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彭文峥  郭璇 《室内设计》2013,28(5):44-49
文章借用“情景对话”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传统街道的空间分析中,研究独特的传统街道空间形态和场所意象;剖析了场景与情节的构成要素,以及其如何被空间体验中的人们强烈地感知并唤起人们共同的场所记忆;探讨了营造空间认同感、体验感的途径。以期对现代城市步行街的更新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
本文基于五家民营企业273个样本数据,研究了薪酬分配公平感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并分析了组织承诺的中介效应和外在工作机会感知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薪酬分配公平感对员工离职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员工组织承诺在薪酬分配公平感与员工离职意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外在工作机会感知调节了组织承诺与员工离职意愿间的负向关系。最后讨论了理论意义和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3.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起步 较晚,且相关研究大多套用城市等较大尺度区 域的评价模式,缺少针对乡镇尺度的生态环境 质量评价方法与体系。本文通过将遥感、传感、 人感等主客观感知手段相融合,实现多种感知 方式的时空互补和属性互补,构建了融合多感 知的乡镇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对蓟 州区乡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进行了实例研究与 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各乡镇的多感知指数总体 上呈现出以洇溜镇、渔阳镇等为中心向外围逐步 增高的趋势;各乡镇主客观感知的评价结果在 空间分布上不尽一致,需要在改善生态环境质 量的同时,提高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多感 知融合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单一感知手段相比,可以实现快速、全面、科学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构键,为我国乡村生态环境质 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3):95-97
目的:了解高中生对抑郁症的个人病耻感和感知病耻感程度。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使用国外《抑郁症相病耻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对长沙市某3所高中的4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感知病耻感总分和其他9个条目均显著高于个人病耻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和女生的个人病耻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感知病耻感显著高于男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个人病耻感及感知病耻感都随年级的升高而有所降低,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中生存在中等程度的抑郁症病耻感,感知病耻感高于个人病耻感,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视觉是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的感官。而视觉错觉则是在感知外界事物时,所获得的不相同、有偏差的感觉或感知,带给人们大相径庭的视觉感受。平面设计也被称为视觉传达设计,视觉错觉所带来的独特的视角角度常被广泛的应用于平面艺术设计中。本文意在从色彩视觉错觉的认识入手,了解其在平面艺术设计中关于色彩的搭配如互补、远近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Avery Index of Architectural Journals对室内空间开放感文献及其参考文献中的量化研究方法进行检索与整理,将其总结分类为针对感知的量化方法、针对空间结构的量化方法与混合方法三类,分别进行了概括和评述,并对空间开放感量化方法的未来研究和应用方向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7.
刘江  唐新蔚 《风景园林》2021,28(3):107-112
在大力倡导健康城市理念的背景下,恢复性景观受到广泛关注,但其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首先,将景感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引入恢复性景观研究中,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多源数据以及趋善化模型等景感生态核心技术在恢复性景观领域的应用潜力,总结了三大核心优势:在数据层面实现获取途径的多元化及动态化;在方法层面强调对自然和感知要素的系统分析;在实践层面强调在"研究—设计—评价—优化—研究"的循环中提升景观的质量,同时指出景感营造的设计理念在实现景观恢复效应时的作用机制。其次,在此基础上,从本底生态环境信息和以人为核心的感知信息2个层面分析了恢复性景观的基本景感特征。最后,通过构建恢复性景观的景感系统以及提出具体的景感设计策略,进一步阐明景感生态理念在恢复性景观设计中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工作日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等研究也成为热点问题,决策者风险知识的局限性以及风险感知的差异都制约着应急响应功能的发挥。为了提升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风险感知敏锐度,提高应急响应效能,本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方法对影响管理人员灾害应对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首先,结合相关文献和理论构建模型;其次,通过对196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分析检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管理人员的灾害经历与风险感知呈显著负相关,与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同时,管理人员的灾害经历和知识水平会通过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显著影响应对行为。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引导管理人员采取灾害应对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谢秀丽  刘冰 《风景园林》2023,30(3):113-121
