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胶粒聚集程度对ZrO2—MgO超细粉末团聚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琪  朱宣惠 《硅酸盐学报》1989,17(6):522-529
依据共沉淀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研究了共沉淀反应最初阶段胶粒的聚集程度与粉末团聚状态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粉末中的团聚体起源于沉淀反应过程,胶粒的聚集程度决定着粉末的团聚状态。因而,可以通过控制胶粒的聚集特征来控制粉末的团聚状态。根据实验,提出了用以表征粉末中团粒聚集特征的聚集系数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水热法制备纳米HA/二氧化锆复合粉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羟基磷灰石(HA)单独作为生物陶瓷材料存在着强度和韧性的缺陷,加入二氧化锆就是为了在不影响其生物活性的前提下达到增强增韧的目的.本文首先制备出ZrO2·nH2O沉淀,在控制pH值前提下分步加入Ca2+及PO3-4溶液,从而使新生成的沉淀在胶粒ZrO2·nH2O表面沉积,制备出具有包覆结构的水热前驱物.固定水热条件,对不同包覆量的包覆胶粒进行水热处理,研究包覆量对物相结构、晶化程度、形貌等的影响,并对水热产物进行600℃或1000℃热处理.结果表明,包覆结构的确存在,在设定的水热条件下两物质相互制约无法结晶,最后得到的是无定型粒子.同时在整个过程中,HA与ZrO2之间并没有发生预期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Cu-,Mg-蒙脱石层间吸附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现场红外分析研究了Mg-、Cu-蒙脱石在真空加热体系中脱水过程的红外光谱。发现荥脱石层间有三种吸附水,即“牢固键合水”、“松散键合水”和“自由水”。前两种键合水具有相同的取向结构,但吸附能上有差别。层间吸附水的稳定性与层间阳离子属性有关。Mg-蒙脱石层问水比Cu-蒙脱石层间水稳定,在吸附能上,Mg-蒙脱石层间“自由水”高于或接近Cu-蒙脱石层间的“松散键合水”。  相似文献   

4.
肖进兵 《当代化工》2004,33(5):263-265
利用乙胺对二氧化锆胶粒表面的修饰作用 ,降低胶粒的表面张力 ,避免胶粒的团聚 ,在乙胺 -水体系中用水热法制备出比表面积达到 4 5 9m2 ·g-1的二氧化锆 ,产物在水热反应温度达到 180℃时晶化为四方型二氧化锆 ,产物粒径 5 0~ 70nm ,粒径分布窄。由于乙胺对二氧化锆表面的修饰作用 ,水热反应温度不显著影响产物的比表面积和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5.
有关制备技术和工艺条件对超细粉末团聚状态的影响是陶瓷学家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液相法制备氧化物超细粉末过程中控制团聚状态研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评述和讨论.在液相法制备超细粉末过程中,粒子的生成条件对团聚体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控制沉淀反应过程中胶粒的聚集特征就可以控制粉末的团聚状态,以制取优质陶瓷粉末.  相似文献   

