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我国现行国标“钢制管壳式换热器”(GB151—89)中关于流体弹性不稳定性临界流速的工程计算方法(参考性附求F,F2.3节)提出了修正与补充建议。这些建议是根据作者的计算结果,并参考了国外在流体诱发振动方面的著名学者S.S.Chen,D.S.Weaver和H.Tanaka等人近年来所发表的实验与计算结果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2.
3.
4.
平面弹性管束管内流固耦合振动特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弹性管束换热器利用流体诱导振动实现强化传热,识别流固耦合作用下弹性传热元件的振动特性对于研究其强化传热机理、优化管束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采用有限元法研究平面弹性管束在管内流体流动作用下的振动特性.通过多点约束方程约束四根管束自由端位移,对管束自由端的连接体采用集中质量法进行简化,利用坐标变换统一弹性管束四根弯管的单元矩阵,在此基础上建立管束振动状态方程,分析不同流速下平面弹性管束的频率变化及振型特点,求解管束振动失稳的临界流速.结果表明:平面弹性管束的阵型分为面内和面外振动,随着管内流速的增大,管束基频明显降低,管束失稳临界流速在3.356 5~3.356 9 m/s之间,远大于弹性管束换热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管程流速. 相似文献
5.
某管壳式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管束泄漏和断裂。通过对管材样品采用化学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室温拉伸实验、形貌观察等方式研究了该型号换热器失效的原因。另外,根据该换热器的设计工况,针对其换热管振动时的机理,对换热管振动做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对振动机理的研究发现:该换热器的工况处在流体弹性不稳定区域,流体弹性不稳定性使管束发生振动,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使管束发生疲劳破坏。 相似文献
6.
摩擦材料特性对离合器热弹性不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车辆换挡离合器,应用热弹性不稳定性(Thermoelastic instability,TEI)理论研究其接合过程中的温度场非均匀分布问题。建立离合器接合过程的二维理论模型,采用扰动法求解系统发生TEI的临界条件。通过试验验证TEI理论对离合器温度场分布研究的适用性和临界速度的存在性。研究表明当离合器接合速度超过临界速度时,系统由于摩擦热、热应力和弹性应力等因素耦合作用而失稳,摩擦副表面温度场出现强烈的非均匀性。热点数小于5时,铜基材料临界速度小于纸基材料;热点数大于5时,铜基材料临界速度大于纸基材料。减小摩擦材料弹性模量、增大热导率以及减小对偶材料热膨胀系数,可以提高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崔红伟;李冬辉;梅碧舟;索一然;张玲卿;崔龙;李琦 《机械传动》2025,(3):1-7
【目的】为了研究多层材料摩擦副热弹性不稳定性(Thermoelastic Instability, TEI)及扰动场分布规律,针对摩擦元件最常见的摩擦片对称-对偶钢片反对称变形模态,采用伽辽金法建立了摩擦副热弹性不稳定性有限元模型。【方法】结合Matlab数值模型分析,通过坐标变换得到了对称-反对称模态下临界速度的径向分布与扰动增长系数变化规律;基于扰动法并结合有限元模型提出滑摩表面瞬态扰动场计算模型,获得了摩擦副滑摩表面温度和压力扰动场分布规律。【结果】结果表明,对称-反对称模态下,最低临界速度对应的扰动频率为主特征扰动,该扰动频率下,扰动增长系数增加最快;摩擦副外径处最先进入热弹性不稳定状态,然后随着相对滑摩角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向内径扩展;温度和压力扰动场的波动沿摩擦副周向呈周期性分布,但线速度沿径向分布的差异导致外径处扰动幅值高于内径;当相对滑摩速度超过临界速度时,由于指数增长效应,扰动幅值会随相对滑摩时间的增加而迅速增长。研究结果为后续探究摩擦副热点形成机制以及温度和压力场分布规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茹卡乌斯卡斯横掠错排管束实验模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茹卡乌斯卡斯实验关联式在换热器的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针对茹卡乌斯卡斯研究流体横掠错排管束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实验段为原型,经过适当的简化,建立三维模型,运用大型CFD软件Fluent对该模型内流体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误差较小。通过考察特殊管排的局部换热特性,对模型壁面对换热的影响、末排管与中间管排的换热特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将使用茹卡乌斯卡斯公式进行计算的误差与管排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实际的设计计算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管排组合方案下的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并比较了各管排组合方案下的温度分布、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图,发现了管排组合主要影响传热能力和温度分布而对压力降的影响很小.模拟结果与传热理论相符,并且印证了理论计算的结论,即:“单对单”方案热回收量最大,但安全效果不好;“整体对整体”方案的安全效果好,但热回收量最小;“混合”方案能同时满足安全效果和较大的热回收量,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4.
15.
16.
筒形件强力内旋压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动态显式有限元程序LS DYNA3D对强力内旋压变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对有限元建模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分析了毛坯周向、轴向、径向的应力应变分布及变化过程 ,对强力内旋压变形过程建立了整体的认识。分析了工艺参数不合理时产生内表面裂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采用动态显式有限元程序LS-DYNA3D对强力内旋压变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有限元建模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分析了毛坯周向、轴向、径向的应力应变分布及变化过程,对强力内旋压变形过程建立了整体的认识.分析了工艺参数不合理时产生内表面裂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20.
《机械设计与制造》2016,(5)
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采用多相流mixture模型对使用不同混泡结构单元的混泡管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在现有的混泡技术上进行改进和创新,进一步优化泡沫混凝土混泡设备参数。结果表明,两种高粘度的非牛顿流体进行多相流混合时,不同的混合元件的混合效果是不同的。螺旋和扭转类混合元件的混泡效果明显好于扇叶结构,可在较短的混泡管内快速均匀的实现水泥浆体与泡沫流体的混合。但是分段扭转片状的混合元件可以实现更加稳定的混合效果,同时沉降作用最小。确定了该结构参数下的最佳混泡管长度为700mm。数值模拟可详细描述混泡管内的混合过程,并为新型混泡管的研发提供数据参考,为提高泡沫混凝土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