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Na Young  Lee  Cheorun  Jo  Sang Hyuk  Sohn  Jae Kyung  Kim  Myung Woo  Byun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6,71(4):C269-C274
ABSTRACT:  Green tea byproduct extract powder, a major byproduct of the green tea industry, was prepared and investigated for its biological activities after a gamma-irradiation treatment for the purpose of a brightened color. The color, total phenolic contents, antioxidative activity, tyrosinase inhibition activity,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effect, and antimutagenicity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 green tea leaf extract powder. Hunter L* values of the irradiated green leaf and byproduct extracts were increased in a comparison with the nonirradiated extracts. The contents of total phenolic compounds of the green tea leaf and byproduct extracts were 424.2 ± 11.45 and 335.5 ± 18.65 mg/g of sample, respectively. The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the 20 ppm green tea leaf and byproduct extracts were 68.2% and 57.6%, respectively. Ferric-reducing ability of the samples showed similar results to the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 The samples showed an inhibition of tyrosinase and also a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effect. Especially, the antimutagenicities of the byproduct extracts showed a strong inhibition effect (96.20% and 57.77%) on 3-amino-1,4-dimethyl-5H-pyrido[4,3-b]indole (Trp) and 2-nitrofluorene (NF), respectivel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green tea byproduct extracts is less than that of green tea leaf extract, it may be a potential source of a functional ingredient. In addition, irradiation can be applied to improve the color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material.  相似文献   

2.
夏忠臣 《酿酒》2009,36(4):76-77
针对淡色绿茶啤酒的制作进行了研究,该产品泡沫洁白细腻,麦芽香突出,兼有绿茶风格,口味柔和,即发挥了绿茶的保健作用,又对开发绿茶资源,丰富特色啤酒市场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香荚兰的酶促生香及超临界CO2萃取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并用GC-MS技术对萃取物的成分进行了分析.酶促生香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外加β-葡萄糖苷酶可以促进香荚兰青荚中糖苷化合物分解完全,提高豆荚中香兰素的含量,克服传统生香工艺存在的缺陷.通过研究超临界CO2萃取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萃取的最佳操作参数.萃取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为主要的香气物质,萃取物的香气浓郁,特征香味突出.  相似文献   

4.
利用从普洱茶中分离出的黑曲霉、根霉和从茯砖茶中分离出的冠突散囊菌接种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茶汤,进行单一菌株发酵,对发酵过程茶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黄酮类化合物总量在黑曲霉、冠突散囊菌作用下分别减少72%、31.76%,在根霉作用下增加了94.92%;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变化较大,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儿茶素、没食子酸在不同菌株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茶黄素在黑曲霉、根霉作用下先增加后减少,冠突散囊菌则相反;茶红素总体呈下降趋向,茶褐素在根霉、冠突散囊菌作用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绿茶提取物含有茶多酚、茶氨酸、生物碱等活性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对化学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本文就国内外绿茶提取物对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及提高其生物利用率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绿茶提取物的安全性,对其在功能食品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绿茶提取物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棕榈油中添加茶多酚,维生素E及茶多酚与柠檬酸的混合物,对油脂的PV和AV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均有抑制棕榈油PV和AV升高的作用.在相同剂量下,荼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最优.  相似文献   

7.
在棕榈油中添加茶多酚,维生素E及茶多酚与柠檬酸的混合物,对油脂的 PV 和 AV 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均有抑制棕榈油 PV 和 AV 升高的作用.在相同剂量下,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最优。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CO2提取香草兰中香兰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提取香草兰中香兰素的工艺,确定了提取温度55℃,提取压力39MPa,CO2消耗量90ml/g为最佳的工艺条件。用该条件提取香兰素,其提取率可达97.2%。  相似文献   

9.
茶叶中茶多酚提取及含量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茶多酚的提取条件。采用均匀设计法,以茶多酚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时间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中茶多酚最佳提取条件为:采用索氏提取法,以60%的乙醇为溶剂,液固比为8∶1(mL∶g),提取时间为180 min。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物收率为46.19%。  相似文献   

