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实体试验的方法,选用棉绳和聚氨酯试验火,在大空间建筑中进行早期火灾试验。文章从不同季节试验环境温度和高大空间内不同火源位置的角度对烟气羽流温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并总结了早期火灾烟气在高大空间建筑中的运动规律,为高大空间建筑物火灾探测报警设备选型及设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大空间建筑火灾在烟气蔓延特性、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方面与传统建筑火灾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对高大空间建筑火灾烟气运动、探测与报警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分析了高大空间羽流、顶棚射流、近壁面回流与传统建筑火灾的共性及差异,研究了安装高度与红外光束感烟型火灾探测器报警时间的关系,为大空间建筑内火灾探测器的合理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在建建筑特殊火灾的轰燃现象,建立火灾能量守恒方程,基于燕尾突变理论确定突变势函数,计算出在建建筑火灾轰燃时上层烟气的临界温度。利用模拟软件FDS对在建建筑不同施工场景进行仿真模拟,得到火灾特征参数值。结果表明:不同施工阶段的火灾可燃物不同,发生轰燃的时间点不同;随着通风风速的增加,火灾热释放速率增长逐渐放缓,烟气可见度增长加快,一定的通风速度有助于提高排烟效率;不同火源位置火灾特征不同,狭窄空间更容易发生轰燃,未封闭楼梯间处烟囱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体试验的方法,选用木材、棉绳和正庚烷试验火,在大空间建筑中进行早期火灾试验。试验人员在密闭无干扰和7m自然通风条件下对不同火源以及高大空间内不同火源位置分别进行了试验,对试验火的烟气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外界环境干扰和不同火源位置对早期火灾烟气在高大空间建筑中运动的影响,为高大空间建筑物火灾探测报警设备选型及设置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筑火灾烟气危害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数据表明建筑火灾的烟气危害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建筑物内火灾烟气质量生成率、烟囱效应、热膨胀、风力作用、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等因素对烟气流动的影响.根据建筑物火灾烟气流动规律,提出采取合理的防烟、排烟措施,从而减少火灾烟气产生量,及时排烟,有效降低伤亡.  相似文献   

6.
巷道火灾烟气控制模型是为了研究火灾烟气在巷道通风的条件下逆流运动行为而提出的。该模型提出了一个用于测定临界通风风速的分析公式,可以分析拦截火源近处的烟气,防止出现烟气逆流。实验证明,临界通风风速主要决定于火源的热释放速率。  相似文献   

7.
对某长隧道在50 MW释热率、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火灾过程进行模拟,采用扩散燃烧模型对燃烧过程加以描述,分别利用k-ε模型和P-1模型计算湍流流动和辐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纵向风速较小时会形成烟气回流,对50 MW的隧道火灾,2 m/s的纵向通风能有效抑制烟气回流;纵向通风隧道内,烟气运动表现为径向扩散与纵向蔓延的结合;隧道通风风速越大,火源下游烟气起伏运动越剧烈。隧道发生火灾时,纵向风速应以刚好抑制烟气出现回流为宜。  相似文献   

8.
苏晓 《建筑知识》2013,(9):81-81,85
本文通过对地铁火灾烟气扩散过程进行现场模拟,运用FDS模拟软件对地铁火灾烟气流动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获得了不同地铁结构、不同着火位置、不同排烟工况下地铁火灾烟气的运动规律和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地铁建筑防排烟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9.
基于五层单元式住宅楼建立物理模型,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模拟研究火灾发生后采取不同通风措施条件下烟气蔓延流动特点,通过考察火场能见度、温度和CO气体体积分数等参数对比不同措施的排烟效果差异,研究正压通风应用于多层住宅建筑火场排烟的可行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建筑结构形式决定了合适的风机布置方式,风机风速大小对于排烟效果影响显著。对于所研究多层单元式住宅楼楼梯间建筑空间形式,利用两台风机分别对起火住户和楼梯间进行正压通风的效果优于仅利用一台风机对楼梯间进行正压通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市政技术》2016,(2):32-37
参照福州象山隧道的实际尺寸,依据密度修正弗劳德准则进行缩尺试验,得到了不同环境因素下的顶棚烟气温度和人眼特征高度处的烟气温度数据,并将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纵向通风会降低顶棚烟气的最高温度,使火灾热量产生漂移;纵向通风对人眼特征高度处的烟气温度有较大影响,当烟气层沉降到人眼特征高度处时应开启风机通风,这种做法能迅速降低隧道内温度,为人员逃生和救援赢得更多的时间;环境温度对顶棚烟气最高温度及人眼特征高度处的烟气温度都有一定的影响,在确定火灾级别和人员逃生时间时可供参考;在有、无纵向通风2种情况下,分别采用2种理论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值之间均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