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中生界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中生界主要储集层-直罗组、延安组、延长组储层特征从沉积相、砂体纵向展布、岩性和物性等几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通过研究指出本区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在纵向上以直罗组储层相对最好,延安组次之,之后才是三叠系延长组。储集层普遍具有岩性细、成岩后生变化强烈的特点。由于储层低孔、低渗,因此,油层的压裂改造措施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煤和铀等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的盆地之一。在平面分布上,目前已进入勘探开发阶段的油气藏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北缘及东部地区,煤和砂岩型铀矿分布在盆地北缘;在赋存层位上,石油及部分天然气(油型气、煤成气)以侏罗系煤系地层为源岩,以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为储层,煤赋存于侏罗系大煤沟组和小煤沟组,已知的铀矿化位于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地层。结合单种能源矿产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组合形式,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等多种能源矿产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同盆共存关系,且在成藏成矿中相互作用。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石油与天然气、柴达木盆地北缘煤与煤成气呈同盆共存关系;柴达木盆地北缘铀矿化发育在煤层之上且在油气运移指向的边部有多个铀矿化点,油气及煤系地层为其提供还原剂。通过柴达木盆地北缘烃源岩生烃模拟试验,元素U及其伴生元素(Mn、Mo、V和Cs)的富集对烃源岩生烃有明显的催化作用,表现为生烃量大幅度增加和生烃高峰提前。综上所述,有机矿产对无机铀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还原作用,无机铀矿及其伴生元素对于有机油气的生成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砂岩型铀矿的重要产区,赋矿岩层主要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砂岩层,其下部中侏罗统延安组研究程度较低,找矿成果不显著。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统延安组沉积体系、砂体、层间氧化带、岩石矿物学及铀赋存形式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延安组属于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自下而上可分为Ⅰ、Ⅱ、Ⅲ、Ⅳ、Ⅴ共5个岩段。其中,Ⅰ、Ⅴ岩段分别为辫状河相和曲流河相沉积的河道砂体,发育厚度大,透水性及连通性好,利于成矿; Ⅰ、Ⅴ岩段发育较好的层间氧化带,在氧化带前锋线附近有不同程度的铀矿化,并且铀矿化以微粒状、短柱状的铀石为主。综合分析铀矿物质来源、砂体、古气候、水文地质等条件,认为中侏罗统延安组具备铀成矿条件,尤其是Ⅰ、Ⅴ岩段氧化-还原过渡带中的灰色砂体具有较大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陇煤田中下侏罗统延安组砂岩的粒度研究,根据各种粒度参数和基础图件,结合沉积构造、矿物成分等成因标志,解释了各砂体的沉积环境和水动力作用强度,判别出河流成因的各种砂体以及湖成三角洲、湖坪和砂坝等砂体特征,为煤层对比和成煤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朱强      李建国      苗培森      司庆红      赵华雷      肖鹏      张博      陈印      赵博文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6):675-690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煤、油气、铀等资源的重要勘查基地,东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地区先后发现了数个超大型、大中型砂岩型铀矿床,西南部地区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则一直是该盆地铀资源勘查的难点。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地层结构、岩性岩相、水文地质、古气候等基本特征开展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下白垩统洛河组具备有利于砂岩型铀成矿的地质条件,包括早白垩世以来适宜流体运移的构造背景,洛河组风成相砂岩厚度稳定、渗透性较好,泥-砂-泥或泥-砂-钙(钙质砂岩)/泥的地层结构,蚀源区和盆地盖层较高的U含量,连通的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干旱—半干旱为主的古气候条件,丰富的油气还原介质等。通过对铀矿物类型及赋存状态研究,提出研究区主要为沥青铀矿,部分为含钛铀矿物。铀矿物赋存状态与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具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与针状磷灰石、长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白云石、黄铁矿等伴生,与炭屑等还原介质没有直接的伴生关系。其中砂岩型铀矿与磷灰石伴生关系尤其重要。通过成矿条件的分析,指出断裂构造控制的油气上升部位可能是下一步的有利勘查区域。  相似文献   

6.
