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开发区的空间规模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通过比较分析 ,认为我国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与国际比较偏大 ,而开发区的地均效益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规模偏大、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开发区空间扩张中存在的非产业因素的促动 ,形成了其土地利用中独特的以土地闲置为特征的“光圈”效应和“蜂窝”效应。从城市开发区规模与效益的不同特点出发 ,立足于我国国家高新区的经验数据 ,提出了一个开发区规模的建议性标准 ,从我国城市设立开发区的目的出发 ,提出了一个评价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震  伍秋橙  孟圆华 《住区》2021,(2):72-82
城市发展过程中,外来移民群体同质性聚集形成“移民住区”,居住隔离现象反映了移民住区面临的空间问题与融合困境.在既有的居住隔离应对实践与研究中,较多关注宏观层面,微观视角相对缺失.本文以美国波士顿北端移民住区为例,详述其在“居住空间修复、商住空间更新、住区边界缝合、人文场所塑造”四方面的微观空间营造作法,总结归纳出“政策...  相似文献   

3.
长春市开发区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空间形态及空间结构的变化.本文以长春市4个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对各开发区的发展概况及空间拓展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进而讨论开发区的建设应选择点轴式发展模式,关注空间的拓展质量,协调各空间结构的布局、用地功能的有机混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长春市与开发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广州开发区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扩张、综合优化3个阶段,其空间形态也从“孤岛”状、“串珠”状进而演化到“团块状”的特征。政府的政策体制导向、跨国公司的示范作用和产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是开发区地域空间演变的重要动力。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空间的不断扩张,开发区正向着地域空间一体化、内部功能综合化、空间布局多样化和空间环境内涵化的态势发展。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均衡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鉴国外文献关于就业与居住空间均衡对交通出行影响的研究方法,构造了测度就业一居住空间均衡的指数,对上海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上海的就业-居住空间均衡性趋于减弱,表现为,核心区和紧邻外围区以服务业就业为主导功能,多数外围区和近郊区以居住功能占主导,远郊区又是以就业为主要性质,但以制造业为主.城市交通层面上的后果是,跨区交通出行增加,平均出行时距和距离上升.针对上述结论对现行城市规划政策进行检讨,并得出应该增加用地功能复合性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中国开发区流动人口集聚与再流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验田和工业化的主战场,是吸纳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的重要空间载体.但是受制于各种政策性、市场性壁垒的限制和约束,开发区流动人口大多处于“半城镇化”的非定居和“城漂”状态,仅仅实现了非稳定的个体就业非农化或者城镇化,而无法实现完全的、以家庭为单元的城镇化安居.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利用相关经济与流动人口统计数据,论证了在全国总体层面上流动人口就业发展和空间分布与开发区的发展和空间格局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在宏观上开发区是流动人口就业的重要空间;其次在对南京和杭州等城市开发区务工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案例访谈基础上,对新时期开发区流动就业人口的就业流动与再流动特征、居住状态和举家城镇化安居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通过合理的再流动促进开发区流动人口城镇化状态优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为例,构建了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效益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效益系数"的概念,并建立一种动态的检测体系,作为评判开发区相对于城市发展水平的标杆.通过对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比较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还有近半数的国家级开发区空间效益水平低于城市,违背其设立的初衷,最后从城市和开发区两个层面探讨了影响开发区相对于城市效益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居住社区是以城市为物质表现的人类文明,既能保持相对独立性,又成为其重要组织结构。在对居住社区概念作出解释后,笔者通过沙区凤鸣山社西物市场旧城改造的概念性规划,阐述大盘住宅小区向社区化,“城”式化发展的趋势,并强调居住社区的城市功能、空间密度和人的活动复合性。  相似文献   

9.
“小户大家”的理念 首先,小户大家的理念。小套型加上配套完整的社区,合理控制与减少个人家居面积和功能,尽量增加公共空间功能,保留最基本的居住功能,将能在社区中解决的功能集中在公共空间中解决,即将家务事外移至公共空间,核心理念是节约资源。实现小户大家有五化:家居空间紧凑化;环境空间功能化;会所空间场所化;商业空间生活化;网络空间无域化。具体实施的空间主要强调居住配套社区里面的会所,是一个比较核心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王波  刁建新 《建筑与环境》2009,3(5):156-157
针对高层居住建筑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引入“交往空间”以找回高层居住建筑中日渐失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重塑家园感与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相似文献   

