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8,(3):363-366
邵梦扬教授认为直肠癌发生的最根本病因是正气亏虚,基本病机可概括为正气不足,脾胃虚弱,外邪内侵,损伤肠络,凝聚肠道。治疗上主张以"三观"为治疗思路,以扶正固本为治疗原则,以清利湿热、解毒消壅、活血化瘀、益气补血、温补脾肾、滋肾养肝六法为治疗方案,针对不同证型分别予以槐花地榆汤、黄连解毒汤、血府逐瘀汤、归脾汤、四神丸及知柏地黄丸口服,以达到全方位综合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6):1166-1169
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探索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出未病先防,应调整生活,避免肥胖;调理脾胃,以资气血;调养精神,病安从来。肥人多痰湿,痰湿易致脾气虚弱,胃气上逆,应避免肥胖。避免诱发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规律,促进食管、胃内容物的排空。脾胃虚弱为该病发病的基础,胃虚气逆为病机关键。应针对脾胃虚弱的高危人群,给予早期干预。情志不舒,怒气伤肝致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诱发本病,应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已病早治,根据该病临床传变规律,运用中医药早期干预,阻断疾病进展;既病防变,根据临床常见变证的特点,在中医辨证治疗现证的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变证进行早期干预,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应避免食复,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外界环境及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2)
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等分析,以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为基础,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策略,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
总结周郁鸿教授"治未病"思想在治疗紫癜病中的运用,即以顾脾胃、防外感、解热毒、调情志之法,以达防伤正、恐反复、平邪火、防情变之效,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6):821-822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已变防渐。"治未病"思想在心血管疾病"三级预防"中有充分体现,提倡人们通过适度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摄精神等方式增强正气,从而抵御病邪。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是预防动脉硬化,提前干预,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中,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1):1654-1655
目的:从"治未病"角度来探讨中医的科学性。方法:从对"治未病"的角度,用现代科学评价来探讨中医的科学性,通过"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反证其理论的科学性。结果:"治未病"学说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3个方面。结论:"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对治病防病领域的独特认识,同时也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205-206
高体三教授认为,咳嗽实为太阴病之一,其症状在手太阴肺,病本在足太阴脾。以肝脾肾虚寒为本,木火刑金、湿热痰浊壅肺为标。治当温补脾肾,清疏养肝,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药主张寒热兼施,标本兼顾,使寒药去其标热,热药去其本寒。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2):2516-2520
"治未病"思想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具有规范、系统、个体化的辨证论治优势。骨质疏松症是当今世界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普遍存在的医疗和健康问题,根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完全可以把中医"治未病"理念应用于该病防治的始终。①未病先防,摄生保健:固肾、健脾、养肝;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对处于微而未显"欲病"期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要秉承"三早"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③既病防传,病盛防危:对既病期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既要个体化精准治疗,又要防止其传变,减少并发症,阻止危重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致死率;④新愈防复,久愈调理:积极采取巩固治疗,促进脏腑功能恢复,不仅要防复,更应该注意调理,确保机体康复,以期邪尽病愈、病不复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7):1196-1198
丁樱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紧密结合小儿体质特点,注重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强调治疗一定要用药及时准确;临证用药不拘寒温,根据小儿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灵活掌握;在正确辨证基础上,处方轻巧灵活,擅于使用经方和温病名方及散剂化裁;治疗用药中病即止,强调祛邪不伤正,邪去重顾本;注重饮食因素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提出治疗要顾护脾胃,重视饮食调理。丁教授指出,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辨证用药及调护方面唯有紧密结合小儿的生理、病因、病理特点,方能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1):1640-1643
中医学把河洛数理作为医学的基本原理,以河洛为理论基础的古中医学称为河洛中医学,其微蕴是固根本、守静笃、治未病。河洛中医学的治癌思路首先为疗心,其次为顾护脾肾,理气化痰,和血解毒,同时辅以放化疗,既可治癌,又可防癌转移,先安未受邪之地。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9):1294-1295
中医强调脏腑应保持平衡状态,肝脏亦然,一旦失却阴阳平衡,则变生病证。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与藏血,其性主升主动。肝之为病,临床配伍组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肝脏生理特点,或配伍疏肝理气药、或配伍苦寒直折药;或滋镇并用;或配伍滋阴柔肝之品。五脏是有机整体,治肝亦应间接考虑气血津液和与其他脏腑之类的生克乘侮关系,故相应配伍活血药、化痰药、益气药、收敛和健脾消食和胃之品等。强调重视肝脏生理特性,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新方创制。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5)
目的分析腹腔镜肝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脏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08月~2015年04月收治的60例肝脏疾病患者的手术效果,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使用止痛剂例次、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和术后使用止痛剂例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开腹肝切除组,腹腔镜肝切除组患者具有切口小、疼痛轻及术后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2):1812-1814
目的:观察软肝丸治疗肝硬变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Child-pugh分级为A级的肝硬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两组分别采用软肝丸和鳖甲煎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超声下肝脾形态变化、肝纤维化血清四项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胁肋刺痛、胁下痞块、蜘蛛痣、舌下脉络、肝功能、TIMP-1水平、超声下肝脾形态变化及肝纤维化血清四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82.50%,对照组有效率77.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软肝丸治疗肝硬变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肝功能,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4):543-544
