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混氢体积分数对汽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台加装了电控氢气喷射系统的发动机上就过量空气系数为1.1时进气混氢体积分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发动机转速为1 400 r/min的条件下,调整了氢气的喷射脉宽,使氢气占进气的体积分数依次为01、%、3%4、.5%和6%。试验结果表明:混氢后发动机制动热效率升高,在混氢体积分数为6%时,发动机制动热效率比纯汽油机时平均提高14.53%;滞燃期与快速燃烧持续期缩短;缸压峰值增加,缸压峰值位置所对应的曲轴转角提前;发动机循环变动降低。在混氢体积分数较小时,CO排放随混氢比的增加而减少,但混氢体积分数为6%时的发动机CO排放有所升高;混氢后发动机HC排放减少,但NOx排放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在基础燃料汽油机进气段加入少量甲醇裂解气,体积分数分别为1%;3%;5%,在一台四缸汽油发动机转速1400r/min。相同循环喷油量的稳态工况下,随着甲醇裂解气体积分数和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燃烧缸压和放热率峰值逐渐降低,燃烧持续期逐渐增加,爆震得到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缸内直喷的甲醇汽油混合燃料HCCI燃烧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缸内直喷发动机上研究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HCCI燃烧排放特性,分析了其非常规排放的性能。试验中选用汽油、M10(甲醇体积分数10%)、M20(甲醇体积分数20%)3种燃料,并通过FTIR方法测量甲醇及甲醛等非常规排放。研究结果表明:在汽油中添加甲醇可以有效拓展HCCI燃烧的高负荷范围,M20燃料的高负荷范围比汽油提高近9%,指示燃油消耗率比汽油高5%~10%,但指示能量消耗率比汽油低2%~6%。CO、THC、NOx等常规排放随甲醇添加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而甲醇和甲醛等非常规排放随甲醇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并随负荷增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GT-Power软件搭建液化天然气(LNG)发动机与重整器闭环运行仿真模型,探究废气重整再循环率(REGR率)及重整器内CH4与O2体积分数比n对重整器与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重整产物中H2体积分数随REGR率增大而降低,且随着n增加而增大;随着REGR率增大,缸压峰值降低,火焰发展期与燃烧持续期增加,NOx排放降低,且在10%REGR率左右达IMO TierⅢ排放限值标准;与废气再循环(EGR)模式相比,REGR模式下缸压峰值增加,火焰发展期与燃烧持续期缩短,热效率增加,燃油消耗率(BSFC)下降,HC排放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发动机与重整器匹配运行以实现船用LNG发动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一YC6J170-21车用六缸发动机上进行了添加助溶剂(正丁醇)情况下,无水乙醇与市售0#柴油的混合燃料对柴油机经济性和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油耗率比纯柴油高,并且随乙醇比例的增大油耗率增大,但混合燃料的等热值当量油耗率与纯柴油相差不大,混合燃料的有效热效率比纯柴油高。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后,NOx和碳烟排放大幅度降低,且随着混合燃料中乙醇比例的增加,下降效果明显。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对CO的排放改善不明显,CO排放与原机相当。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后,HC排放比原机增大,且HC排放与混合燃料中乙醇比例及发动机工况有关,乙醇比例越高,HC排放也基本越大。  相似文献   

6.
文章简述了汽油添加剂的种类和基本工作原理,在汽油机试验台架上,进行了一系列汽油中含有不同浓度的MAZ添加剂在等同工况下的热车怠速、常用转速为2800r/min的负荷特性和外特性对比试验,探讨新型多效燃油添加剂MAZ加到国产90#汽油中的体积浓度对其节油和排气净化效果的影响。检测结果表明,汽油中含MAZ添加剂的体积分数为0.1%时,能有效改善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而发动机的动力性则基本不变,其综合使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7.
将甲醇、乙醇、正丁醇和2,5-二甲基呋喃(DMF)分别与市售编号为92号汽油按照体积比为1∶9的比例混合,连同纯汽油组成M10、E10、B10、F10、G100 5种燃料,在一辆缸内直喷(GDI)乘用车上研究不同燃料对整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欧洲驾驶循环(NEDC)下,丁醇混合燃料的百公里体积油耗和去除热值影响的当量油耗均是被测5种燃料中最低的,其余3种含氧燃料掺混后的百公里体积油耗和当量油耗均高于纯汽油燃料;除M10的CO排放比汽油低外,含氧汽油的CO和THC排放均高于汽油;掺混3种醇类燃料均能够降低NO_x排放,F10的NO_x排放与纯汽油相当;4种含氧汽油大幅降低了颗粒物质量和数量排放。向汽油中添加含氧燃料能够降低汽车在中高车速稳定运行时的油耗和排放,但添加含氧燃料后的汽油比纯汽油更加不适应低车速和起动工况。在动力性方面,4种含氧汽油均缩短了汽车的加速时间。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款4缸1.5L废气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GDI)发动机,进行了废气再循环(EGR)缸内稀释燃烧技术、空气缸内稀释燃烧技术与原机燃烧的经济性、排放特性对比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缸内稀释技术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影响的变动规律,并对比分析了相同稀释率下、采用不同稀释技术时发动机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空气稀释率在49.5%时比油耗相比原机下降6.2%,而EGR稀释率在20.5%时经济性改善4.2%,在相同稀释率时,EGR稀释可采用更为提前的点火角实现更优的燃烧相位,但空气稀释所带来的多变指数提升使其经济性优于EGR稀释,且发动机燃烧系统对空气稀释程度具有更强的容忍性;NOx排放在空气稀释率为11.0%时达到峰值水平,随后随着稀释率的提高不断下降,而EGR稀释的NOx排放随着稀释率的提高持续大幅下降;空气稀释的CO排放水平远低于原机,EGR稀释的CO排放随着稀释率的增加而略有下降;对于HC排放,空气稀释的排放量低于EGR稀释,而当空气稀释率由49.5%增加为68.0%时,HC排放出现较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9.
LPG-汽油双燃料发动机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澳华液化石油气(LPG)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用石油气燃料供给管理配于EQ6100-I型发动机,改装成LPG-汽油双燃料发动机,进行性能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改变原机压缩比和点火提前角时,燃用液化石油气的动力性下降,最大功率为原机的90%;最大扭矩为原机的92%。燃用LPG比燃用汽油的当量比油耗低,节能率在5%左右。怠速排放试验表明,燃用LPG的CO,HC排放浓度分别为燃用贩50%和36%。  相似文献   

