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康城市化、和谐城市与城市规划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小培  魏立华 《规划师》2008,24(5):46-51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与核心,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侧重于"短期内的经济绩效",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及城市安全等日趋"脆弱"、这种基于"脆弱性"的城市化模式亟待转型,走向健康城市化;和谐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制度尤其是城市规划制度的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举措.原本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存在的城市规划长期偏重于物质工程技术,追求经济效率和工具理性,漠视社会和谐和价值理性,应通过培育市民社会、建立政府财政预算质询与监管机制,强化社区规划及实施区域规划的财政税收保障制度等新举措促进城市规划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2)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到城市户籍人口的待遇。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部分之一,其权益保障状况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还是促进城市化发展,抑或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现状都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3.
刘翠  孙晓峰 《华中建筑》2007,25(10):38-40
城市化的发展,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加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聚焦于物质形态空间,在对低收入流动人口这一弱势群体的居住类型、聚居形态、居住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相关经验,从建筑、社区、城市三个层面探讨适合低收入流动人口居住的相关策略,从而使社会问题空间化,探寻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是中国城市从传统城市模式向现代城市模式转型的结构性转型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城市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两年前国家统计局开展了一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总人口已突破13亿大关。令人注意的是,这份公报公布的第二个数据,就是全国流动人口的数据: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流动人口,这个在改革开放以后频频出现的新词汇,在地域界线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它的存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次的人口统计工作中,统计人员发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一是京津连流动人口圈,二是沪宁杭流动人口圈,三是广深厦流动人口圈,这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以其区位优势、劳动就业机会、预期收益、市场运行机制等因素,决定了其必然成为中国流动人口的重要吸纳地。城市流动人口,又常常被称为外来务工人员,它的存在,在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用工需求,为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城市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存在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性障碍,他们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等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消防弱势群体,是消防社会学的一个研究范畴。我们从近年来消防部门的火灾统计中报表中发现,由于流动人口在个人收入、工作条件、文化知识、防范意识以及逃生技能等方面的欠缺,外来流动人口在火灾伤亡人数中始终占据着大约近三分之一的比例。流动人口,因其数目庞大,流动性强,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消防安全和火灾防范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一直是消防部门关注的弱势群体。本刊以上海作为研究对象,从外来流动人口的消防安全现状、管理难题,以及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的外口公寓管理经验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求全面深入地了解城市流动人口这一消防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5.
土地拍卖制度、二元土地管理制度伴随住房制度改革、权力下放与财税分权,是土地经济时代诞生的制度基础。土地经济推动了缺乏原始积累的中国经济和城镇快速发展,但也带来征地冲突、贫富分化、半城市化人口等社会问题。后土地经济时代,随着可供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房地产开发动力减弱、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半城市化人口完全转化的成本及社会风险加剧,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通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和推动社区建设等途径,引领城市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15,(2):212-217
背景 本案的研究动机始于在面对人类历史上所发生最大且最快速的城市化现象时,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如何可以针对中国大城市因暴增的流动人口所产生的居住问题来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建议;而这个研究结果同时也能够说明当前因城市化的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及它对城市里个体所带来的冲击.因此本案的研究基础是建立在一个被中国普遍的都市化所定义及城市特色所影响的一般社会结构脉络里,同时也基于在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特殊背景里.  相似文献   

7.
将城乡社会学研究中的"城市性"和"城乡连续谱"两个整体特征概念发展运用到流动人口的个体研究上来。通过对扬州城北拖砖人的实证考察,认为其在行为空间和社会网络两方面均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城市性特征,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定居与发展,使得其只能成为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之间的摇摆者。城乡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化政策重点覆盖的人群,根据其城市性的不同存在着一个逐步实现完全城市化的"城乡连续谱",城市性的提升是贯穿人的城市化过程的核心线索。而这其中,有组织性的就业和社区的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世界建筑》2014,(9):104-113
<正>1背景本项目的研究动机始于在面对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最大且最快速的城市化现象时;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如何针对中国大城市因暴增的流动人口所产生的居住问题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建议;而这个研究结果同时也能够说明当前因城市化的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及它对城市里个体所带来的冲击。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基础建立在一个被中国普遍的都市化所定义及城市特色所影响的一般社会结构脉络里,同时也基于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特殊背景。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作为一种文明社会的标志,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共生现象,在我国体制转型和社会高速发展期,应该受到更大的关注。事实上,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也低于当今世界的平均水平,因而,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我国城市化的背景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形成“城市——工业”的导向模式。从而造成社会中工业与农业发展速度、质量不均衡; 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在物质技术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同时由于建国以来,实行了一系列的城乡分隔制度,例…  相似文献   

