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Ingrid Meyer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1991,25(5):297-301
With increasing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work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translator training programs are launching translation-specific computer stud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oriented, as opposed to the practically-oriented, translation program. We argue that computer studies in such a program should prepare students for research at either the receiving or production end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s, both of which require linguistic, computational and translational expertise. We discuss some 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such computer studies, based on a seminar given in the M.A. Translation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Ottawa, Canada.Ingrid Meyer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University of Ottawa. He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computational lexicography. 相似文献
2.
Petr Strossa 《Machine Translation》1994,9(1):61-80
The paper discusses a methodology of machine assisted translation (MAT) as an alternative to fully automatic MT. A prototype MAT system is described, which is an integration of a dictionary database system and a text editor. The functional requests for such a system from the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and some general problems of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such systems are presented.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language-dependence, and to the problem of completene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linguistic data representation for a very simple system. A statistic analysis of English inflexion and word derivation patterns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3.
机器翻译中句法分析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鲲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5):2832-2834,2838
论述了英汉机器翻译中句法分析的设计与实现方法。首先阐述了编译原理中句法分析的相关理论,并以此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机器翻译中句法分析的具体实现。实现过程中,采用部分分析的思想,将一个句子划分为多个语法成分,分别对各语法成分进行分析,从而完成对待翻译句子的句法分析,给出句法树。 相似文献
4.
独立的词义消歧模型性能已经获得很大提高, 但是对于独立消歧模型在机器翻译系统中应用的必要性和作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为了从更为一般性的角度评价这个问题, 本文突破了具体模型的限制, 通过在不同类型汉英机器翻译系统中引入不受特定条件约束的高精度全词消歧过程, 对词义消歧在机器翻译系统中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充分和全面的评价. 实验结果证明词义消歧模型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不同类型的机器翻译系统的整体性能. 同时也说明当前的翻译系统在消歧能力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和成熟,神经机器翻译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然而仍不完美,为了达到可接受的翻译效果,需要人工进行后期编辑。交互式机器翻译(IMT)是这种串行工作的一个替代,即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人工互动,由用户对翻译系统产生的候选翻译进行验证,并且,如有必要,由用户提供新的输入,系统根据用户当前的反馈生成新的候选译文,如此往复,直到产生一个使用户满意的输出。首先,介绍了IMT的基本概念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然后,分类对一些常用方法和前沿工作加以介绍,并简述每个工作的背景和创新之处;最后,探讨了IMT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难点。 相似文献
6.
资源丰富场景下,利用相似性翻译作为目标端原型序列,能够有效提升神经机器翻译的性能.然而在低资源场景下,由于平行语料资源匮乏,导致不能匹配得到原型序列或序列质量不佳.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种策略进行原型生成的方法.首先结合利用关键词匹配和分布式表示匹配检索原型序列,如未能获得匹配,则利用伪原型生成方法产生可用的伪原型序列.其次,为有效地利用原型序列,对传统的编码器-解码器框架进行改进.编码端使用额外的编码器接收原型序列输入;解码端在利用门控机制控制信息流动的同时,使用改进的损失函数减少低质量原型序列对模型的影响.多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基线模型,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低资源场景下的机器翻译性能. 相似文献
7.
8.
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模糊决策树算法的英语分级机器翻译模型(HEMTM)。通过搜索与分层英语机器翻译并基于英语机器翻译的特征构建了模型。在该模型中,根据语言受欢迎程度和语义重要性对机器翻译的准确性进行排名。研究结果显示,当采用HEMTM模型等级为CFGrank时,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n =60, δ=0情况下,基本模型构建的准确性为68%。该模型可为英语机器翻译算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祖君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20,48(1):13-18,50
针对英文等符号语言不能直接使用现有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型(NMT)的问题。在简述LSTM神经网络的基础上,采用分桶(b ucketing)的方式将样本进行batch划分,在NMT模型中加入注意力机制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并分别利用双向LSTM神经网络和贪婪算法设计了基于上下文特征提取的编码器和输出算法的解码器。最后从语句还原程度和语义识别情况两个角度对英文的一元分词和HMM分词在NMT模型上的应用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了英文的NMT模型适配方案。 相似文献
10.
