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袁嘉  杜春兰 《风景园林》2020,27(4):50-55
城市植物景观的系统稳定性、观赏效果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维持正面临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严峻挑战。近年来,生态系统关键种的保育研究为城市植物景观提供了增强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关键种对于城市植物景观的重要生态功能,综述国内外关键种的研究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建“城市植物景观—关键种”协同共生体系的设计框架。从环境要素设计、关键种选择与吸引、植物筛选及种植、营巢生境与庇护生境设计、踏脚石生境与迁徙廊道设计等方面探讨关键种与城市植物景观协同共生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提供风景园林实践中以关键种与植物景观协同共生来提升城市植物景观功能的有效途径,以及“城市植物景观—关键种”协同共生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归纳、设计框架和应用范式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城市景观种植设计不再单纯的以美学为导向,转而以生态学为基础,着重强调绿色空间的连续性、系统性、可持续性以及其生物多样性支撑功能。在公园城市背景下,新自然主义种植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总结新自然主义种植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新”在何处,并结合目前种植应用情况分别从不同空间尺度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指引,以期为新自然主义种植在未来的城市景观塑造中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4)
种植植物是创建园林与景观的基础要素。本文主要从园林种植与景观种植两个方面来探讨,将两者的背景、目的以及种植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最终得出,园林种植的方向主要是用来归隐山水,而景观种植大多是用来表达生活与生存两个方面。从种植场地的角度来看,园林种植多数情况下会关注场地自身的位置与周围的环境,景观种植则会注重场地的功能。对于植物的选择,园林种植多数在于植物的意义,景观则重视植物之间的生长情况与搭配方式。  相似文献   

4.
申佳可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20,27(10):37-42
城市扩张带来的生境破坏及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导致城市生态风险加剧。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成为解决这一矛盾并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政策的主要途径。基于对现有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及其不足的梳理,提出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绩效提升为目标,基于融合功能与结构空间优先级的景观生态网络整体优化的概念与方法框架。该框架回应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对生态空间体系规划的新需求,并强调了4个核心策略:基于城市生态问题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诊断、整合生态资源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生态源识别、遵循生态系统服务交付过程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廊道提取与网络结构修正、兼顾网络功能与结构价值最大化的生态用地多情景开发,以探索适应城市扩张、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绩效的生态网络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5.
园林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是构成园林的基础,也是改善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具。种植植物时,要融入低碳环保理念,降低种植成本,发挥植物的功能,改善环境,打造健康的生态系统,提高园林的价值,为居民缔造健康、环保、优美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6.
通过创建由植物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景观设计项目得以缓解气候变化的严峻影响.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了生态学对于景观塑造的重要性,但景观设计专业人士却普遍缺乏构建稳定植物系统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迫切需要探索种植设计的新方法和新工具.本文概述了城市环境下高生物多样性植物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着重介绍了可提升物种丰富度、功能多样...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网络规划已被广泛认可为一种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矛盾关系的有效手段。城市发展与生态基础设施的共轭性决定城市生态网络发展的一体性和有机性。本文以结构、功能为基础,立足社会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来研究城市景观适应性系统。本文以河南省汤阴县为研究对象,为实现预设增效目标,提升服务功能,通过识别重要节点空间、廊道及关键性生态功能空间,构架不同等级生态廊道和景观斑块来修复城镇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完善关键性生态功能空间的生态连接,强化城镇发展空间与外围生态建设空间的相互联系和生态连接,使网络化生态系统功能的功效最大化,进而构建城景交融、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代城市草本植物景观种植发展前景中“自然式”和“生态”的手法,本文分析了其不能脱离城市之中实际情况以及在种植实践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抽象的存在的原因。由于物种之间客观存在着不同竞争能力,有着较高竞争能力的植物能够获取更多的环境资源。占据主导的位置而限制其他具有较弱竞争性植物的生长,发展,这样就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降低,会影响到自然式种植群落的实际效果。这在高土壤肥度的环境中最现得尤为明显。除了一些传统降低土壤肥度的方法,另外一种使用半寄生檀物如鼻花属植物(Rhinanthus).通过它们的选择性寄生来调整群落中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的方法被用于生境保护项目的实践当中。同时对于研究其他一些半寄生植物,如火焰草属植物(Castilleja)、马先蒿属植物(Pedicularis),在城市自然式草本种植当中的作用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都市的环境与生活都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可食用景观,即以可食用植物进行的景观营造,也备受关注。都市可食用景观的核心在于以"食物、种植、环境营造"对都市变迁中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联性进行维系和再造。城镇化背景下,食物系统及生态系统服务、社会服务效用,成为当下风景园林学科可食用景观相关研究成果中的主要方向。相比国外,中国都市可食用景观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可食用景观适地性研究及评价、社区及城市可食用景观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以及可食用景观与教育的结合等方面还有待深化。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针对都市变迁进行可食用景观价值的拓展,发展本土实践路径;开展跨学科合作,进行因人、适地的可食用景观多元化技术研究;结合资源体系,进行可食用景观的全周期思考。  相似文献   