10.
居住状况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内容.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居住证制度的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居住模式逐渐经历由低质量水平满足短期居留向中高质量水平实现长期居留转变.其中,流动人口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就业单位的帮扶措施和流入地政府的保障制度等对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的转变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镇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城镇出租房作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居住场所火灾事故频发,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浙江省金华市积极探索出租房消防安全整治之道,于今年6月制定出台了《金华市居住出租房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按此计划,3年时间通过开展对出租房消防安全的综合整治,建立起出租房消防安全等级评价和“红、黄、绿”3级标识制度。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呈现迅速增长态势.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亦呈现出新特征.其中,住房制度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发展租赁住房是满足流动人口居住需求的重要方式,也是解决大城市居住问题的途径.基于租买选择理论,测度我国26个试点城市的租售比、房租收入比,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各类城市的住...  相似文献   

13.
人类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第三个世纪,并经历着第二次转型.从全球来看,以人口定居城市为主要鉴别标准的城市化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各类有关城市发展的新认识、新观念也在持续形成并扩散.在此背景下的中国,最高决策层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命题,成为上下呼应的关注焦点.文章从梳理全球城市化的历程出发,经过对城市化形式与内涵变迁的分析以及对当今国际社会关于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共识的归纳,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重点以及深远意义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短时期内的经济增长奇迹促使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特别是作为流动人口目的地的大城市,城中村一方面保留着乡村传统接受被动城市化,另一方面成为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主动城市化的低成本生活区和缓冲带。城市化前期政府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缺位,而在建设用地等资源稀缺加剧时政府治理城中村又面临重重困境。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深圳为例,对典型的宝安区城中村城市管理问题进行了追踪观察和实地调研,分析了城中村困境形成的人、财物、组织和体制因素,并给出多中心复合治理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可持续性” 发展是人类历史进入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它是人类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在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努力、吸取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所选择的正确道路。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以摒弃偏重数量增长、忽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如何按照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探索中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引导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在地城镇化     
近30年来轰轰烈烈的城市化,既是中国城市与乡村内生性的现代性的建立过程,也是当代全球城市化大潮中一个外源性的扩散涟漪.城市化过程中展现出的诸多奇妙现象,既受到中国城乡的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影响,也受到全球城市和乡村演化中的普遍性逻辑的影响.“在地城镇化”是对快速城市化诸多失衡和变异的一种纠正,三个关键词——在地、城、镇分别对应城市与乡村的三个特性——在地性、城市性和二元性的重建与修复.这三个特性几乎是全球所有城市和乡村在长期演化和短期突变中普遍存在的.因此,“在地城镇化”既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种选择路径,也是对城市与乡村发展哲学的一种思考模式.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涌入大城市的数量不断爬升,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他们的融入状况又有了诸多新的变化。本文选择以穆斯林流动人口在广州的城市融入状况为切入点,探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中出现的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人口激增、社会制度变化、城市化以及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中国传统园林的社会和文化基础产生了动摇,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7):35-3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形态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变化。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产物和成果,同时也是政府行为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体现。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同于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于政府的行为以及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政府行为的科学定位以及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相关体制和制度创新等加以论述,并且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政府行为和制度创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一体化或许是高级产业形态下的一种理想模式,但是在中国当前仍然依靠传统工业带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过早提出城乡一体化不一定有益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反思了在城乡一体化思维下发展的南海东部地区后,提出了未来基于"真正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包括区域协调的制度安排;设立有效协调的综合发展区;从新产业地域分工出发的产业选择以及农村、农民问题的彻底解决、第三产业发展的鼓励和更佳产业环境的塑造以及新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