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种新型同向传动齿轮——平行轴外啮合同向传动齿轮的啮合传动原理.不同于传统齿轮,所研究的平行轴外啮合同向传动齿轮只需要2个齿轮就可以实现同向传动.采用机械原理分析方法对等齿数同向传动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进行了推导,并计算了重合度,最后给出同向传动齿轮的无侧隙啮合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平行轴外啮合同向传动齿轮可以实现同向传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根据齿轮动力学原理分析了齿轮传动脱啮振动产生机理,并主要讨论下述三个问题:(1)脱啮产生的基本原理;(2)啮合冲击;(3)关于齿轮传动动态脱啮问题,如啮合刚度变化,动态耦合振动,侧隙效应。同时还讨论了脱啮振动与噪声的基本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载荷、转速、齿轮误差、啮合刚度,侧隙对脱啮影响所得的与实验研究完全一致,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齿轮副传动的动态特性,早期故障诊断,失效趋向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谐波齿轮传动啮合参数及几何参数的选择主要来源于所列参考文献, 本文指出上述文献中关于谐波传动齿轮相对转角的计算公式是不准确的; 作为验证, 本文用直接法推导出正确结论; 最后讨论了由上述不正确公式所引起的齿轮啮合侧隙的误差及其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谐波齿轮传动啮合参数及几何参数的选择主要来源于所列参考文献,本文指出上述文献中关于谐波传动齿轮相对转角的计算公式是不准确的;作为验证,本文用直接法推导出正确结论;最后讨论了上述不确定公式所引起的齿轮啮合侧隙的误差及其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变位系数极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齿轮传动原理研究的基础上,用变位齿轮无侧隙啮合方程、齿顶厚为零及重合度计算公式推导出单位变位系数和、单位中心距变动系数和单位齿顶高变动系数、最大变位系数和齿轮的变位系数求解公式以及相应的数表,为齿轮变位系数的分配提供了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无侧隙端面啮合蜗杆副瞬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获得无侧隙端面啮合蜗杆副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不同结构类型的蜗杆之间承载能力、变形间的关系。利用有限元法,建立蜗杆端面啮合杆副的动力学分析模型,对啮合瞬间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首先,根据建立的端面蜗杆的动力学模型,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分别得到端面啮合蜗杆副的接触应力、等效应力和总变形。其次,对无侧隙端面啮合蜗杆副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理论分析与比较,分别比较分析无侧隙端面啮合蜗杆副与无侧隙环面蜗杆副、无侧隙端面啮合蜗杆副与双滚子端面啮合蜗杆副的瞬态动力学性能及变形的情况。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中端面啮合蜗杆副的应力、应变云图表明,啮合瞬间,蜗轮蜗杆至少同时啮合8对齿,可以清晰地看到最大应力在齿顶;同等条件下,端面啮合蜗杆副的接触应力较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减小超过33%;端面啮合蜗杆副的最大等效应力仅为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的22%;端面啮合蜗杆副较双滚子端面啮合蜗杆副具有较强的抗变形能力,当t≥0.056 5 s双滚子端面啮合蜗杆副随时间变形影响显著。几种新型蜗杆副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反映其动/静力学特性,从而为该新型蜗杆在减速器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工程设计观点出发,提出了一种研究锥齿轮型端面谐波齿轮传动几何学的直接方法。文中给出了原始曲面方程及柔轮与刚轮的齿面方程,讨论了不产生啮合干涉的条件、侧隙计算、以及在保证良好传动性能的条件下,用直接搜索法获得较佳啮合参数的计算方法。最后,还具体给出了用本方法得出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8.