6.
《磷肥与复肥》2013,(6):55-55,68
1磷肥行业烘干设备运行情况烘干是为了降低物料水分含量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物料中水分有3种存在形式:1)表面自由水;2)物料吸附水;3)物料结构间潜在水(不是结晶水)。要去掉这些水分,视不同物质及其特性,以及在烘干过程中的变化倾向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污泥薄片模拟分散态污泥干化过程,研究了干化风速、温度对污泥干燥速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污泥干燥过程中的形貌变化,采用热红联用分析污泥在(35~700℃)干化过程中气体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污泥干燥过程中的自由水、空隙水和吸附水干燥速率不同,提高干燥温度和热风风速,污泥干燥速率增大;污泥体积的收缩主要由于自由水的蒸发,粘滞区的存在是由于自由水蒸发完毕而引起干燥速率发生突变;污泥升温过程中释放的气体主要有C02、H2O、NH3、VFA及庚烷,273.75~333.76℃的温度区间为失重速率最大区域;VFA在273.75℃释放量最大,庚烷在333.76℃释放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oFe2O4的前驱体粉末.在不同的沉淀介质下制备了具有多角形小粒子聚集体、具有棒状等不同形貌和粒度的CoFe2O4的前驱体.结果表明:沉淀介质的表面张力系数和介电常数对前驱体粉末的粒度和形貌有很大影响.当沉淀介质为蒸馏水时,产物为多角形小粒子聚集的类球形结构;沉淀介质为无水乙醇时产物呈较为均匀的针状或短棒状结构,粒子长度为2~5μm,直径小于0.5μm,粒子直径较蒸馏水介质时较小.同时,使用乙醇作为沉淀介质时,产物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9.
对冶金固体废弃物精细化利用过程中中间体?含镁、铝离子硅酸体系中硅酸胶凝时间、单硅酸聚合速度及溶胶胶粒生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pH<4的酸性范围内,Mg2+与Al3+离子促进硅酸的聚合反应,在反应初期Al3+已明显促进反应进行. 且Al3+与硅酸负离子、OH-的结合能力均强于Mg2+,其对硅酸的促凝作用较强;Mg2+和Al3+等浓度共存时,促凝效果介于单金属离子之间;Mg2+与Al3+促进了硅酸体系中溶胶胶粒的生长及SiO2粒子的长大,Al3+进入凝胶内部取代硅形成四面体配位;凝胶后所得SiO2为非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10.
α-癸基甜菜碱的表面活性和胶体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α-癸基甜菜碱的表面活性与溶液性质.α-癸基甜菜碱亲水基团的立体结构有利于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使得表面吸附层和胶束中表面活性剂分子排列更加紧密.实验测得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为38.2 mN/m,临界胶束浓度为6.9×10-3mol/L,胶束形成标准自由能为-22.3 kJ·mol-1,胶束聚集数为74;表面活性剂溶液在等电点pH区域具有最低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相似文献   

11.
湿法球磨可提高粉磨效率,使粉体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加,活性增强,但球磨时间过长,会出现反粉碎现象即团聚。本文利用热重分析研究了球磨过程粉体表面与水的作用,结果表明粉体表面与水发生一定程度的作用,在粉体表面形成了牢固的介于结构水与吸附水之间的“亚结构水”。脱水温度高于100℃,是引起陶瓷开裂的可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单体,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DBDA)为阳离子乳化剂,KOH为催化剂,进行环硅氧烷阳离子型乳液聚合单体迁移的研究.结果表明,乳胶粒界面为聚合场所,聚合初期,由于比表面积的不同,单体液滴形成的乳胶粒与胶束形成的乳胶粒之间形成单体浓度差,导致单体发生迁移,直至平衡.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温度、搅拌强度及DBDA用量对迁移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乳胶粒界面为聚合场所,在聚合初期,单体液滴形成的乳胶粒与胶束形成的乳胶粒之间在聚合过程中形成单体浓度差异,导致单体在该两类乳胶粒之间发生迁移,迁移使得聚合过程中乳胶粒之间单体浓度差逐渐缩小并达到相同的平衡值,而聚合体系中油层体积也随之减少至恒定值.温度、搅拌速度及DBDA用量增加,单体扩散速度均加快,导致聚合过程中油层体积的减少速度增加,两层单体浓度差下降.  相似文献   

