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戗堤截流龙口水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水利工程中戗堤截流龙口水力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三板溪、三峡等具体水利工程截流施工实例,分别对单戗立堵截流、宽单戗立堵截流、双戗立堵截流的龙口水力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与研究。得出了以下认识:在戗堤截流过程中.龙口水流流速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最大流速出现在龙口三角形断面形成前后;截流龙口水流流速随戗堤顶宽的增大而减小,且其减小速率是不断减小的;上下戗的进占配合是影响上下戗堤落差分配的关键所在;通过合理布局双戗,可以使其共同分担截流落差,有效减小龙口流速;截流戗堤最大单次坍塌面积随着截流水深的增大而增大,且其增大速率也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2.
黄丰水电站是黄河上游龙~刘河段大中型电站规划中的梯级电站之一,以一期导流前的黄河主河床截流为研究对象,对单戗立堵截流法在该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实践表明,黄河主河床截流工程通过采用横向围堰自左岸向右岸进占的单戗立堵截流方式,分4个区进行预进占和合龙施工,并在龙口合龙后及时进行闭气料铺设和围堰加高培厚,为项目基坑开挖和下一步主体结构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  相似文献   

3.
双戗堤截流时下戗堤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堵截流计算的核心内容是龙口流速的求取,因为龙口流速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截流时所选择抛投料粒径的大小,可以说是衡量截流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分析单戗堤立堵截流龙口流速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在双戗堤立堵截流中,当上戗堤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流速最大的时候,下戗堤是否能够壅水,从而降低上戗堤的截流难度这个问题,论证了双戗堤立堵截流水力控制条件的正确性,为双戗堤立堵截流的顺利施工提供判断依据一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单戗堤立堵截流水力分析方法和截流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结合一个工程实例探讨了单戗堤立堵截流施工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施工问题及其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邓虎超  高明忠 《人民长江》2022,(S1):44-46+72
沙坪二级水电站位于大渡河与管料河交汇口上游处,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为实现工程截流目标,根据实际工程条件,对截流施工进行总体设计规划,从水力参数、戗堤布置、龙口布置、截流备料等方面,选用了合适的截流施工方案。最终拟定的截流设计方案如下:二期截流采用右岸单向进占、单戗立堵截流方式,戗堤龙口位置选在上游围堰导流明渠左岸。该截流施工方案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可为其他水利工程的截流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在1997年11月进行,取得了成功。截流方案曾比较了上游单戗立堵和浮桥平堵两种,最后确定采用“上游横向围堰背水侧截流戗堤单戗双向立堵,下游戗堤尾随,预平抛垫底”的截流施工方案。实施中首先对河床高程低于40m的深槽部位进行平抛垫底施工,并在连接段和预进占段进行防渗墙生产性试验,与此同时进行上、下游戗堤预进占施工,于1997年7月形成上、下游戗堤口门。9月戗堤恢复进占,10月27日上游戗堤形成40m宽的小龙口,11月8日顺利合龙。  相似文献   

7.
截流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其成败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工期、投资与效益。双戗立堵截流主要通过两道戗堤的协调进占,合理分配截流落差,从而改善龙口水力条件,降低截流难度,随着我国西南地区大落差大流量河流开发,双戗立堵截流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双戗堤截流研究的背景、应用范围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由于双戗堤截流过程中复杂的水流流态,用物理模型试验的周期长、费用高且不易控制。针对这种现象,采用FLOW-3D这款较为成熟的三维商业软件进行水流模拟。对影响落差分配的因素作了简介,对控制落差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而后对影响落差分配的因素进行模拟计算,包括上下戗堤间距、河底加糙拦石坎以及辅助设施挑流墙;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响落差分配的关键因素双戗堤协调进占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不同流量、不同落差分配时双戗堤进占顺序。  相似文献   

8.
二滩工程截流是大江大河深厚覆层上高落差截流,一标承包商EJV在投标阶段曾推荐采用三戗立堵方式。1991年9月发布开工令后,EJV通过单戗平堵与三戗立堵方案比较和模型试验验证,于1992年5月正式向工程师推荐平堵截流方案。经工程师审查批准,同意EJV采用平立堵综合截流方案。该方案具体作法如下:先从围堰桥上平抛块石护底;然后从2号戗堤立堵预进占保护桥墩,形成宽约80m的龙口;待导流洞开始分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实况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大江截流实况表明,在大流量、深水、低速河道中,采用平抛垫底、宽戗堤、降低戗堤水面以上高度,采用级配较均匀、连续的石渣及块石,全断面均匀抛投进占等是合理的,实现了安全截流。抛填水深、最大日及小时抛投强度的均居世界首位,创下了单戗立堵截汉施工中上、下游围堰戗堤同一日合成  相似文献   