针对神经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性能的差异最小化、训练语料不足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神经机器翻译改进方法.首先对目标端句子序列添加微小的噪声干扰, 通过编码器还原原始句子形成新的序列; 其次将编码器的处理结果交给判别器和解码器进一步处理, 在训练过程中, 判别器和双语评估基础值(BLEU)目标函数用于评估生成的句子, 并将结果反馈给生成器, 引导生成器学习及优化.实验结果表明, 对比传统的神经机器翻译模型, 基于GAN模型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和翻译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在机器翻译模型的构建和训练阶段,为了缓解因端到端机器翻译框架在训练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原理导致的翻译模型的质量不高的问题,本文使用对抗学习策略训练生成对抗网络,通过鉴别器协助生成器的方式来提高生成器的翻译质量,通过实验选择出了更适合生成器的机器翻译框架Transformer,更适合鉴别器的卷积神经网络,并且验证了对抗式训练对提高译文的自然度、流利度以及准确性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模型的优化阶段,为了缓解因蒙汉平行数据集匮乏导致的蒙汉机器翻译质量仍然不理想的问题,本文将Dual-GAN (dual-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对偶生成对抗网络)算法引入了蒙汉机器翻译中,通过有效的利用大量蒙汉单语数据使用对偶学习策略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基于对抗学习的蒙汉机器翻译模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当前性能最优的机器翻译模型之一Transformer基于标准的端到端结构,仅依赖于平行句对,默认模型能够自动学习语料中的知识;但这种建模方式缺乏显式的引导,不能有效挖掘深层语言知识,特别是在语料规模和质量受限的低资源环境下,句子解码缺乏先验约束,从而造成译文质量下降。为了缓解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源语言句法增强解码的神经机器翻译(SSED)方法,显式地引入源语句句法信息指导解码。所提方法首先利用源语句句法信息构造句法感知的遮挡机制,引导编码自注意力生成一个额外的句法相关表征;然后将句法相关表征作为原句表征的补充,通过注意力机制融入解码,共同指导目标语言的生成,实现对模型的先验句法增强。在多个IWSLT及WMT标准机器翻译评测任务测试集上的实验结果显示,与Transformer基线模型相比,所提方法的BLEU值提高了0.84~3.41,达到了句法相关研究的最先进水平。句法信息与自注意力机制融合是有效的,利用源语言句法可指导神经机器翻译系统的解码过程,显著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词汇化调序模型在机器翻译中存在的上下文无关性及稀疏性问题,提出了基于语义内容进行调序方向及概率预测的调序表重构模型。首先,使用连续分布式表示方法获取调序规则的特征向量;然后,通过循环神经网络(RNN)对于向量化表示的调序规则进行调序方向及概率预测;最后,过滤并重构调序表,赋予原始调序规则更加合理的调序概率分布值,提高调序模型中调序信息的准确度,同时降低调序表规模,提高后续解码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将调序表重构模型应用至汉维机器翻译任务中,BLEU值可以获得0.39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短语的模型是目前发展相对成熟的一种统计机器翻译(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SMT)模型. 但基于短语的模型不包含任何结构信息, 因而缺乏有效的全局调序能力, 同时不能对非连续短语进行建模. 基于句法的模型因具有结构信息而具有解决以上问题的潜力, 因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然而现有的大多数基于句法的模型都因严格的句法限制而制约了模型的描述能力. 为突破这种限制并将 基于短语的模型的优点融入到句法模型中,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同步树序列替换文法(Synchronous tree sequence substitution grammar, STSSG)的统计机器翻译模型. 在此模型中, 树序列被用作为基本的翻译单元. 在这种框架下, 不满足句法限制的翻译等价对和满足句法限制的翻译等价对都可以融入句法信息并被翻译模型所使用. 从而, 两种模型的优点均得到充分利用. 在2005年度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举办的机器翻译评比的中文翻译任务语料上的实验表明, 本文提出的模型显著地超过了两个基准系统: 基于短语的翻译系统Moses和一个基于严格树结构的句法翻译模型. 相似文献
16.
17.
农业专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用分布式组件技术来进行网络推理,论文首先介绍了EJB的基本概念,然后利用EJB体系结构设计出了农业专家系统网络推理机组件,实现了专家系统网络推理的跨平台性。 相似文献
18.
鉴于目前国内饮料包装技术还不发达,介绍了一种利用89C2051单片机对进口包装技术的改进方案.该方案在不改变原电路的情况下,串接入一自行设计的信号转换电路,使得重新设计的条码图案能够为原识别系统正确识别. 相似文献
19.
Machine Learning With Data Assimilation and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for Dynamical Systems: A Review 下载免费PDF全文
Sibo Cheng César Quilodrán-Casas Said Ouala Alban Farchi Che Liu Pierre Tandeo Ronan Fablet Didier Lucor Bertrand Iooss Julien Brajard Dunhui Xiao Tijana Janjic Weiping Ding Yike Guo Alberto Carrassi Marc Bocquet Rossella Arcucci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2023,10(6):1361-1387
Data assimilation (DA) and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UQ) are extensively used in analysing and reducing error propagation in high-dimensional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Typical applications span from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to geoscience and climate systems. Recently, much effort has been given in combining DA, UQ and machine learning (ML) techniques. These research efforts seek to address some critical challenges in high-dimensional dynamical system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dynamical system identification, reduced order surrogate modelling, error covariance specification and model error correction. A large number of developed techniques and methodologies exhibit a broad applicability across numerous domains, resulting in the necessity for a comprehensive guide.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first overview of state-of-the-art researches i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is review is aimed at ML scientists who attempt to apply DA and UQ technique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the interpretability of their models, but also at DA and UQ experts who intend to integrate cutting-edge ML approaches to their system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has a special focus on how ML methods can overcome the existing limits of DA and UQ, and vice versa. Some exciting perspectives of this rapidly developing research field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