥青主要成因是油田伴生气的气体脱沥青作用。图1表3参9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阿尔伯达省东北部冷湖油田的清水组沥青油藏,其粘度非常高,一般认为,这类油藏只有经过加热才能开采。七十年代以来,众多经营者对这一油藏开展过蒸汽吞吐和蒸汽驱。直到1990年,蒸汽吞吐还是这一地区唯一商业性开采广度  相似文献   

10.
文留油田影响钻井安全的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地质角度探讨影响钻井安全的因素,为预防钻井事故和提高工程质量提供电质依据。方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104口新钻井质量问题及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影响钻井安全的地质因素。结果:高采出程度、高压注水和井况恶化引起的地下注采关系、油水分布和压力状况的复杂化是影响钻井安全的主要因素。结论:断块油气田开发中后期预防钻井事故、提高质量的主要对策是,综合运用邻井钻井、测井和注采生产动态资  相似文献   

11.
文留油气田滚动勘探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留油气田属于复杂岩性构造油气田,目前已进入滚动勘探开发阶段.对其地质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滚动增储模式:主要为构造及工区结合部、老区扩边、老区新层、与盐岩有关的各种隐蔽油气藏等6种类型.并有针对性地采用沉积微相、储层发育规律、油气富集规律、地震资料特殊处理、动静态分析法、低阻油层形成机理与识别等滚动勘探开发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每年新增石油地质储量400×104~600×104t.  相似文献   

12.
文留油田断块油藏内部断层组合可分为单体型,平行型,树枝型和网格型4种类型,对不同的断层组合在注水开发中对注入水阻挡作用以及所形成的剩余油特征进行了描述,提出了开采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方法,方断块油藏开发后期挖油藏潜力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地解释抽油井示功图资料,必需将实测示功图与理论示功图或前期测试的示功图进行叠加分析,而以往来用透图、描图的叠加方法存在一些弊端。为此,开发了示功图分析软件,能直观、准确地实现同一口抽油井任一时期示功图的叠加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Viscous crude oils and oil sands are important energy resources, but it is difficult to exploit them due to the dominated heavy constituents such as asphaltenes. In this work, the mild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the heavy constituents (oxidized by NaIO4/NaH2PO4 and 30% H2O2/CH3COOH)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viscous oils, more than 45% asphaltenes has been degraded, and the asphaltenes are mainly chemically changed into the resin fractions, which is favorable to the stability of viscous crude oils. After the degradation, the total amount of extractab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oil sands has been markedly increased than that of the blank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ld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asphaltenes can improv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viscous oils and oil sands, which is particularly in favor of the exploitation of these energy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Viscous crude oils and oil sands are important energy resources, but it is difficult to exploit them due to the dominated heavy constituents such as asphaltenes. In this work, the mild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the heavy constituents (oxidized by NaIO4/NaH2PO4 and 30% H2O2/CH3COOH)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viscous oils, more than 45% asphaltenes has been degraded, and the asphaltenes are mainly chemically changed into the resin fractions, which is favorable to the stability of viscous crude oils. After the degradation, the total amount of extractab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oil sands has been markedly increased than that of the blank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ld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asphaltenes can improv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viscous oils and oil sands, which is particularly in favor of the exploitation of these energy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6.
黄导武  刘建新 《测井技术》2006,30(2):164-167
渤海油田地层水矿化度低,砂岩自然电位正异常,油(气)层自然电位幅度随含水饱和度增大而增大.南海较多的油气田地层水与海水泥浆滤液矿化度相近,水层自然电位正异常,油(气)层表现为负异常,含烃饱和度越大,负异常幅度越大.自然电场是在地层水与泥浆滤液浓度差作用下发生离子交换而形成的.油(气)层中的水主要是束缚水,与泥浆滤液发生离子交换能力弱,使自然电位幅度随含水饱和度增加而增大.油(气)层含盐量的差异、电阻率的高低也影响自然电位响应特征.根据多地区油(气)水层的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特征,提出自然电位与含水饱和度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7.
文留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重复酸化用酸液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原文留油田文 16断块储层渗透率低 (2× 10 -3 ~ 6 0× 10 -3 μm2 ) ,温度高 (12 3~ 130℃ ) ,长石含量高 ,油井重复酸化效果差、有效期短。分析了用土酸或含 (潜在 )氢氟酸的酸液处理砂岩储层造成的各种伤害 ,提出了对重复酸化用酸液的要求 ,包括氢氟酸含量适当 ,减少二次伤害等。根据这些要求研制了适合中原油田砂岩油藏重复酸化用的由膦酸、脂肪酸酯和含氟盐组成的有机缓速酸 ,提出了前置酸 (10 %~ 15 %盐酸或盐酸 /醋酸 添加剂 )—主体酸 (有机缓速酸 )—后置酸 (10 %~ 15 %盐酸 添加剂 )—顶替液酸液体系。在短岩心模拟实验中 ,有机缓速酸提高岩心渗透率的幅度高于低伤害酸 (磷酸 /氢氟酸 /盐酸胶束酸 ) ,低伤害酸又高于常规土酸。在长岩心模拟实验中 ,有机缓速酸提高串连 3段岩心渗透率的幅度均远高于低伤害酸。在现场试验中将有机缓速酸体系用于 4口井的再次酸化 ,均获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 ,详细介绍了两口经过土酸类酸液处理但效果不佳的油井再次酸化的情况和效果。图 2表 4参 4。  相似文献   

18.
文留油田是一个特大型油气田。构造不同部位由于油气聚集因素不同,其富集程度差别很大。受断裂带控制,文东断层下降盘富集程度最高,文留顺向断块带较低;受储层和区城性盖层控制,沙二~下、沙三~3、沙四段富集程度最高,沙二~上最低;受断层控制,油气沿断层呈“刷子状”富集于构造高部位;受岩性控制,沙一、沙二~上、沙三~2、沙三~4油藏局部分布。因此,文留油田今后滚动勘探方向主要有文留构造两翼,已探明油藏周边小断块,文留地垒带南部,沙一、沙三~2岩性相变带和文西断裂带东营组。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文留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非均质性导致水驱动用差异大、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采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和剩余油分布描述技术,弄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在其分类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应用相应的挖潜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南油田文79断块区沙二下亚段沉积微相与开发效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沉积旋回研究为主 ,辅之厚度法、等高程法、多井闭合法等 ,在进行时间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 ,分析了沉积微相和砂体的展布。指出沙二下亚段是以水下三角洲平原的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 ,控制了主力油层的发育和分布 ,储集层性质明显受沉积微相控制。以沉积微相为主线 ,查明了储量动用状况和油田水淹规律 ,指出沙二下亚段各生产层储量动用程度不均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储量最大、动用最好 ,分流次河道微相次之 ,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虽有一定的储量 ,但在目前技术状况下基本没有被水驱动用。调查表明 ,下一步动用储量潜力区仍然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次河道微相带。图 1表 1参 2 (侯加根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