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蜀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体系,是华夏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当前旅游行业盛行,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文化创意产品是旅游地增加经济效益,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现如今巴蜀文化在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运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完全发挥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巴蜀文化的调查研究结合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原则,对如何设计开发以巴蜀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秦蜀守李冰成功开凿广都盐井的基础上,临邛、蒲江井盐在西汉中叶得到大规模开发。本文以历史文献记载和汉代画像砖为依据,探索了蜀郡早期井盐生产的技术特点,对引起秦汉时期井盐大开发的经济、社会背景也做了初步解析。  相似文献   

3.
汉代丝绸业的发展和贸易空前繁盛,从而形成了深厚独特的汉代丝绸文化,并扩展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汉代丝绸文化在两汉诗歌中广泛而深入的渗透就足有力的证明.文章以融合了丝绸文化意象的两汉诗歌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丝绸文化与两汉诗歌的交融渗透,并剖析此现象形成的主客观因为,为深入研究汉代的丝绸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4.
重庆是西南重镇,建国初年,重庆是全国八大行政区之一,西南地区的首府,对经济文化建设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西南各盐区较为普遍的现象。盐是理解大理西部云龙县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要素。盐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始终将云龙境内的各民族整合在王朝国家治理下的边疆社会之中,形成“反客为主”“落地生根”“中介传播”三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典型路径。盐的特殊性,将政治控制、市场交换和文化繁荣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国家在场,实现地方和国家互动;以盐井开发和利用为目的,实现资源共享和文化相通,增强民族团结;盐区各民族语言相互学习与吸收,进一步增进民族感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笔根据三峡库区的盐业考古成果,结合对古盐井的考察研究后,认为:渝东长江流域地区是井盐开发最早的区域,盐的利用与早期聚落的起源密切相关。手工业、商业从农业分离以后,盐作为商品利润极高,因利而聚众,聚众而成邑,汉代川东城市分布特点就是以产盐地为中心,呈分散状态。盐铁专卖或私营政策的变迁,贯穿了汉代社会始终,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央政府和地方势力的权力之争。东汉末三巴的形成,即是地方大姓采盐而富,权力分化的结果,并奠定了今日重庆行政区划和城市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7.
随着战国列国文化的不断碰撞和融合,蟠螭纹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征与审美风格。中山国墓葬出土的铜罍与铜筒形器所饰蟠螭纹形象繁复生动,粗犷有力,体现了自由和力量的精神内涵,在吸收晋系风格的同时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北方游牧民族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8.
盐,历来被称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它不仅是维持人体及其他许多生命体内部机能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也是人类的先祖们得以生存和生活,进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早期文明的源泉。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社会文明的步伐同步共振。人类早期的集居和城市的形成都和盐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和盐的感召力密不可分,比如长江流域及北方早期文化遗存都集聚在天然盐池、盐泉的周同,尧、舜、禹同绕解池而建都为其典型之例,  相似文献   

9.
随着盐产业的快速发展,举办盐产业与盐文化的专门会展博览既是响应新时代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的新要求,也能够带动盐文化的多元传播与盐产业的正向发展,对会展经济形成有效补充。如何做好盐产业与盐文化的会展博览,本文提出几点思考:一是加强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二是与城市营销合理结合起来;三是全力将博览会品牌化;四是调动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工作;五是合理做好会展博览的效益评估。  相似文献   