中侏罗统直罗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砂岩铀矿的主要含矿层位,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最大的砂岩铀矿床——东胜铀矿床,属于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且东胜铀矿床的控矿层间氧化带为独特的古层间氧化带.呼斯梁地区位于东胜铀矿床的北西部,经实地勘查和研究认为:该地区找矿目的层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的矿化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呼斯梁地区产出的铀矿化受不同表现形式的古氧化带控制.深入研究呼斯梁地区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在平面、剖面上产出形态和展布特征,对指导该地区砂岩型铀矿的找矿工作及对于实现该区已知矿带的规模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宁夏东部地区的地质构造、盆地沉积建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表明,地层结构和砂体沉积特征、还原剂、水文地质条件决定着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和发育,地质构造对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和发育起着控制和改造作用,铀源和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决定了铀矿化的形成和发育规模.提出了直罗组下段下部辫状河道砂体成矿条件最好,其次为延安组底部辫状河道砂体,再次为直罗组下段上部曲流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不同沉积年代对西部弱胶结砂质泥岩拉伸力学特性的影响,以白垩系志丹群组、侏罗系直罗组和延安组砂质泥岩为研究对象,基于矿物成分和微观分析,开展巴西劈裂声发射试验,研究其在劈裂过程中的峰值能率、破坏形态、声发射特征、损伤变量演化以及拉伸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志丹群组、直罗组、延安组红庆河顶板和底板砂质泥岩的微观形貌分别为叠层状、蠕虫状、团窝状和散粒状,其抗拉强度分别为1.78,2.38,6.13和5.27 MPa,峰值能率分别为420.9,571.1,2 419.5和1 420.0 J/m~2;志丹群组砂质泥岩破坏形态单一,无裂纹分叉,直罗组砂质泥岩出现粗裂纹,延安组砂质泥岩出现主裂纹分叉,甚至撕开,呈多种破坏形态;延安组砂质泥岩声发射累计撞击数、累积能量均高于志丹群组、直罗组;延安组砂质泥岩损伤变量D呈台阶式陡增,志丹群组和直罗组呈渐变式特征,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呼斯梁地区是重要的砂岩铀矿找矿区段,它与皂火壕铀矿床在区域上有相同的物源体系、相同的铀源以及相近的沉积环境.皂火壕铀矿床其成因目前已大致明朗,为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二次还原作用保矿的后生外成铀矿床.呼斯梁地区位于皂火壕铀矿床的北西部,目前已发现A、B、C三个较为有利的成矿远景地段,含矿目的层均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J2z1),含矿砂体属于辫状河道沉积,并且该地区铀矿化主要受辫状河道及后生氧化作用控制,那么,在呼斯梁地区是否可发展成为大型的砂岩铀矿床,以下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侏罗系煤与砂岩型铀矿在空间上密切共存,为探讨煤与铀矿的关系,进行了广泛 的野外调研和系统的室内分析。在煤岩特征、煤的成岩演化和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从泥炭至褐煤 的煤化过程中,铀的含量不断增加;铀含量与煤岩显微组分中的镜质组含量成正比;砂岩成岩矿物与煤化作用有 关;煤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与含矿砂岩具一致性。研究认为,在同生成岩阶段和早成岩阶段,煤对铀 的作用主要包括吸附作用、络合作用及还原作用;表生成岩阶段,煤对铀的再分配和“保矿”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缘的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使研究区古地理面貌总体呈西高东低走势.在该区各构造演化时期,地下水动力条件不尽相同.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一系列东西向断裂构造,对地下水的渗入和排泄具有促进作用,因而本区具备利于形成水成铀矿的古水动力条件.中侏罗统直罗组和下白垩统志丹群是本区最主要的含水岩组,内部具有良好的隔水顶板,使得该含水层具备良好的砂岩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是寻找后生水成砂岩型铀矿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12.
层间氧化带是矿床形成的直接控制因素,铀矿化位于层间氧化带的尖灭部位,产于相邻氧化带发育的灰色砂体中,层间氧化带是找矿的地球化学标志和矿床形成的直接控制因素。通过对该区地质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的系统分析,重点描述中侏罗统直罗组和下白垩统华池—环河组层间氧化带的特征,进而确定本区具备形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直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个主力油气产层。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特征研究表明,直罗油田长6油层组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砂岩孔隙发育特征,其中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超低渗的主导因素,而次生溶蚀孔隙的形成对储层砂岩物性具有一定改造作用,并控制了该区长6油层组相对高孔高渗储层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成藏特征,并探讨了烃源岩、沉积、储层、构造等成藏主控因素,为寻找该区油气勘探有利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类型为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油藏主要受沉积因素控制,构造圈闭油藏主要受断层圈闭和构造因素控制;延安组烃源岩主要为炭质泥岩及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侏罗系成藏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侏罗系延9、延8及延7沉积期间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是重要的储集层,河流边滩微相砂体及河道心滩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侏罗系延安组储层物性越好,含油性越好;侏罗系延安组构造复杂多样,断层和穹窿及小型鼻状隆起等微构造十分发育。综合分析认为,主砂体与有利构造叠合部位形成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侏罗系石油勘探重点应在穹窿、鼻隆等构造高点部位与主河道叠合区。  相似文献   

15.
川西南部侏罗系油气垂向运移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川西南部侏罗系为一套巨厚红色碎屑岩沉积、不具备生烃能力,却相继发现一批中小型侏罗系气藏。在前人对这些气藏气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天然气组成,岩石含烃浓度变化,以及凝析油C4-C7轻烃族组成、储层饱和烃色谱图等,研究本区上三叠统须五段生成的油气在侏罗系地层中的运移痕迹。得出:须五段源岩生成的油气,以垂直方式从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经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最后运移至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且进入蓬莱镇组的时间较早。并认为,断层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裂缝发育,改善砂体内部及砂体与砂体之间烃类的连通性,促进了烃类的垂向运移。从侏罗系油气垂向运移研究,提示了川西南部具有广阔的浅层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6.
致密油属于非常规油气领域,致密油的勘探开发是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和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为代表的致密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地质背景、烃源岩特征、储集空间、成藏动力等方面,将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与松辽盆地扶余油层致密油的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进行系统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烃源岩条件、储集空间、成藏动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成藏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长7段烃源岩与储层是互层共生关系,属于源内成藏;而扶余油层的烃源岩位于储层之上,属于典型的上生下储,源下聚集。两者都具备致密油成藏的地质条件,可以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致密油藏,是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7.
长武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和多种敏感性的特点,导致开采难度大。分析了延长组油层的敏感性特征和对储层的损害因素,提出了酸化处理的优选配方和防护措施,为提高长武地区低渗透油层的整体工业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