10.
11.
商品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和富含阔叶木纤维的高质量废纸经初始的冷碱抽提、聚木糖酶处理和末段冷碱抽提后,浆料的半纤维素被有效去除、a-纤维素含量高,浆料黏度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处理后浆料的化学性能与溶解浆的相似。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以‘秋福’红树莓叶片为原料,以红树莓叶茶的可溶性糖、总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为指标,确定红树莓叶茶的最佳制作工艺;并对红树莓叶片、叶茶和市售绿茶3 种实验原料的活性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进行比较;最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比较3 种实验原料香气物质的区别。结果表明:摊晒时间1 h、蒸汽杀青(杀青时间45 min、杀青温度100 ℃、摊放密度5 g/dm2)、揉捻时间25 min、热风干燥(温度50 ℃、时间12 h、摊放密度5 g/dm2)为红树莓叶茶最佳制作工艺。红树莓叶片、叶茶及市售绿茶均含有一定量的多酚、黄酮和原花青素类活性物质,并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能力,其中市售绿茶的铁离子还原能力最强,且3 种实验原料对3 种细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好的抑菌能力;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别从红树莓叶片、叶茶和市售绿茶中鉴定出8、14、18 种香气物质,红树莓叶片和叶茶除2-庚醇外无相同香气物质,前者以2-庚醇和桃金娘烯醛为主要香气物质,后者以己醛、2-正戊基呋喃为主要香气物质,且含有丁醛、2-乙基呋喃等独特的香气物质,市售绿茶香气物质种类较多,主要以醇类、酯类为主。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树莓叶资源提供理论参考,也能为红树莓叶茶进入市场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分别研究不同浓度的普洱茶和绿茶提取物对李斯特氏菌(L. monocytogenes)、猪粪链球菌(S. faecalis)、大肠杆菌(E. 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 typhimurium)、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和炭疽杆菌(B. anthracis)6 株食源性微生物和致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普洱茶提取物在1%~7%(m/V)范围内对李斯特氏菌(L. monocytogenes)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 为0.07mg/ml,在5%~7% 范围内对所有供试菌种均有抑制作用,对炭疽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绿茶提取物在1%~2%(m/V)范围内仅对李斯特氏菌(L. monocytogenes)有抑制作用,其MIC 为0.09mg/ml,在3% 时仅对炭疽杆菌(B. anthracis)无抑制作用,在4%~7% 范围内对所有供试菌种都有抑制作用,对猪粪链球菌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微波辅助萃取绿茶功效成分工艺参数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低档绿茶为原料,使用微波萃取仪萃取绿茶中的功效成分,研究水茶比、浸提时间、微波功率、浸提温度及浸提溶剂等因素对茶叶中功效成分浸提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浸提时间和温度可显著影响绿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水茶比只影响茶氨酸,而微波功率对茶多酚、咖啡碱和茶氨酸的影响都不显著。MAE法的优化工艺参数是:水茶比14:1,浸提时间270s,微波功率600W,浸提温度80℃。  相似文献   

15.
以夏秋茶为原料,利用热水浸提同时提取茶多酚与茶氨酸,并利用响应曲面法进行试验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结果表明:热水提取夏秋茶中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6.12℃、提取时间40.32min、液料比15.91:1(mL/g);热水提取茶氨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8.55℃、提取时间40.97min、液料比12.61:1(mL/g);提取物抗氧化活性(IC50值)最强的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6.34℃、提取时间40.27min、液料比16.09:1(mL/g)。在96℃、40min和16:1(mL/g)的提取条件下,茶多酚与茶氨酸的产率分别是其最优提取条件下产率的99.99%和96.68%。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夏秋茶中茶多酚和茶氨酸的同时提取。  相似文献   

16.
绿茶杀青叶浸提物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提取温度对绿茶杀青叶提取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汤固形物、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和主要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提取率随提取温度上升而提高;茶汤明度和绿色程度随提取温度上升而下降;冷后浑和黄色程度随提取温度上升而提高。结论:在50℃提取的绿茶杀青叶提取物作为绿茶饮料的原料较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从浙江省引进四川茶区的茶树良种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和制茶品质,以四川茶区主栽品种福选9号为对照,研究3 个引进品种春梢(1 芽1 叶) 所制绿茶的主要成分含量、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 3 个引进品种所制绿茶内含物质较丰富, 水浸出物含量范围为(41.96±1.65)%~(43.94±0.93)%;咖啡碱含量范围在(3.92±0.06)%~(4.47±0.12)%。氨基酸含量为(4.78±0.16)%~(5.71±0.30)%,均显著高于福选9号;茶多酚含量为(19.89±0.68)%~(23.95±1.73)%,儿茶素含量为(8.38±0.08)%~(13.25±0.18)%,均显著低于福选9号;酚氨比值范围在3.48~5.01,也低于福选9号,因此,3 个供试品种具有适制绿茶,且茶汤滋味鲜爽、苦涩味低的物质基础。在中茶108、中茶302茶样中,检出香气成分37 种,中茶102中检出香气成分38 种。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中茶108、中茶302所制的绿茶品质明显优于福选9号,中茶102则与福选9号品质相近。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视觉技术的绿茶色泽变化与品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贵州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的在制品色泽变化进行量化研究,探索出各加工工序中RGB、HSB和Lab等3种颜色模式的9个色泽参数与在制品茶叶内含成分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绿茶加工过程中颜色变化比亮度、纯度更明显,微波三青工序中色泽变化较大,其形成主要在滚炒阶段。除H值外,各色泽参数均与茶叶含水量、水浸出物和茶多酚总量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小为含水量茶多酚总量水浸出物。在绿茶色泽形成过程中由于参数G变动幅度较大,能较好地反映绿茶加工中的色泽变化,且与上述三种品质成分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3、-0.925和0.931,可用于在线监测绿茶外观色泽,实现绿茶品质的自动化控制。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及玉溪六个主产茶区的18个晒青茶为研究对象,进行水分、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等理化成分的检测和感官审评,通过指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优质产区分析等方法,探究云南省不同地域晒青茶的品质差异,并筛选优质产区。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晒青茶的品质指标存在一定差异,且品质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水浸出物含量与茶多酚含量、叶底评分呈现相关性(P<0.05),氨基酸含量与咖啡碱含量呈现相关性(P<0.05),香气评分与滋味评分呈现相关性(P<0.05);玉溪地区晒青茶的水分、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均值分别为8.08%、52.82%、4.81%、27.78%、4.64%,其含量均高于其它地区,西双版纳晒青茶的酚氨比(8.94)最高,玉溪和西双版纳地区的晒青茶样综合品质要优于其它地区;将前人对云南省茶树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本研究的不同地域晒青茶品质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交叉分析,表明西双版纳地区不仅气候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的种植栽培,而且其生产出的晒青茶的综合品质也较优。以上结果探明了云南不同地域晒青茶的品质差异,对后期高品质普洱茶产品的生产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