13.
通过粒径和Zeta电位随时间和质量分数的变化考察了碱性蛋白酶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过程,研究了碱性蛋白酶在空气/水界面的动态表面张力及其扩张流变性质,并测定了碱性蛋白酶酶活力随时间的变化,探讨了碱性蛋白酶酶活力与界面性质和溶液聚集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碱性蛋白酶在水中形成的聚集体粒径随时间和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而Zeta电位则降低,最终导致碱性蛋白酶与水发生相分离;碱性蛋白酶聚集体粒径增大,还将导致碱性蛋白酶扩散到界面上的动力学过程发生改变,由此影响到表面张力和界面膜黏弹性;随着碱性蛋白酶在溶液中的聚集,其酶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数学模型(Ⅰ) 阶段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同玉  甘块结 《化工学报》1994,45(6):643-650
研究了较大亲水性单体醋酸乙烯酯(VAc)乳液聚合的乳胶粒生成和生长过程,提出了VAc乳液聚合阶段Ⅰ数学模型.该模型既考虑到胶束成核机理,又考虑到水相中低聚物沉淀成核机理.研究了自由基解吸与吸附在单体珠滴上的乳化剂对VAc乳液聚合阶段Ⅰ动力学的影响,并对模型预计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热处理对凹凸棒石结构、形貌和表面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45  
通过差热、热重、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综合分析研究了凹凸棒石在热处理过程中脱水作用、结构、形貌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5℃,凹凸棒石开始脱去外表面吸附水,98℃脱去孔道水,凹凸棒石结构、形貌没有任何变化,微孔孔道直径未变.到230℃,部分脱去凹凸棒石的结晶水,由于脱出部分结晶水,凹凸棒石结构开始出现折叠.在481℃,脱去凹凸棒石的剩余结晶水.在595℃左右,缓慢脱去凹凸棒石的结构水,孔道结构完全塌陷,链层结构和形貌基本保持不变.高于800℃,凹凸棒石晶体开始变形弯曲,并变为无定形态.在827℃出现放热效应,形成方石英,这与1 000℃出现严重烧结形貌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6.
通过表面张力、核磁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0在离子液体EAN纯溶剂以及EAN/聚乙二醇PEG-200混合溶液中的聚集行为。结果表明,TX-100在两种溶剂中均形成胶束;通过表征分析发现,TX-100在混合体系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随着混合溶剂中PEG-200含量增加而增加,所形成的胶粒尺寸也增大;当混合溶剂中PEG-200含量固定时,随着温度升高,TX-100在两种体系中的cmc都增加;理论计算表明低温时是焓驱动形成胶束,高温时是熵驱动形成胶束。  相似文献   

17.
铝硅酸溶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聚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铝硅酸溶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聚集特性,发现铝硅酸溶胶加无机酸后的聚集过程是一种聚沉或絮凝过程,无法通过用无机酸调节pH值的方法使得铝硅酸溶胶胶凝成具有足够强度的凝胶,溶胶在pH=7.0左右时就开始发生聚沉,在pH=3.5左右时聚沉速度最快,当pH≤3.0时,不仅已聚集的胶粒又重新分散,而且原始胶粒也分散成小胶粒,溶胶稳定,文中对铝硅酸溶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聚集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溶胶--凝胶镀膜技术综述(连载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宪  郭丽娅 《玻璃》2003,30(1):30-35
2 溶胶向凝胶的转化一般采用升高温度或加入电解质的办法 ,促使溶胶向凝胶转化。升高温度 ,由于蒸发作用 ,胶粒间液体的量降低 ,同时也会使热骚动加剧 ,胶粒间碰撞机会增多 ,胶粒表面的 Si— OH发生聚合反应 ,使胶粒联在一起。加入电解质 ,调整胶体溶液的 p H值 ,减小胶粒间的电斥力 ,诱发胶粒间的碰撞 ,促使胶粒聚集形成凝胶。一般是加入酸 ,使溶液 p H值降低到5~ 6。溶胶在不断地转化为凝胶。这种胶粒的不断聚集 (微凝胶 )漫延到整个溶胶体系。然而 ,二氧化硅和溶剂的局部浓度保持不变 ,溶胶和凝胶之间具有图 7[12 ] 导致溶胶和凝胶…  相似文献   

19.
润滑剂与润湿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芳  李杰  时凯 《聚氯乙烯》2009,37(6):21-25,28
提出以润滑剂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作为定量表述润滑剂极性的标准,分析液体表面张力与表面自由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润湿现象与润滑剂的润滑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韩富 《精细化工》2012,29(4):318-321
根据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将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具有低表面张力的高"效能"与糖基表面活性剂的可生物降解性结合起来,合成了糖苷改性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通过测定表面张力、临界聚集浓度、聚集体大小和保湿性研究了糖苷改性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和在化妆品中的保湿性能。结果表明,糖苷改性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至约20 mN/m,临界聚集浓度约为1×10-4mol/L,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聚集体平均水合半径约为250 nm。在化妆品配方中加入质量分数3%的糖苷改性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使用2 h后水分含量为33.36%,水合率为31.97%,水分散失为11.21 g/(h.m2),水分散失率为-11.54%,具有明显的补水、锁水效果,且有持续的补水、锁水能力,是一种优良的化妆品保湿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