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庆  荆丰伟  何安瑞  王鹏 《轧钢》2021,38(1):70-73
为了满足轧制中带钢厚度精度的控制要求,必须对由轧制速度变化引起的带钢厚度波动进行油膜补偿.提出了一种基于油膜力的油膜厚度补偿方法,并进行推证,得到适合现场应用的数学模型.以此数学模型为基础,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现场应用方法,并将该模型成功应用于热连轧生产中.实际应用表明,对热连轧机组采用该油膜厚度补偿算...  相似文献   

2.
研究单机架热轧中厚板轧机的油膜厚度补偿问题,利用SVM方法建立了轧机油膜厚度补偿模型,并对回归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同时与成熟的基于Reynolds方程的轧机相对油膜厚度补偿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基于SVM的轧机油膜厚度补偿模型可以对轧机油膜厚度进行良好的补偿,补偿精度较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有限单元法,对轧机支撑辊油膜轴承座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分析,了解了轧机支撑辊油膜轴承座当轧制压力作用于不同的范围时轴承座的变形规律和应力分布状态,探讨了凹槽深度变化及内衬对轴承座的变形及应力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冷轧厂在线轧制过程中轧机的振动问题,从辊缝油膜承载力的角度分析其对轧机振动的影响,得出轧制过程中辊缝间距的减小导致辊缝油膜需提供更大的承载力来维持轧机稳定。从乳化液浓度、轧辊转速、乳化液金属微粒含量方面探讨了增强辊缝油膜承载力的方法,得出乳化液浓度与轧辊转速在增强油膜承载力的同时减小了辊缝的摩擦系数,也易导致轧机振动。通过试验得出,调节乳化液金属微粒含量能够在原有摩擦系数的基础上增强辊缝油膜承载力,从而保证轧机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
李华  周英超  申海龙  宁国燕 《轧钢》2018,35(2):48-54
针对邯钢2 250mm热轧厂生产中支撑辊存在的在机剥落、辊型磨损严重、板形控制困难等问题,研究了支撑辊疲劳裂纹的产生机理,优化了辊型曲线,开发了疲劳裂纹检测技术、磨削量预测技术、支撑辊堆焊与检测技术,以及支撑辊使用评价体系。实践表明:杜绝了疲劳裂纹引起支撑辊在机发生剥落、掉肩等轧辊失效事故;延长了支撑辊在机服役时间;减少了辊型在机磨损,支撑辊辊耗降低了0.03kg/t。  相似文献   

6.
针对轧机刚度系数未知波动影响板带厚度控制精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板带厚度误差PI反馈的轧机辊缝调节方法。首先,建立轧机弹跳方程、液压辊缝调节动态方程,以及从辊缝设定值到板带出口厚度的动态方程;其次通过测厚仪和测压计,获取轧机出口处的板带厚度,以及轧机施加的轧制压力;然后设计基于板带厚度误差量PI反馈的辊缝大小的设定值,同时引入比例反馈增益系数与积分反馈增益系数的单参数化设计;最后将辊缝大小的设定值输入轧机液压辊缝调节系统进行辊缝调节,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轧机辊缝调节方法。该方法提高了轧制参数的预设定精度,大大减小了轧机刚度系数波动对板带厚度控制精度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板带厚度精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静压工作台能够保持最佳的油膜厚度,提出了一种基于调节电机转速继而控制多头泵流量的油膜厚度补偿控制方案,介绍了该控制方案的液压控制原理,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流程图和各个环节的数学模型,并且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模块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模型系统,设置仿真参数进行仿真,验证了智能补偿方案和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冷轧AGC静-动压轴承油膜厚度的分析与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冷轧AGC过程中动-静压轴承油膜厚度变化对带钢厚度精度的影响,对静-动压轴承油膜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推导出适合现场应用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现场空压靠测试实验,在空压靠条件下,针对不同轧机转速对压下缸位移进行测量,并根据误差溯源理论剔除了测量结果中轧辊偏心引起的干扰量。然后由现场数据对公式中的关键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适合现场应用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到AGC模型中,对油膜厚度变化对带钢厚度的影响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9.
张利红  梁英波  李晋 《锻压技术》2012,37(4):116-119
针对单机架热轧中厚板轧机天铁2500mm中厚板生产线的油膜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轧机油膜厚度补偿模型,并与已成熟应用的基于Reynolds方程的轧机相对油膜厚度补偿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比基于Reynolds方程的轧机相对油膜厚度补偿方法具有预测精度高、样本学习时间快、收敛速度快的优点,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对轧机油膜厚度进行良好的补偿.  相似文献   