将齿轮副侧隙划分为随机变量侧隙和随机相位侧隙两分部。利用简化模型重点讨论了随机相位侧隙,它是一个平稳随机过程。验证了小模数齿轮国家标准隙基本计算式,依概率了任一时刻的概率极限侧隙,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齿轮传动系统的快速发展,单纯的静力学设计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高精度装备发展的需求,需要综合考虑齿面摩擦、齿轮侧隙、齿轮加工误差、装配误差等因素,并进行动力学模型分析,本文将依据石川公式对减速器人字齿轮进行动态参数分析,按照材料力学法介绍齿轮副时变啮合变形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并与通用标准推荐值进行比对,确保计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考虑齿轮位移协调的2级星形传动多分流均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航空发动机二级星形传动系统大小星轮载荷分配机理,针对所有齿轮的偏心误差、齿厚误差、基节误差、安装误差,轴承制造误差等分别进行了当量角度啮合误差分析,考虑了太阳轮和内齿圈同时浮动导致的啮合侧隙变化而引起的浮动啮合误差,得到了两级啮合线上的综合角度啮合误差,建立了针对二级4路功率分流特征的各齿轮转角位移协调的精细化均载系数计算模型,获得了多分流多级系统的均载系数和均载特性曲线,得到了太阳轮和内齿圈的浮动规律,为航空制造上确定均载系数、工艺上合理分配及控制公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on meshing theory of noninvolute beveloid gear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0 INTRODUCTIONThistypeoftransmissionofbeveloidgears (alsoknownasconicalinvolutegears)hasdrawnmuchattentionsinceitwasproposedbyanAmerican ,A .S .Beamin195 4.Becausebeveloidgearscanservethemotiontrans missionbetweenparallelaxesandcaneasilyadjustthebacklashofthetwomatinggearsbymovingthemaxially ,beveloidgearscanbeappliedtosomeultra precisionma chinetransmissionswithlimitedbacklash .Muchprogresshasbeenmadeinthestudyofmeshingtheoryonbeveloidgearswithparallel axes .Infact ,alotofbeveloidgears…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新型平动、滚动转换装置摆线机构的啮合机理,用等距曲线和摆线方程导出齿条廓线方程,研究了该机构的啮合特性,分析传动比和瞬心线后证明摆线齿条和滚柱的啮合符合齿形啮合基本定理,属于共轭啮合,发现滚轮齿条机构可实现双向零间隙传动,同齿轮齿条机构相比,传动距离更大,传动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新型平动、滚动转换装置摆线机构的啮合机理,用等距曲线和摆线方程导出齿条廓线方程,研究了该机构的啮合特性,分析传动比和瞬心线后证明摆线齿条和滚柱的啮合符合齿形啮合基本定理,属于共轭啮合,发现滚轮齿条机构可实现双向零间隙传动,同齿轮齿条机构相比,传动距离更大,传动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滞环参数未知时动态系统的控制问题 .为了消除滞环的影响作用 ,给出了滞环参数估计方法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规则滞环逆补偿器 .对自适应非线性PID控制和基于规则滞环逆补偿组成的混合控制方案进行研究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相似文献   

15.
限动天线传动系统回差的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限动天线座架结构系统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但驱动系统回差却难于控制.该文分析了限动站天线驱动系统回差的产生,导出了回差与传动比、天线指向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出了控制回差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交错轴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啮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消除环面蜗杆传动的齿侧间隙,提高其传动的精度和效率,分析了传统消隙蜗轮副的不足,在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交错轴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采取双排滚子错位布置,且滚子轴线与蜗轮径向偏转一定角度。阐述了交错轴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依据空间齿轮啮合理论和微分几何理论,采用运动学法建立了蜗杆副的动静坐标系及接触点处的活动坐标系,推导了该新型环面蜗杆齿面方程和蜗轮齿面接触线方程,并导出了该传动的一界函数、诱导法曲率、润滑角及自转角等齿面啮合参数计算公式。最后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了数值仿真,并分析了滚柱偏置距离c2、滚柱半径R、交错角γ等参数对该蜗杆传动啮合性能的影响。仿真实例表明:要使该传动保持良好的接触性能和润滑性能,c2不宜超过10 cm,R在8~15 cm之间,γ在28°~50°之间。  相似文献   

17.
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伺服系统间隙非线性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消除普遍存在于伺服系统中的间隙非线性的影响,提出一种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非线性补偿的方法.方法以某武器跟踪伺服系统为例,采用一个3层BP神经网络对其间隙非线性特性进行离线辨识,然后根据辨识结果设计一个非线性补偿器.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消除间隙特性引起的系统自振荡(极限环),并且能够提高系统精度.结论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间隙非线性补偿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伺服系统中间隙特性带来的影响,且易于在工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8.
分度机构是多工位自动机和自动线的心脏,本文从动力学分析入手研究了FERGUSON分度机构的动态特性。在建立机构的动力学模型时,综合考虑了从动系统的弹性及机构中的间隙等影响因素,认为影响机构动态特性的关键因素是负载盘的转动惯量、输出轴刚度、输入转速的大小及干涉、间隙等,其中机构内部的啮合间隙对输出的动力学特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