10.
建筑屋面种植泛指在地下设施、车库顶板、道桥、屋顶、下沉广场、建筑墙面等非自然土层介面上实施植被栽植,兼有建筑节能、截留雨水、净化空气、减少城市雨洪压力及缓解热岛效应等显著生态效益,是城市绿量的有效补充。屋面种植要综合考虑气候环境、建筑环境、种植介质、植物配置及养护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本文着重建筑屋面种植的核心要素——种植土深及种植介质如何选择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1.
孙泽宇  代鹏飞  翟俊 《中国园林》2021,37(4):122-126
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着本就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探索具有气候适应性的植物配置方法,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稳定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介绍一种能够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持续稳定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适应性城市植物配置方法。以苏南地区为例,首先对植物材料的物种特性与适应性进行研究与编码,再根据植物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结构多样性以及场所审美文化和成本因素的综合考虑进行配置。为城市植物群落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植物群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袁嘉  杜春兰 《风景园林》2017,24(5):22-27
如何设计结构稳定、功能高效的可持续城市雨水花园植物景观,做到低投入、少人工管理并拥有更佳观赏价值,是城市园林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雨水花园植物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自然主义草本植物景观在城市雨水花园中的应用前景。针对雨水花园生境与洼地结构中水湿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适应性选种策略。结合对自然群落"有序的混乱"的生命智慧的分析,阐述了师法自然的雨水花园植物群落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可食用景观的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食用景观是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和居民提供食物和多样生态服务,是符合中国时代需要的可持续景观实践。本文论述了中国当代可食用景观发展的国情背景,提出了可食用景观的基本设计策略,主要讨论了应对不同尺度与类型实践案例的重点设计途径,以及可食用景观为城市提供多样服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该文探讨了乡土景观的含义,论述了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提出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这可以从乡土景观的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方面来理解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理解景观是乡土经验的一种历史记载,帮助设计师用种新的、非自我的视角,设计内在人生活的景观,从种不自觉的、没有设计师的景观和唯设计师的景观,走向自觉的为使用者而设计的景观。  相似文献   

15.
风景园林师通常更倾向以季相特征的方式去理解植物 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认为从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 的时间推移(time lapse)概念中汲取灵感,并通过时间性的 概念来思考植物,将有机会改变风景园林师认知和设计植物的 方式。虽然这种种植设计方法不直接指向一种形式(form), 但它确实与当前称为生态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种植概念有许多相 似之处。调查了2个建成项目——格伦斯通博物馆(Glenstone Museum)和布鲁克林大桥公园(Brooklyn Bridge Park),以 理解时间性是如何影响设计的。最后,提出了通过慢速植物知 识(slow plant knowledge)引导设计的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丁金华 《华中建筑》2007,25(2):130-131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开始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该文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城市景观的特性和结构,并探讨了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模式,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在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如何通过设计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影响并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成为设计师所关心的 问题.许多资源型城市在矿藏资源枯竭后,在城市中或周边形成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废弃地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 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对徐州九里区采煤塌陷地进行的再利用规划研究,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总结出塌陷地再利用规划的原则以及 基本技术手段,从而实现变负债为资产的目标,完善矿业城市生态格局与空间格局、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人行天桥的含义、作用以及设计原则,并就人性化设计方面对人行天桥的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指出人行天桥不仅要改善城市交通问题的步行质量.而且还要与城市的环境特征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