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永顺县双凤村为例,对湘西境内土家族传统聚落空间进行探析,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建筑学、文献学、历史学、认知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从面(环境)、线(街巷)、点(节点)逐级深入,分析了聚落生态环境空间和非自然空间的特征与演变,解析了聚落街巷空间的系统构成,研究了聚落节点空间的属性,系统地揭示了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2.
陈冬晓  张斌 《城市建筑》2014,(8):372-373
本文以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土家族传统聚落布局分为散点式、线型以及组团式三种形式,探讨了土家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土家族传统聚落——劳庄为例,通过分析与论述道家思想对湘西土家族聚落选址与格局、整体功能布局、建筑环境和建筑空间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在道家思想下的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格局特征,进而为当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空间建设、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地处独特水域环境的珠江三角洲先民们在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中,营建了独特的水乡聚落营居秩序。在人地关系处理中,传统水乡聚落营建法则在顺应自然地理水文规律下,形成良好人居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塑造了趋利避害的人文审美观。文章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水乡传统聚落营居时以水为相地法则的秩序观,解析其营居择址的自然秩序、 整体布局的环境秩序、以及民俗信仰的文化秩序,归纳出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水环境与其人居环境的并行发展的营建智慧与技艺,籍以对传统聚落的生长机制提出保护与更新并行发展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积极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聚落的传统空间格局、建筑形式、以及环境遭到了严峻的挑战,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传统聚落景观在这个过程中面临消亡的可能。如何留住民族的记忆,让人们记得住"乡愁"?该文试图从民俗仪式的视角去研究传统聚落,探讨传统聚落中所体现的民俗特征,增加人们对乡土聚落传统文化生活的心灵渴望,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浅析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磊 《华中建筑》2009,27(11):144-146
该文通过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处土家族传统聚落的实地考察,最终选取了咸丰县大水坪村、咸丰县刘家大院、来凤县黄柏村、来凤县舍米湖村、以及宣恩县彭家寨等五个典型聚落作为文章的研究实例。以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聚落研究工作室的一手测绘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这五个聚落的空间布局特征以及聚落中典型建筑的建造特征,试图从保存尚好的土家族聚落中探求出中国民族聚落及其传统建筑文化的本源及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古劳水乡空间生成解析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水乡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等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而岭南水乡既有研究对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关注较多,对聚落所处的自然整体环境关注较少。以古劳水乡为例,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从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互动的角度出发,对古劳水乡的空间生成过程进行了解析,系统梳理了古劳水乡的整体格局、水网水利空间、聚落空间、基塘农业与墟市空间、民俗信仰与祭祀空间,总结了古劳水乡具有“以水为脉”的文化生态特征,阐释了古劳水乡文化生态特色与整体性历史遗产保护对于珠三角的重要价值,以期丰富与深化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菁  龙彬  陈秋渝 《中国园林》2023,39(1):85-91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征要素,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方法手段,总结归纳出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1)受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传统聚落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出北靠山居、南临水体的景观特征;2)受民族互动的影响,不同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呈现汉族聚落位于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土家族聚落位于溪河两岸与浅丘地带,苗族聚落位于后山“溪里”的族群景观分异;3)传统聚落景观在聚落尺度上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地理要素主要作用于生态、生产与聚落景观层次,民族要素主要作用于聚落与宅屋景观层次,并呈现出“从区隔到融合”的发展规律。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挖掘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支撑,可为构建西南山地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传统聚落发展与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民俗中宗教祭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文章首先通过对三个传统聚落(铺下村、坦洋村、果林村)及其当地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情况进行介绍,分析当地宗教祭祀类建筑对传统聚落发展变迁的影响,引出宗教祭祀类建筑带来的仪式空间、场所精神,为传统聚落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10.