10.
汉代铜镜上的植物式纹样的形成离不开汉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植物式纹样作为汉代铜镜的主体纹样,反映了汉代世人的社会生活。结合汉代铜镜的图像资料,根据植物式纹样的形态特征,从构图、线条、图案入手,分析其审美特征,指出其特有的形式美感,从而借助汉镜这把钥匙,更多地了解汉代世人的思想、文化、信仰、审美观念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巴渝蜀地的酒文化构成了中国酒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当前旅游行业亟需开发更多的文化资源拓宽市场,研究巴蜀酒文化背后形成因素的多样性有助于与旅游产业发进行更好地结合。本文分别从巴蜀酿酒起源,酒种类,酒文化旅游资源等多方面对巴蜀酒文化展开研究,试图分析出酒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切入点的多种可能性,对巴蜀酒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有着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淮北盐场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盐产区之一。在两千多年的淮盐历史中,淮北盐场不仅为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淮盐文化。 今天,我们谈淮盐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淮盐文化必须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弘扬淮盐文化。 1 为何弘扬淮盐文化 文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社区文明的标志。我们提两个文明一起抓,应当体现在协调发展上。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盐与中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盐的医学用途非常广泛,食用与药用,成了盐与人类生活密切关联的两个方面。历代劳动人民和中医诸家,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究和实验,形成了一整套以盐为其内涵的防病、治病、疗伤、养身的医疗、保健药方、配方、药引,从而丰富了传统的中医文化。而盐文化亦在中医中药学的框架中延伸。以盐治病,以盐养生,以盐入药,以盐制药,使盐成为了中医中药学家手中的重要法宝。传统中医学对盐的容纳和对盐的药用功能的开发过程,亦即是中医文化和盐文化的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14.
明朝建立以后,朝廷将国防重点放在了北部边疆,强调“九边”(甘州、固原、宁夏、延绥、大同、宣府、蓟州、辽东、山西三关各镇)防务,当然也不放松东南沿海和西南边陲的防备。统治者除了采取政治的、军事的各种手段进行边疆管理之外,还运用了市场管理的经济措施——控制食盐贸易的办法来加强北部边疆和沿海地方的军事建设。朝廷以强制性的方式调整和确定商税的缴纳内容和程序,以期通过盐商的纳税行为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并达到为边疆军事服务之目的。其管理活动较为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丝绸》2015,(9)
汉代蜀锦的兴起有其特有的自然地理因素,温暖湿润的气候及独特的水资源是蜀锦生产发展的先天性条件;同时,秦及汉政府对巴蜀地区的开发,特别是李冰都江堰的修造,极大改善了巴蜀地区的交通条件,使得隔绝之地,道路纵横;发达的交通条件也为蜀地织锦业的生产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丝织品生产技术,在较大程度上改进了该地区的织锦技术,促进了蜀锦商品化生产及蜀锦贸易业的发展;此外,社会上层及地方豪族对蜀锦的消费引导及文人、士大夫的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蜀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6.
盐与滇盐币     
盐与滇盐币吴承越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即是对愚昧的扬弃,文明即是对野蛮的扬弃。人类文化意识的形成,是与对物质的认识和了解分不开的。盐被发现之后,逐渐成为了人类的宠物和忠实的朋友,盐的用途随着人类对愚昧的摆脱而日益广泛。公元前13世纪脱落人已知道食用咸鱼...  相似文献   

17.
《焦氏易林》是反映汉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这部曾经形成普及性影响的论著,体现了经典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交接的特质。《焦氏易林》一书可以看作经学中最为精深的"易"学与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数术信仰的结合,适合其应用的文化空间,反映出社会大众日常普通的民俗生活。《焦氏易林》具有可以体现较广阔层面社会思想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史料宝库的意义。其中透露的与盐史有关的文化信息,虽零散片断,也有值得我们珍重的价值。其中"骥疲盐车,困于衔箠","载土贩盐,难为功巧","贩盐不利,买牛折角"等文句,都是反映盐运与盐市,即盐的运输和流通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8.
清代滇粤“铜盐互易”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滇粤“铜盐互易”是一近乎“以货易货”的贸易形式。本文考察了其起讫时间、承运交收方式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形成之基本原因等问题,纠正了前人关于“铜盐互易”的某些错误描述,同时提示了这一现象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经济及其发展道路的可能意蕴。  相似文献   

19.
在雍正、乾隆和光绪三部《白盐井志》的修纂中,修志者通过强调白盐井盐业与中央王朝历史、财赋、边疆秩序的关系,突出地方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以儒家礼仪教化的书写强化王朝国家主流价值观念在边疆民众心中的地位。同时,又以淡化夷夏与整合信仰的叙事手段,重塑地方文化意识,将白盐井地区复杂多元的文化、信仰纳入到大一统王朝的叙事之中。清代云南盐井志的编纂是王朝国家在治理边疆方面的重要文化手段与方式,同时也是清代政治文化建构在边疆社会中的体现,此举极大地促进了西南边疆社会民众对清王朝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0.
清代川盐销黔与贵州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封建社会,盐被看作一种政治商品。一方面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食肴之将。另一方面盐税历来是政府重要的财政支柱。因此盐这种特殊的商品往往同一个地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开发密切联系在一起。这种功能在我国贵州地区的治理与综合开发活动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贵州地瘠民贫,素不产盐,所食盐向系省外运入,以川盐为主。清以后,随着川盐的发展,川盐销黔规模更大,几乎垄断了整个贵州市场。清代的川盐大量销黔刺激了川盐的飞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由此而促进了贵州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贵州这块边疆宝地的经济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