10.
按照初步设计施工总进度安排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于 2 0 0 2年 12月上旬实施 ,截流流量按当旬 5 %频率最大日平均流量 90 10m3 s设计 ,采用上游单戗单向进占立堵截流方案。鉴于后续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施工工程量大、强度高、工期紧 ,为保证其按时竣工 ,同时实现三峡工程开始挡水发电 ,必须研究三期提前截流方案。  相似文献   

11.
通过长河坝电站的截流施工,介绍了在峡谷河床地带高流速、大落差条件下采用移动双戗单向立堵进占法的截流施工,并总结了截流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2.
溪洛渡水电站大江截流工程,采用双向进占、单戗立堵方式截流。解决了截流龙口水位落差大、流速大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3.
双戗堤立堵进占截流的落差分配及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江大河的截流,是水利枢纽施工过程中的关健问题之一。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上截流的基本倾向是立堵法。而立堵截流中,当截流时的流量、落差等都很大的条件下,一般趋势是采用双戗堤立堵,甚至多战堤立堵或宽戗堤立堵法。仅从1975年前的各国截流的情况来看,使用双戗、多戗和宽戗堤截流的已占截流总数的1/6左右;而在高落差立堵(例如最终落差大于4米)截流中,双戗堤立堵截流的比例更高。因此,双戗堤立堵进占截流的研究,已愈来愈多地引起世界各国水利施工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锦屏水电站截流工程,采用左右两岸隧洞过流,单戗单向立堵方案。龙口流速高,落差大,难度大。现场两岸地形陡峭,施工道路条件较差,施工场地狭窄。如果左岸导流洞不能按期过流,截流难度将成倍增加。借鉴三峡工程截流经验,采取合理的堤头进占方式,减少抛投料损失,保证抛投强度,确保了截流施工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5.
按照初步设计施工总进度安排,三峡工程三期截流于2002年12月上旬的实施,截流流量按当旬5%频率最大日平均流量9010m^3/s设计,采用上游单戗单向进占立堵截流方案。鉴于后续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施工工程量大,强度高,工期紧,为保证其按时竣工,同时实现三峡工程开始挡水发电,必须研究三期提前截流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水电工程截流过程中,龙口水力参数是不断变化的。截流龙口的局部落差、龙口水流流速、龙口水深以及龙口单宽流量等直接决定截流的难度。本文针对非对称和水流比降大的河道截流,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观测分析截流进占方式、龙口位置与龙口水流流态及其水力参数的关系,比较不同截流进占方式对水力参数的影响,给出单戗立堵截流龙口局部水力参数与截流困难程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特性,为单戗堤立堵截流的计算分析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截流难度,保证澜沧江苗尾水电站截流工程成功实施,通过整体水力模型,验证双导流隧洞在进口施工围堰不同的拆除情况下,截流时导流洞的泄流能力、截流戗堤进占方式和龙口段位置是否合适。运用施工导截流水力模型试验的方法与先进的试验测试技术,进行了不同工况截流模型试验(双洞导流)研究。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导流隧洞分流、单戗双向立堵进占截流的较优方案,可达到降低龙口各项水力学指标并明显减轻截流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单戗堤立堵截流龙口的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水利水电工程截流过程中,截流龙口的局部落差、龙口水流流速、龙口水深以及龙口单宽流量等水力参数直接决定截流的难度.本文针对非对称和水流比降大的河道截流,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观测分析截流进占方式、龙口位置与龙口水流流态及其水力参数的关系,比较不同截流进占方式对水力参数的影响,给出单戗立堵截流龙口局部水力参数与截流困难程...  相似文献   

19.
金安桥水电站是金沙江中游河段第一座截流的电站,截流设计标准及流量为P=10%,12月中旬,流量889m3/s。经水力学计算及模型试验验证,若采用单戗堤截流,截流具有截流落差大、龙口流速大、单宽功率高等特点。鉴于单戗堤截流难度较大,双戗堤截流在本工程不具优势,设计提出采用宽戗堤(顶宽50m)立堵截流方案,经实践证明是合理可行的,截流过程顺利。  相似文献   

20.
大藤峡水利枢纽大江截流设计流量2 430 m3/s,采用单戗立堵截流,设计最大流速5.34 m/s,最大落差2.1 m。截流实施过程中在截流备料、高水深预进占抛填、堤头体型过程控制、单戗堤连续高强度物料抛填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克服了工程截流流量大、主河槽深切、截流抛填工程量大、截流分流条件差等诸多困难,工程提前一个月实现大江截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