10.
介绍动态板形辊——DSR辊的结构、特点。通过改变轧辊、板带表面的应力分布,来得到理想的带材凸度、板形和厚差。  相似文献   

11.
郭德福  邵健  何安瑞  郝刚刚 《轧钢》2010,27(6):5-10
分析了热连轧机支撑辊大圆弧复合型倒角的设计思想,并以某2250mm常规热连轧精轧机为例,运用基于影响函数法的辊系弹性变形理论,分析了不同支撑辊倒角参数对轧机板形控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支撑辊倒角高度越大,承载辊缝横向刚度越大,但还需考虑带钢临界宽度对板形控制的影响;支撑辊倒角高度大的弯辊调控效果要优于倒角高度小的,且随着宽度的增加效果也会越明显;使用较小的支撑辊倒角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轧辊磨损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液压伺服系统的特点、基本组成与原理,并以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热轧厂为例介绍了液压AGC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实现数控机床自适应控制的前提条件是有相关的动力学模型。建立带有载荷、温度等非线性因素的油膜厚度动力学模型是实现重型精密数控机床垂直位移自适应控制的关键。针对没有适用于静压导轨油膜厚度的自适应控制模型,基于Navier-Stokes方程,提出了静压导轨油膜厚度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及其简化模型,两者都可用于自适应控制。该模型能体现导轨承受负载变化与油膜厚度变化关系,并包含油膜厚度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项,适用于精密液体静压数控设备。经过Simulink tools工具仿真模拟,精度达到10~(-4)的数量级,验证了非线性模型和近似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张湧  武凯 《轧钢》2021,38(2):15-18
在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粗轧立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磨损现象。立辊磨损沿辊面非常不均匀,下线轧辊辊面呈梯形,最大磨损处磨损量可达5 mm。这严重影响了粗轧模型的设定精度,从而使带钢宽度控制精度降低。为了提高模型对立辊的设定精度,对辊面磨损范围各个位置的磨损量进行了分区计算,建立了新的粗轧立辊磨损计算模型。该模型在某1 500 mm热连轧生产线的应用表明,粗轧立辊磨损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粗轧模型宽度预报稳定、准确。  相似文献   

15.
板料成形过程中,摩擦特性直接影响成形件的质量.通过分析边界润滑状态和流体润滑状态的金属镀层板料受力情况,建立了一个混合润滑状态下关于润滑油膜厚度和滑动速度的摩擦模型.采用平板滑动摩擦实验研究了润滑油膜厚度和滑动速度对镀锌钢板摩擦系数的影响,确定了实验条件下CR4镀锌板的摩擦模型参数,并验证了其准确性.研究表明:摩擦系数随着油膜厚度增加而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随着滑动速度增加,摩擦系数减小.油膜厚度和滑动速度的增加都使得模具和板料镀层直接接触的面积在实际接触面积中的百分比降低,从而摩擦力下降.  相似文献   

16.
宋勇  苏岚  荆丰伟  何安瑞 《轧钢》2010,27(5):1-3
辊缝的设定精度与轧机弹跳、辊缝零点漂移和系统误差等因素有关。本文将轧机弹跳分为两部分:辊系的弹性变形和轧机牌坊及其他部分的弹性变形,采用在线解析模型计算受轧制条件变化影响很大的辊系变形量,提高了轧机弹跳的计算精度;利用二维有限差分模型周期计算轧辊的温度场并确定其热膨胀量,可主动补偿其所引起的辊缝零点漂移;通过优化换辊后自学习初始值,可改善辊缝零点修正的效果。改进后的辊缝设定模型应用结果表明,对于3.0~4.5mm厚度规格,95%以上带钢的头部厚度控制偏差小于±0.075mm。  相似文献   

17.
大型支撑辊重量大、辊径大、辊面长、耐磨层厚,采用传统的堆焊工艺修复Cr3~Cr5大型支撑辊难度大,母体金属与堆焊层容易在堆焊时发生相变,导致开裂。另外,传统的轧辊堆焊修复工艺不合理,修复的轧辊力学性能较差,限制了轧辊的使用寿命,大量报废的轧辊尤其是大型轧辊长期堆积在轧钢厂内,增加了生产成本,造成了极大浪费。为此,开展了大型热轧Cr3~Cr5支撑辊及大型冷轧Cr3支撑辊焊材制备、堆焊工艺及修复技术研究。技术实施表明,修复后的支撑辊使用寿命达到新轧辊的寿命,每支堆焊修复支撑辊上机使用至报废尺寸,至少可循环堆焊修复3次,使支撑辊单项辊耗成本在每个循环周期内降低40%~60%,同时解决了大型支撑辊焊接性能不稳定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以摆动马达为例,研究了摆动马达叶片与缸套接触处动密封的油膜厚度。针对该处组合式密封结构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各部分的变形量从而计算出密封间隙的油膜厚度。该数学模型中考虑了密封压力、相对滑行速度以及密封件的物理特性等对油膜厚度的影响,从而为动密封性能的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姚强 《轧钢》2013,30(2)
分析了UCM六辊可逆冷轧机支撑辊出现疲劳剥落的主要原因,指出中间辊横移造成的支撑辊与中间辊横移侧辊间接触压力峰值是其主要成因,可通过超声波表面波探头与双晶探头联合检测支撑辊辊身的表面及次表面裂纹,采用适当的工作辊和支撑辊辊型可降低该辊间接触压力峰值,延长轧辊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黄爽  张泽朋 《轧钢》2016,33(3):77-78
针对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2 250 mm热轧生产线因缩颈补偿后立辊关闭异常导致带钢头部宽度偏窄的问题,分析了造成该问题的原因,通过将二级控制系统下发缩颈补偿参考值的方式由一次下发改为分步下发,且每次下发限定为2.5 mm,并按带钢宽度、钢种的不同对缩颈补偿参数值进行优化,解决了带钢头部宽度偏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