目的:探讨复肝丸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刀豆蛋白A诱导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小鼠为实验对象,分正常组(10只)、模型组(15只)、复肝丸组(15只),秋水仙碱阳性对照组(15只)。对各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直接胆红素(DBIL)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复肝丸与模型组比较,ALT、DBIL显著降低、ALB明显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AST有所改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复肝方能够切中肝纤维化的重要病理环节,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19):21-22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于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发生、发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PHC患者87例、肝硬化患者58例、慢性肝炎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其AFP-L3水平。结果:PHC患者AFP-L3水平和AFP-L3阳性率均高于肝炎与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患者AFP-L3水平与AFP-L3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越大,AFP-L3水平越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L3是反映PHC的发病的敏感指标,其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4):41-43
以烟叶为原料,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微波辅助方法提取烟碱,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烟碱的浓度确定烟碱提取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在固液比1∶15,微波功率300 W,提取时间50 min的微波提取条件下烟碱的浓度最高。微波提取较其他提取工艺缩短了提取时间、降低能耗、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烟叶中烟碱的提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9):36-38
目的:分析抗结核同时予保肝治疗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未接受保肝治疗,试验组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同时给予保肝治疗。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和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患者ALT、AST、TBIL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试验组患者的痰培养结果阴转率为75.00%,对照组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期间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ALT、AST、TBIL分别为(79.23±11.65)U/L、(83.46±12.31)U/L、(22.58±5.42)μmol/L,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5.28±9.32)U/L、(50.32±9.51)U/L、(9.58±2.87)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ALT、AST、TBIL分别为(65.15±10.43)U/L、(68.75±11.12)U/L、(18.22±4.93)μmol/L,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4.83±9.45)U/L、(51.24±9.44)U/L、(9.61±2.90)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的ALT、AST、TBIL等肝功能指标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同时予保肝治疗可有效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12):1785-1787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赤丸水煎液对大鼠肝功能及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赤丸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正常对照组灌胃蒸馏水,赤丸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分别灌胃赤丸水煎液33 g(生药)·(kg·d)-1、16.5 g(生药)·(kg·d)-1、5.5 g(生药)·(kg·d)-1,给药90 d后检测肝功能并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给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赤丸高剂量组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rubin,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均显著升高(P<0.01),肝细胞呈现弥漫性水样变性,偶见肝细胞灶状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赤丸中剂量组ALT、AST和DBIL均显著升高(P<0.05),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可见水样变性,但无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赤丸低剂量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肝组织形态学无明显变化。结论:长期大剂量服用赤丸方水煎液会对大鼠肝脏能造成可逆性损害。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2):304-30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的始动因子及持续因素是湿热疫毒,发病之本是正气不足;病机在于"毒损肝络",疾病渐进深入;瘀、毒、湿、热是主要致病因素。治以化瘀通络、扶正解毒之法。(1)肝络失和:湿热疫毒初袭肝络,络脉气机不畅,多以气滞表现为主,常见胸胁或脘腹胀满、嗳气,或腹中包块,聚散不定,按之不痛,大便不畅,舌暗红,脉弦或弦细。对于气分表现明显者,常予疏通气血、疏肝通络之法,临证多以旋覆花、桂枝、当归、木香、香附、姜黄、郁金等辛香通络之品。(2)肝络瘀滞:肝络气机不畅,气滞常与血瘀兼见,患者多见局部胀满疼痛,甚者刺痛,口干不欲饮,舌暗紫,脉弦涩或细涩,治疗常以化瘀通络之法,临证常用黄芪、白术、莪术、丹参、桃仁等。(3)络损成积:肝络气血不畅日久,瘀、毒、湿、热蕴结肝络,形成结节、积块、癥瘕,患者多见局部肿块或癥积,面色晦暗或黯黑,肌肤甲错,如鱼鳞状,痛如针刺,按之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曲张或有结节状,脉细涩,病证较深重,常治以化瘀消癥散结之法,常用丹参、莪术、浙贝母、牡蛎、虫、山慈菇、鸡内金等,同时随证佐以虫类药以搜剔在络之邪,如全蝎、地龙、蜈蚣、蝉蜕等药。(4)络脉失养:机体感受疫毒邪气,其本在于素体不足,正气亏虚,络虚留邪,精微化生不足,肝络愈虚而毒邪深伏;或邪毒侵袭,伤及正气,正邪交争,则肝络益损,临证可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爪甲不荣,皮肤起屑或干燥,唇舌色淡,脉虚或弱等络虚不荣的表现,治以养血和络之法,常以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丹参等药。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7):1206-1208
肝脾相关理论认为肝与脾生理上制中有生,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肝病可传脾,脾病亦可及肝,这与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具有相似之处。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是各种慢性肝病的重要发病基础,其引起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虚的证候表现存在一致性。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和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可认为肝郁脾虚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机,痰、湿、瘀等为其发病的关键,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法,同时注重解毒通络,祛除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