11.
徐思光 《安徽建筑》2006,13(4):35-36
文章以委内瑞拉“贫民窟”为反例,叙述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性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城市“居住空间”的形成离不开国家、法律、社会的支持,没有社会保障的“居住环境”是糟糕和恶劣的环境,这就是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化。而社会和人的存在及人的行为是共生的,只有科学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生活的真实状态、内在需求和发展方向,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体现人文精神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12.
徐伟 《山西建筑》2009,35(12):18-19
以环境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休闲书店与单身住宅两个具体的空间案例加以分析,从“功能的同构性”和“功能的不确定性”两方面阐述了休闲空间与居住空间中的“无性格”特质,指出休闲行为与居住行为在心理层面显示出相似的不确定性,不确定的行为引发不确定的功能需求从而引发不确定的空间需求。  相似文献   

13.
方便,舒适,和谐——构建21世纪未来住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彦 《住宅科技》1997,(3):14-18
小康住宅是符合现代家庭居住生活行为,居住方便、舒适、和谐,“住得好”的住宅。为了实现“住得好”的住宅,应重视在居住生活实态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设计观念,平面布局动静、公私功能空间分区明确,充分考虑邻里交往的空间和场所,并论述了“整合设计”的概念及以科技成果为支撑实现建设小康住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住宅的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问题。”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大大改善,对居住质量的要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居住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近年来浪潮般席卷全国的住宅开发产业,在迅速缓解了购房危机,解决了居住温饱之后,却由于其增长速度之快带来了新的问题:市场作用下不同开发商的“卖点”越来越接近,居住区的设计越来越雷同,今天的居住区正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同性,传统的地域特征与居住文化正在弱化。本文将关注居住环境空间的问题,并选择其中与居住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最具吸引力的院落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其空间特征与空间形态入手,探讨问题之所在,并试图寻求新的解决方法,使院落空间的设计满足当今生活状态下的居住需求。  相似文献   

15.
辛晓梅  何小坚 《规划师》2003,19(10):90-91
佛山市绿景二区详细规划设计以环境、景观、人的和谐为原则组织空间,以人的舒适需求为出发点,采用平台式住宅组群的布置形式,住宅设计与环境一体化设计,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建设小康型生态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创造出富有人情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绿色环绕,安全、舒适、方便的生态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设计》2011,(8):I0068-I0068
此项目设计以“健康、生态、舒适”为基本理念,力求创造与体现21世纪新型居住建筑的特点。设计关注的焦点:1、城市空间与小居住空间的结合。2、人性化、生态化、健康化和眼下节能低碳环保大背景下对现有居住模式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随着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张家港为例,从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入手,探讨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历程及特点、影响未来居住空间布局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布局规划方案,并提出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昌勇 《华中建筑》2006,24(12):112-115
针对高密度居住空间缺乏整合的娃点研究如何通过空间的“驳接”采改善高密度居住环境论述了空间“驳接”的概念、前提条件、内容和买际意义,并分析了其可行性,研究了空间“驳接”的具体操作方法,并选择特定的城下区域进行概念设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保障性住房目标人群的居住需求分析归纳出:居住需求可根据时间分为“永久性”与“非永久性”;居住空间可根据功能分考“核心”与非核心”功能空间:基于预期需求的住宅产品价值消费具有被动性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约束性条件,提出若干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20.
杨慧  高广华 《华中建筑》1999,17(3):97-98,104
现代住宅功能要求已从满足“住”发展到“住得好”,我国70年代左右修建的城市住宅在套理组合,内部功能及空间环境等方面,已不适应现代居住者的需求,该文论述了城市住宅改造设计的必要性和方法,阐明了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进行城市住宅改造是改善居住空间环境,提高居住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新要求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