10.
EGR与进气富氧对直喷柴油机NO和碳烟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增压中冷直喷柴油机,采用进气富氧与高比率EGR相结合的技术,实现富氧燃烧条件下的低NO-碳烟排放.单独使用富氧燃烧,NO的排放将随氧体积分数的上升而增加.单独使用高EGR,碳烟(Smoke)的排放会随EGR率的增加而增加.将富氧进气与高比率EGR的结合,可以通过富氧的强氧化性降低Smoke排放,通过大比率EGR来控制燃烧温度,抑制NO的过度增长.试验结果表明:1,600,r/min(经济转速)下,EGR率为35%~45%,进气氧体积分数为21%~23%;2,200,r/min(最高转矩)下,EGR率为20%~50%,进气氧体积分数为22%~24%;在上述范围内的EGR与O2搭配,可以实现低于原机的NO-Smoke排放.综合考察发动机在各种掺比下的功率、油耗,探索出适合发动机各个工况的富氧及EGR组合区域,在该区域内发动机的功率、油耗和排放水平都能得到兼顾.  相似文献   

11.
燃料电池燃料来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的能源中,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而高效的新能源深受人们的青睐。本文简述了燃料电池的发展状况,并对燃料电池的燃料来源问题重点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在近30年内燃料电池的燃料将以二甲醚为主,随后将为氢气所代替。  相似文献   

12.
燃料添加剂改善燃料均质自燃着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质谱检测器研究了燃油(含过氧化物添加剂)均相受热燃烧(分解)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过氧化物类添加剂能有效改善燃料着火能力,添加剂起作用的有效温度范围为500~900 K.质谱检测结果与发动机实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设计的实验是研究和筛选HCCI燃料添加剂的一个简便可靠的方法,为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快速和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汽乍燃油消耗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比较了三种常用的汽车燃油添加剂节油率测试方法,指出汽车燃油添加剂节油率测试试应以限定条件测试法为准,并提出了准确测试汽车燃油添加剂节油率的条件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共轨燃油系统高压油泵设计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针对共轨燃油系统高压油泵若干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采用高次方函数凸轮模型进行了三作用凸轮的型线设计,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和液-固耦合模型,就柱塞偶件不同结构设计方案对其径向间隙和燃油泄漏量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首次提出的柔性可变截面柱塞方案可有效减少柱塞偶件的径向间隙和燃油泄漏量,为实现共轨燃油系统高压油泵的性能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直接碳燃料电池燃料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接碳燃料电池(Direct Carbon Fuel Cell,DCFC)采用碳作为阳极燃料,热效率远高于氢燃料电池,产物二氧化碳无需提纯就可工业应用或隔离存放,具有转化效率高、清洁、燃料适应性广的特点。文中对直接碳燃料电池的燃料碳进行了探讨,系统地分析了碳的结晶紊乱程度、表面含氧官能团、导电性、灰分、硫分、颗粒尺寸、比表面积以及孔结构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柴油机燃用乳化油时提高节油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油机燃用乳化油可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但节油效果并不明显,一般仅为2%~4%.现有研究表明:加氢可实现柴油机燃油消耗率的降低,但氢的制备和存储较为昂贵且存在较大风险.通过试验发现:甲醇在加热至400℃以上时,会热解产生氢气.因此,在柴油机台架试验中,令甲醇在排烟管内热解后通入气缸,研究柴油机油耗的变化.结果显示,柴油机在标定工况下运行时,在保持乳化油原有降污效果的同时,节油率可提高到10%左右.  相似文献   

17.
李百艳  陈椿芳 《柴油机》2004,(Z1):201-202
船用柴油机与功率优化点相匹配的燃油泵安装提前角,是确定原始的燃油泵供油提前角的主要理论依据.针对MBD机型燃油凸轮型线的一般规律,介绍了一种凸轮安装提前角计算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18.
燃油喷射雾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从空气动力干扰假说出发,通过分析油-气交界面上不稳定波波幅增长和破碎过程,定性和定量地探讨了索特平均直径及滴径分布。本文认为,燃油雾化过程可分为两阶段:一次雾化和二次雾化。一次雾化只发生在油-气交界面上,主要是喷注和空气之间的气动干扰作用,由射流表面产生不稳定波波幅增长和破碎所引起的;而二次雾化则发生在油气渗混区,由一次雾化后产生的油滴在空气中进一步破碎和相互聚合来决定。算例表明,燃油二次雾化假设及其对索特平均直径SMD和滴径分布所作的定量分析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柴油的替代燃料—DME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介绍了作为柴油的替代燃料二甲醚(DME)的性质、特性与柴油的比较,说明了它的使用前景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车用加热器电磁燃油泵的结构和泵油原理。对影响电磁泵供油特性的油泵安装角度、泵油频率等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提出了欠油容积概念,并认为泵油量主要受欠油容积和节流作用的影响,二者又受柱塞运行速度的影响,而速度又与泵油频率和重力有关,其实际作用于柱塞上的有效重力之大小又与电磁泵的安装角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