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岩土工程位移反分析的智能反演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岩土力学位移反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位移反分析智能反演方法的原理、特点及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智能位移反分析简便实用、计算精度高,克服了传统算法的诸多不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位移反分析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岩土力学位移反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着重介绍了位移反分析智能反演方法的原理、特点及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 ,智能位移反分析简便实用、计算精度高 ,克服了传统算法的诸多不足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是位移反分析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雷 《山西建筑》2005,31(18):109-110
从数值求解过程、力学参数的非确定性、是否利用神经网络角度对岩土工程中反分析方法的类别及研究现状作了较全面的综述,并就目前反分析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徐晓宇 《山西建筑》2011,37(14):47-49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岩土工程方面的反分析文献资料,简要叙述了岩土工程反分析的概念,主要方法,并且介绍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反分析模型及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性,同时阐述了在岩土工程非确定性反分析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解决复杂岩土问题。  相似文献   

5.
岩土工程反分析的计算智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岩土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思路限制了岩土工程反分析技术,乃至整个学科的发展,因此,从研究思维变革的根本上着手,把现代智能科学中的新发展分支—计算智能引入岩土工程反分析,可望使其产生一个飞跃性突破,以至带动整个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基于此思路,本文把计算智能方法引入反分析领域(本文反分析指位移反分析),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反分析的计算智能研究。 岩土物性参数反演可分为正反分析(优化反分析)及逆反分析两种。针对正反分析目标函数的复杂性,把进化计算引入正反分析研究,提出了进货反分析方法。基于前人的研究及对算法机理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快速收敛遗传算法反分析方法。首次结合进化规划、人工免疫系统原理及有限元计算提出了一种新的免疫进化规划反分析方法,标准算例证明它是一种相当理想的正反分析方法。从系统逆辨识的全新角度观察反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逆反分析思路。并提出了一种结构及权值同时进化的新型进化神经网络模型,并由它进行了进化神经网络逆反分析研究。 为了进行模型辨识,基于岩土本构模型的统一表达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岩土本构模型类内辨识的进化方法。基于分子生物学及现代进化论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既模拟生物种间竞争又模拟生物种内竞争的生态竞争进化模型。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岩土本构模型类间识别并同时反演其物性参数的新算法。 根据位移时序分解原理,以灰色系统拟合位移序列的趋势,以本文提出的网络结构及算法参数同时进化的进化神经网络逼近序列的趋势偏离量,首次提出了基于灰色系统—进化神经网络的位移时序混合智能建模新方法。并通过两个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混合智能方法的良好位移建模及预测能力。 最后,采用天生桥一级电站工程、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三峡永久船闸中隔墩岩体三个工程实例进行了免疫进化规划参数反分析、生态竞争模型岩体本构识别及灰色系统—进化神经网络位移序列建模预测研究,从工程实例角度验证了前述反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计算智能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本文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计算智能反分析研究,但也未能穷尽。因此,本文研究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对此方面研究有兴趣的广大研究者共同努力,促进此项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岩土工程反分析的扩展贝叶斯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和现代信息理论,针对传统贝叶斯法中观测信息与先验信息不匹配的缺陷,探讨了一种新的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匹配系数β,将现场量测信息和先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了传统贝叶斯法的不足,在形式上完成了目前常用的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法及传统贝叶斯法准则函数的统一,并可由量测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推算预测模型的最佳阶数。同时,可以由β值的定量分析,直观地得到量测值与参数初始估计值之间的权重比例。  相似文献   

7.
位移反分析的有限元线法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限元线法作为一种半解析的数值方法,具有网格剖分简单,计算精度高等优点。将有限元线法应用于岩土工程位移反分析,提出基于有限元线法的位移反分析方法。工程实例显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熊卫国 《江西建材》2012,(2):221-222
近几年来,反分析方法形式多样,研究已有很多方面,应用日趋广泛。本文以某尾矿库工程地质勘察为实例,就目前的发展,分析各种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岩土工程中反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岩土工程非确定性反分析研究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玮  郑颖人 《地下空间》2000,20(2):81-85
本文在对目前已提出的几种非确定性反分析方法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初步评论,最后对非确定性分析的发展前景做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0.
岩土工程位移反分析的遗传算法   总被引:36,自引:12,他引:24  
应用人工智能方法解决地下工程问题,提出了岩土工程位移反分析的遗传算法,并利用该方法成功地同时反演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在反演中考虑了先验信息,并对该方法的抗噪音能力进行了考察。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抗噪音能力,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隧道工程特点及围岩位移反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三种位移智能反演方法的原理、特点及普遍存在的问题,经研究证实了隧道位移智能化反演结果的正确性,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信息化施工及岩石力学反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邵晶 《山西建筑》2010,36(25):107-109
在阐述位移反分析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反分析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并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反分析方法,对地铁工程的信息化施工及岩体力学反问题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鹏飞 《山西建筑》2007,33(11):145-146
为加强反分析与灰色理论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了反分析与灰色理论的基本原理,简要综述了其在地下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为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冯小晗 《山西建筑》2010,36(5):309-311
分析岩石地下工程的稳定性,通过对解析解的推导及其结果的分析,可以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利用反分析思想可以求得原岩的地应力,对软岩隧道的设计、施工、管理决策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党彦 《山西建筑》2012,38(20):74-75
结合建筑工程中常遇的岩土工程问题,对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对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要点进行了分析,从而确保勘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孙德胜 《山西建筑》2014,(8):270-271
对回迁楼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并通过某回迁楼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案例,提出了回迁楼工程质量司法鉴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数据的公正性、鉴定规范选用、重新鉴定,并对解决措施作了探讨,以期提高回迁楼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考虑岩土介质的各向异性和流变特性基础上 ,建立了层状地基横观各向同性粘弹性位移反分析模型 ;结合上海典型深基坑工程 ,利用遗传算法 ,进行深基坑横观各向同性粘弹性动态施工反演分析 ,利用反演得到的每层岩土介质的弹性模量、粘性系数 ,预测相继施工阶段的结构和土体变形、内力 ,从而为工程的信息化、施工反馈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同时促进了位移反分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允芳  刘元坤  许静 《岩土工程学报》2012,34(10):1925-1930
在地下工程设计中,横截面上二维初始应力场是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的重要依据,必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初始应力场一般通过现场试验来测定,但费工费时而且往往很难得到理想效果。在洞室开挖时,利用现场监测资料进行反馈计算能得到较理想的初始应力场。20世纪80年代后提出了多种位移反分析方法,用少数的实测数据分析洞室稳定性,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应力监测的反馈分析仍鲜为人知。采用穆斯海里什维里弹性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解法的基本原理,对非圆形地下洞室应力反馈分析进行了探讨,相应地推导了一系列公式。对映射函数的推求采用实际边界上几个控制点的限定方法,简捷又方便。  相似文献   

19.
Systems methodology considerations for projec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re discussed. Emphasis is on general systems and related geotechnical principles, issues and limitations. After an introduction, the paper outlines geotechnical programme management as a framework for defining, organizing and controlling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ocess. Then, following the logical order of elements in projec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e paper discusses programme development, followed by site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and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n additional general methodologies: uncertainty, updating, values, innovation and impediments. The objective is to provide a broad conceptual framework which can be used as needed to help guide realistic integ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verse and often convoluted efforts of projec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