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9年11月12-13日,以"工程知识论和工程创新"为主题的"第304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与第九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承办,中国工程院的20余位院士以及来自高校、产业界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由傅志寰院士主持。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胡文瑞院士、中国自然  相似文献   

2.
王楠  梁军 《工程研究》2009,1(4):391-392
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第四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年会在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省伦理学会共同承办。中国工程院殷瑞钰院士、王礼恒院士、汪应洛院士、张寿荣院士,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李仁涵副局长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工程研究》2021,13(1)
正2020年12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我国科技界、工程界、企业界、哲学界的院士等300多人齐聚一堂,围绕"工程科学与大国装备"进行了跨学科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4.
正为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工程方法论研究,第223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工程方法论前沿",于2016年6月27日-28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主办,工程管理学部与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院士,中国工程院殷瑞钰、孙永福、王安、胡文瑞、王基铭、栾恩杰、何继善、何镜堂、张寿荣、傅志寰、陆佑楣等二十二位院士,首钢集团总经理张功焰,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钢铁研究总院、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首钢集团、宝钢集团等单位的二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5.
<正>第七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于2015年5月18—19日在广州市中山大学南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办、中山大学哲学系承办。会议主题为"工程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展示和交流中国工程哲学研究的新成果,推动工程方法论的深入发展,探讨中国工程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工程院的十余位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12月16日,《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召开。会议由编委会主任委员路甬祥院士主持,王大洲、王中宇、王佩琼、王昌林、吴忠良、张柏春、张燕生、李伯聪、李洪钟、杜澄、陆化普、罗铁坚、徐锭明、殷瑞钰、顾基发、高随祥、傅志寰、詹文龙等委员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院士会前会见了出席会议的各位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苏  相似文献   

7.
在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中,工程科学研究人才具有特殊性,其培养需要特殊的理念与方法。在对力学家童秉纲院士的多次访谈中,他谈及了自己与工程科学思想的接触与体悟,论述了工程科学研究人才的定位、工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如何培养工程科学博士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他指出工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使学生掌握为工程技术创造科学理论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2021年5月22—23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主题为"工程哲学与工程创新"的第 329 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与第十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在西北工业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9.
2013年8月17-19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第六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旨在展示和交流中国工程哲学研究的新成果,推动工程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工程哲学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深入对话,探讨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来自我国工程界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大家围绕“工程与哲学”、“工程、社会与文化”、“大科学与大工程”、“工程伦理”、“工程评估”、“工程教育”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相似文献   

10.
张九辰 《工程研究》2011,3(2):196-205
近现代地质学在中国的建立,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本文以地质学的分支学科——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的创建与发展为案例,通过中国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的开创者之一陈梦熊院士的学术经历,分析了社会需求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藉此反映中国科学体制化之后,学术研究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丘亮辉 《工程研究》2009,1(1):97-98
为了推进工程哲学在我国的深化与普及,以学术专著《工程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的出版为契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组建《工程哲学》讲师团,赴部分企业、高校宣讲《工程哲学》,并结合企业实际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2.
王楠 《工程研究》2014,(3):319-322
正1论坛背景工程哲学是21世纪以来国际上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也是其关注的新热点。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在中国工程院领导的支持下,联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及其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自2004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工程哲学和工程演化论研究,并陆续出版了《工程哲学》(2007年第1版,2013年第2版)和《工程演化论》(2010年)等专著,为"工程哲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标志着我国在工程哲学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世界前列。在工程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论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9月19日-20日,由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第八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在苏州太湖书院召开。本次会议汇集了工程界、企业界、哲学界和管理界等相关领域的领导与专家,整体、系统、全面地对工程方法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交流,主要研究了各类工程方法的共性特征和应该遵循的原则、规律,强化了我国工程界的工程方法论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我国在"九五"计划中实施的大型科学工程LAMOST巡天望远镜从概念设计到工程的立项审批和施工建设,直至最终完成的整个历史发展脉络,回顾了工程在演化过程中经历的困难以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据此,本文分析了大科学工程的特点,提出,大科学工程是基于科学又为了科学的工程、大科学工程是基于研究的创新性工程、大科学工程是资产专用性奇高的工程、大科学工程是以科学家为核心力量的工程、大科学工程是扎根于国际合作的工程。  相似文献   

15.
<正>2023年7月25日,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工程实践与工程理论创新”为主题的“2023西安工程哲学论坛”暨工程实践与工程理论的“非完美性”学术会议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立足工程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围绕工程理论与实践的“非完美性”问题,进行了一场哲学界与工程界的对话。论坛开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洪军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苏玉波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教授先后致辞。  相似文献   

16.
李浩鸣  向鹏  陈雅忱 《工程研究》2009,1(3):292-303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世界作物育种及其推广史上一项伟大的科学工程。本文阐述了近50年时间里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学家、技术专家勇于探索,独创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关键点;讨论了此项成就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本文认为,杂交水稻科研成果及推广是新中国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社会主义大协作的标志性成就;袁隆平在他50多年的作物育种科研生涯中,实现了从育种专家向育种学家的转变;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巨大成就,得益于袁隆平院士的献身科学与不懈追求,得益于全国成千上万杂交水稻研究者的无私奉献和勇于实践,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韩彬 《工程研究》2015,(1):116-118
<正>2015年1月20日,《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简称《工程研究》)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由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殷瑞钰院士主持,(按姓氏笔画顺序)王大洲、王佩琼、邓寿鹏、石耀霖、张柏春、张博庭、李伯聪、李洪钟、李增喜、杜澄、徐锭明、秦毅、顾基发、高随祥等委员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助理高随祥教授代表本刊主办方致欢迎辞。主编杜澄研究员回忆了本刊编委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8.
张香平 《工程研究》2009,1(2):104-105
工程在传统的概念上,体现在技术实施上。因此,在“过程工程”的研究背景下,“工程”一词似乎主要体现为把科学理论的原始创新和发现,转化为能服务于人类的装置、工艺和过程。但是,看到我们期刊的名称《工程研究》,我更想表达的是:“工程研究与工程科学一跨学科、跨尺度的科学与工程技术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9.
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家将师承关系定义为师傅和学徒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具体体现为双向的选择关系、互动的导学关系以及平等的合作关系。20世纪中叶,小科学向大科学的演变,使得科学社会的范畴向大型科研工程拓展,科研工程领域的师承关系也随之出现。在中国,成名科学家与青年科研人员以"两弹一星"工程为平台,实现科研工程领域的师徒传承,较之传统科学社会的师承关系,"两弹一星"工程中的师承关系显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以兴趣导向的双向选择关系转变为以任务导向的单向选择关系,以院校为载体的导学关系转变为以工程为载体的习学关系,基于小型学术共同体的合作关系转变为基于科层制度的团队协作关系。"两弹一星"工程领域的师承关系,开创了中国大科学工程教育的先河,孕育和发展了新中国科学社会的主导科学家群体,形成了"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式的科学社会组织模式,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新中国科学社会的发育和科学世代的繁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国家大科学工程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双向驱动概念,梳理了大科学工程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双向驱动关系,举例阐述了大科学工程对先进制造的需求牵引拉动效应,以及先进制造业对大科学工程的推动支撑效应,构建了基于大科学工程拉动和先进制造业推动的双向驱动效应模型,并对双向驱动效应下的驱动机制——创新与科技资源整合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