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俊 《建筑》2004,(7):95-95
去往邮局的路上,在拐角处,我看见拆房子的人。这是一封寄给北方友人的信,信封内,短短的几行,告诉她下月初我将去看她。这时,我看见拆房子的人,在拐角处。此刻是十一月中旬。是在清晨,在我去往邮局的路上。已经微微有些寒意,金黄的落叶铺满了马路。就在昨夜,一场风雨把小城吹打得萧瑟。昨夜,该有多少平常的事情发生!昨夜,在昏黄的灯下,我极想写一封长信,结果只以寥寥几句收尾。眼前这正在进行的拆房行动,也是昨夜有人计划的吧?我每天穿过这条窄窄的马路,去上后回来,躲进我的“蜗居”。日子平淡而悠长。可这一天,我看见拆房子的人。他们近在咫…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在建筑方面发展之快、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可谓绝无仅有。广大建筑工作者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并且在建筑创作上,逐步走出西洋化,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中国元素被创造性地融入到我们的城市建设中。  相似文献   

3.
2011年03月26日14:00~17:00,由筑龙网主办、《建筑技艺》杂志协办的中国·建筑·十年建筑创作与评选系列论坛(北京站)建筑与记忆主题论坛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85号的中华圣公会教堂举行,参与此次评选活动的240多个项目同时展出。论坛分为三个主题进行讨论。第一场主题讨论为:大事件与大建  相似文献   

4.
2月18日,由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联合主办,UTC联合技术国际公司协办的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新年论坛在北京皇家驿站召开。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记者肖莉)6月25日,中环协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简称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委员代表大会暨建筑垃圾与城市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理事长肖家保,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北京建筑大学等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委员、相关企业代表130余人参加了会议。住建部城建司市容处处长杨宏毅在讲话中表示,近期将尽快细化相关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尽快形成全产业链管理体系,培育  相似文献   

6.
<正>11月5日,RCR建筑演讲会——分享创造在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举行,本次活动以Shared Creativity分享创造为主题,由AC《建筑创作》杂志主办。2017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西班牙RCR建筑事务所中的卡莫·皮格姆(Carme Pigem,图11)女士作为主讲人,与所有现场的嘉宾和观众分享他们的创作理念和实践项目。演讲全程近90分钟,分3部分:故乡奥  相似文献   

7.
<正>"第三届中国绿色建筑产业专家论坛"于6月4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北京绿色建筑产业联盟、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建筑行业的诸位专家学者就"绿色建筑产业升级驱动力"这一主题开展了六项议程,分别是开幕式、主报告、新型城镇化、绿色建筑与新技术、绿色建筑与新材料和绿色建筑考察参观活动。主报告环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朱颖心做了"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8.
邓焱 《华中建筑》1993,11(2):14-15,19
如何基于国情走中国建筑文化的创造之路,作者建议应抽象继承、迁想妙得;意象引进、得意忘形;自由创作、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和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于2019年4月2日上午在京共同举办"C40中国区域论坛"主论坛,加快推进双方于去年5月启动的"C40中国建筑项目(2018-2020)"项目,推动中国C40城市制定或加速实施建筑节能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月13日,"2007中国建筑节能年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央政府机关、全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代表5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共议建筑节能的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月13日,“2007中国建筑节能年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央政府机关、全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代表5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共议建筑节能的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与文化》2009,(6):32-33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实现理性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其中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焦点之一。但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中人们往往存在厚古薄今的现象,而作为城市的物质载体,近现代建筑同样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历史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目此,我们应慎重、公正地对待每一栋优秀的近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3.
创造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化建筑也要着眼于西部品目繁多的中小型建筑.本文指出了西部建筑的特色,既崇尚实用与功利,又表现了民族性和宗教性对其的强烈影响。提倡大家共同探索,通过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建筑作品来展现建筑的“西部特色”。最后提出了“西部特色”现代建筑应是传统与外来、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交融的结合体,并着重分析了“西部地方特色”之一——伊斯兰教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鲍家声跨入80年代,我国图书馆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全国各地较普遍的扩建、新建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出现了一批比较符合现代图书馆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图书馆建筑,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有的地区达到70%以上)新建馆舍建成...  相似文献   

15.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不仅承载了人类艺术和审美的发展而且记录了人类建造技术的历史。该文通过探寻中国传统花格艺术的根源,分析各个历史时期有关花格的理念,揭示建筑花格的演变历史,并结合信息化时代建筑表皮的设计实践,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6.
误打误撞未声明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UED:有关天大的求学经历哪些是令你印象极为深刻的?孟令强:我于1979年至1983年间就读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崔愷比我高两届,是77级的,周愷比我小两届,张欣和王兴田是我的同班同学。79级算是个分界线,因为79级的学生大多是高中毕业直接考入大学的,  相似文献   

17.
刘庆生 《风景园林》2014,(3):136-136
见物思人,见人思史。今天见到孟院士,见到各位专家,就想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话:吃水不忘掘井人。今天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深圳的功臣和朋友--孟兆祯院士及他的工作团队。孟院士既是我国园林学界的老前辈,也是深圳特区早期的建设者、拓荒牛。1982年,孟先生和北林大的孙筱祥先生等一批专家设计人员应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邀请,对深圳的自然资源和文脉深入基层调研,对仙湖植物园做出重新选址定性,由原定规划在福田莲花山的植物园改迁至今天罗湖区的莲塘乡村。他们翻山越岭,在巍巍的梧桐山下寻找到仙湖植物园这一块风水宝地,好山好水。1982年到1985年,孟先生及其北林大团队负责制定了仙湖植物园的总规及园内的早期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建立等工作,为今天美丽的仙湖奠定了长远大略。这期间孟先生团队还为深圳市刚重建的东湖公园匙羹山景区做了精心改建设计,使由董必武同志亲自题词的景区成为近可鸟瞰深圳水库湖光山色,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的历史胜景。孟先生团队还组织规划设计了深圳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内的红云圃景区。时隔30年,如今园内依然林木茂盛,溪水潺潺,庭院错落有致,使原为市政府西侧一片老荔枝林地俨然是一处闹市中的僻静游览休息圣地。在此,我们特向孟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您的学术思想为祖国的园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祝您健康快乐。今天到会的嘉宾都是帮助和支持过深圳建设的专家,我们敬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对深圳城市园林建设、城市管理各方面工作多提宝贵的批评指导意见,对深圳园林的未来发展多提富有战略性的高见,帮助深圳的城市建设事业跨上新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18.
城市凝聚了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积淀,城市的魅力来源于历史、超越于历史.历史的积淀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文化的传承是我们肩负的责任。而如今,城市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环境,甚至也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在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的同时,我们似乎忽略了自己的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传承。现代城市正一步步地吞噬着历史城市的传统风貌.一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街巷、宅院、居住群落渐渐地被到处林立的高楼广场,千篇一律的花坛、草坪取代了原来充满生活气息的历史街区和地段,我们的城市正渐渐地失去她独有的记忆与个性……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这点,以个人、团队的力量,身体力行、奋勇创作,寻找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在实践中探索着如何走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之路。基于此背景,“2012城市建筑文化论坛·上海”(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60周年庆学术论坛)于5月15号在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9.
2004年4月9日于北京新大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中国建筑艺术奖颁奖典礼”。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和《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共同推出的这个奖项,希望使得建筑艺术不仅仅是建筑师的事情,它还应该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事,是发展商、媒体的事。  相似文献   

20.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点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