吊脚楼是鄂西土家族传统山地民居的建筑形式,其中体现出很多特色鲜明的自然观念。建筑中包含的很多设计要素,具备更多符码意义。文章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空间与建筑构件两个方面进行切入分析,反馈了崇拜自然、顺应自然并与自然一体的建筑文化观念,既是一种建造智慧,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
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 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 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 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 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 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 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 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 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 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 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 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 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 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 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 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现代建筑能够并需要实现对文化的表达,在文化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以建筑空间有规律的组合,风俗传统和历史元素的融合来展现文化的内涵。通过武汉大学建筑设计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实现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之间的转换。通过土家族乡土民俗博物馆、珞珈书院、昙花林历史地段图书馆、主题式聚落更新等设计,探索与思考如何通过空间的变化、形体的组合以及文化元素的抽象,实现文化建筑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13.
吊脚楼作为苗族和土家族聚居区典型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地形、气候、文化等多元因素影响下,形成突出的特征。这一建筑形态不仅体现了广域意义上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也揭示着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源之一的干栏式建筑及其聚落的发展演变。文章着重研究苗族、土家族吊脚楼聚落及建筑形态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异同,着眼其共同特征,进而对建筑单体、聚落组团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基于中原文化的影响,两者既存在相似的内容,也存在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建筑形态布局形式、建筑空间使用形式、建筑构件使用形式等诸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单元,乡土自治一直是传统聚落最重要的社会属性。本文选取双凤村作为湘西土家族典型聚落的代表,借助社会学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基于社会机能的角度对湘西土家族聚落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从抵御外敌、乡规民约、信仰教化三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影响下,古代中国开凿了大量的运河,这些运河与自然水系相联通,为聚落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在历代建设中形成了自然—运河—聚落的整体系统。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运河系统影响下的传统聚落系统发展进行解析。首先概述扬州自然环境变迁下运河水利的动态演变,而后从运河系统组成与水利运行两方面对于运河系统进行解析,然后分析运河系统对区域内聚落布局与聚落空间营建的影响。最后以明清扬州城为例,从运河走势与城市轴线形成、山水节点与城市秩序营建、水运交通与基本骨架、运河文化与公共空间发展四方面对于扬州城—运景观体系进行解析,为运河遗产保护、地域特色发展、山水城市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街网结构作为传统聚落的空间骨架,承载着聚落的历史发展变迁。街网空间的形态及方向有助于定义聚落的空间逻辑秩序。该文对河北地区六个典型传统聚落进行建模分析,旨在运用新的量化技术方法对具有抽象性历史信息的传统聚落街网进行可视化表达。将传统聚落街道的方向与长度进行量化分析与可视化处理,同时,利用方向熵,度量聚落街道方向的混乱程度。新的技术方法揭示了聚落街道网络的空间秩序,较直观地反映了不同类型传统聚落街网结构的异同,能反映出自然原生的聚落街网相对稳定的深层空间结构,为认知传统聚落户外空间内涵提供了科学化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冯维波 《华中建筑》2014,(1):150-153
该文在分析探讨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营建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聚落的空间特征:民居平面型制的多样化特征、依山傍水的山地特征、耕地至上的环农特征、群—序—拓扑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存在自由散点式布局和集中簇群式布局两种聚落空间形态。最后分析了聚落空间的成因,认为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只是在汉族传统院落民居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当地特殊地形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湘中梅山地区水车镇乡村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历史、人文条件,研究乡村聚居空间形态构成基础、特征以及规律。从乡村聚落构成五大方面深入剖析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探索乡村聚落空间应对现代乡村聚落发展的对策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通天河流域的藏族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访谈、比较分析,从该流域的自然因素与文化因素对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进行探讨,深入挖掘该地区传统藏族聚落的生存基因,并揭示了传统藏族聚落生存基因正面临的损毁、老化、变异的问题,提出基于生态安全、聚落转型、文化传承三个视角下的通天河流域藏族聚落的规划建设策略,为该地区藏族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的景观文化基因承载着村落方方面面的历史,是村落地域性景观文化的载体,在公共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鄂西复杂的山丘地形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村落文化,也让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好保存下来。以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的土家族传统村落鱼木寨为例,通过对鱼木寨景观基因的挖掘提取,总结了鱼木寨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聚落格局、公共空间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景观特征,并提出了公共空间保护和更新的可持续性策略,为鄂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构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