【目的】探究视障者在城市公园的感知与体验,了解视障者理解和诠释景观的方式,这对提升公园无障碍环境品质十分重要。【方法】组织视障者在广州市云台花园进行景观漫步游览体验,依据其行为模式、感知和体验,分析视障者的公园游览行为、特征与情感。【结果】研究发现:1)视障者景观感知过程表现为“景观符号—经验感知—心理表征—自我想象”;2)视障者景观感知以游、感、思3个阶段的景观体验为重要内容,表现为物象、知觉、想象与情感的推进过程;3)视障者对过往的回忆与将来的想象情感反映强烈,景观情感更为突出。【结论】研究构建了视障者景观—感知—体验的关系,可为包容性公园景观及无障碍设计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离子感烟探测系统的特点 ,介绍了在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研究中的独特应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中 逐步形成,其凝结历史的记忆、反映文明的进 步。高原山地传统村落不仅承担传承历史文 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保育自然生态环 境、传承特殊环境烙印等具有重要价值。以 云南省同乐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高原山地 复杂的环境特征下、与自然长期适应协调过程 中, 同乐村在村落格局、形态、建筑形式等方 面所体现的地域性特征,旨在科学地维系其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条件、保留 或突出村落特点,为高原山地传统村落可持 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递村落形态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浩锋  叶珉 《华中建筑》2008,26(4):65-69
该文应用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的理论和方法,从村落功能布局的角度分析了西递村落空间形态的结构特征.分析显示,虽然西递内向布局的空间结构体现了宗族聚居社会的向心性和封闭性,但并未形成与宗族社会结构相对应的多中心、等级结构体系.伴随着宗族的裂解和分房,村落除了形成以祠堂为中心的局部空间节点,还出现了祠堂和店铺等公共建筑向特定地段聚集的现象,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拥有较好的可达性和可读性的村落空间核心.  相似文献   

13.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晓琳  苗琨  吕锐 《华中建筑》2011,29(2):158-160
古村落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众多社会、历史信息.然而现存的古村落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改变.该文以河南省郏县临沣寨为例,结合其保护及开发现状,研究探讨如何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从而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村庄环境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空间 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随着农村人 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村庄环境建设需 要总结过往经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方案,建 立动态管护机制。通过梳理国内学术界对村庄 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针对白鹿原塘村片区的村 庄环境建设情况,引入IPA分析法,基于农户满 意度对塘村片区村庄环境建设进行评价。根据 相关政策文件、行业标准和学术研究,建立包 括6个系统、23项指标的村庄环境建设评价指 标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收 集村庄环境建设村民满意度数据,并进行村庄 环境建设现状的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收 集到的数据从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角度进行评 价,探寻白鹿原塘村片区村庄环境建设的关键问 题,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以期为其人居环境 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5.
乡村聚落的共同建造与建筑师的融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冬 《时代建筑》2007,(4):16-21
村落营造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文章探讨了村落人居环境的"共同建造"问题,提出了"村落建造共同体"的概念及相关问题,并就建筑师如何融入村落营造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郎嵬  陈金凤  陈婷婷 《室内设计》2023,38(3):134-140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治 理主体经历了从一到多的过程。为了提高乡村治 理的持续动力,如何实现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值得深入探讨。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凤和村与 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山塘村作为案例,通过实 地调研对两村进行比较分析;从协同治理理论 出发,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与中国实际情况整理 适于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研究协同治理模式及机 制。研究发现,凤和村属于强劲外生资本介入模 式,经济实力的强劲使得协同治理进行得较为顺 利,清晰有效的协议是其首要保障;龙山塘村则 是较强内生实力支撑模式,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治 理趋于本土化。本研究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 治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街区是构成中国传统村落的基本组团单位,其潜在的含义是居住者的社会组成。本文从社会构成的角度分析街区所反映出来的村落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18.
黎逸科 《规划师》2006,22(8):25-28
传统广府村落的布局规整,前后有田野和鱼塘,东、西、北三面围有树林,建筑平面为三合院式,呈梳式布局,建筑群前有广场.平地村是传统广府村落,其规划更新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尽量保留传统村落聚居思想,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抽签分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认知已日益科学、细致和客观,然而对"使用者主观感受"方面的调查尚有所忽视。本研究基于"集体记忆"和"城市意象"理论,选取黔中地区的鲍家屯村和高荡村作为研究对象,对传统聚落中原住民和外来者的空间集体记忆特征及成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两村原住民和外来者的集体记忆均呈现出多样性,但原住民的意象要素数量普遍高于外来者。相对而言,旅游开发程度较低、保留原始生活方式较多的鲍家屯村的意象要素丰富度显著高于高荡村。上述研究发现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黔中传统聚落中的"文化-空间"互动关系,对其可持续性发展和规划设计提供更为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之枫  高洁  陈喆 《华中建筑》2008,26(6):96-100
该文以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泰陵园村为例,从村庄产业发展、村落空间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分析这类村庄的变迁和转型。同时。探讨在村庄规划中如何通过村庄原有的果品种植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村庄经济的复兴;通过整合道路系统优化村庄空间结构;通过整治村落环境形成富有乡土气息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