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博(Microblog)中信息传播的面积、速度、效率都得到了极大提高,研究信息在微博中的传播规律,对控制和引导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结合信息在微博网络中的传播规则和微博网络的拓扑结构,通过构建一种新的基于微博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并在实际新浪微博拓扑子网中模拟信息流向,得到如下结论:当信息敏感度大于某一临界值后,明星用户在信息扩散中的意见领袖角色随着信息敏感度的增加而逐渐弱化,当信息敏感度趋于1时,明星用户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趋于0。  相似文献   

2.
同一个媒体官方微博发布的微博,传播效果有强有弱,这与微博自身的因素有必然的联系.本文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进行分析,研究同一个媒体官方微博平台,强传播效果微博的影响因素.文章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微博发布时间、微博传播内容、微博传播形式.从中寻找导致强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于洪  杨显 《数字通信》2013,(2):6-10
在基于统计方法的基础上,发现了微博信息传播速率所具有的普遍规律及信息传播路径所具有的典型传播模式。首先,通过微博开放平台,采用应用程序接口对微博信息的转播/评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信息传播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特性,得出不同话题类型的微博信息传播特征具有非常相似的结论:信息发布后,其转播/评论数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然后便很快衰落;然后,通过可视化软件NodeXL对采集到的数据发现了微博信息传播的3种典型传播模式:一触即发传播模式、多级传播模式和多点触发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4.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拥有许多传统广播所不具备的优势.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传统广播尤其是对台广播应积极尝试运用微博这种新型媒介,为广播节目带来更多的活力.本文分析了微博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对台广播中如何有机整合微博与传统广播的优势,切实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微博传播的双重规律 微博作为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信息、资源、交流和分享的传播平台,成为了多对多传播形态的社会化媒介。微博的出现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控制与单向传播,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单介绍了微博用户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微博的传播特点,说明了微博传播中存在的隐患,阐述了建立一个智能化传播分析系统对微博视听节目内容分析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对建立这一传播分析系统架构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微博是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产物,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个极其熟悉的字眼。它的特点和功能每时每刻都在传递着新的事物信息以及给人们带来的传播影响和效果。文章通过微博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对微博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兰州自来水苯污染”事件期间微博数据的分析,我们聚类分析出六类对“水污染”事件关注度高的典型微博用户,从微博用户入手找出“水污染”微博科普的分布格局和现状。再通过对不同特征类型的典型微博用户针对“兰州水污染事件”相关微博进行的内容分析以及其发布的相关科普微博进行的传播节点、评论量等数据的网络分析,找出不同传播主体的科普信息微博内容的传播特征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微博微信热潮席卷全国,成为受众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人类进入以微信和微博为主导传播媒体的新时代.通过对微博微信在网络舆情传播速度、传播深度的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了解两者不同,以便于我们对微信微博认识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0.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后不到一分钟,就有微博传出地震灾区的声音;其后,播报灾情、微博寻人、转发求助、公益捐款、呼吁提醒等信息在微博里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1微博舆论的个性特征 如今,微博已经明显超越了网络论坛,成为公众发表意见的主要传播媒介和第二大网络舆情之源.微博舆论是微博用户构成的公众在微博平台上对当前热点事件的议论,它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存在形态,具有舆论的基本特征,又呈现出个性特点: 1.1微博舆情传播主体层次多、数量大.微博突破了传统人际传播的模式,是网络舆论传播的升级.微博对事件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对促进事件的解决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后不到一分钟,就有微博传出地震灾区的声音;其后,播报灾情、微博寻人、转发求助、公益捐款、呼吁提醒等信息在微博里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1微博舆论的个性特征 如今,微博已经明显超越了网络论坛,成为公众发表意见的主要传播媒介和第二大网络舆情之源.微博舆论是微博用户构成的公众在微博平台上对当前热点事件的议论,它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存在形态,具有舆论的基本特征,又呈现出个性特点: 1.1微博舆情传播主体层次多、数量大.微博突破了传统人际传播的模式,是网络舆论传播的升级.微博对事件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对促进事件的解决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艳 《信息技术》2013,(9):114-116
微博传播是刚刚兴起的一种传播新媒体,是网络传播的新模式。将微博作为信息传播平台,发布品牌、服务业务信息,让粉丝了解品牌内涵、获悉新服务项目及业务优惠活动信息。从而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市场认知度、提高营销效率、减少营销成本、达到产品营销和提供服务的目的。随着微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或企业也都注册了自己的微博,加入了微博传播信息的行列。但是,怎样扩大微博传播的范围,缩短微博传播的时间,防控引发负面影响的办法,是微博传播管理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微博拟态环境的特征是:内容的碎片化、方式的多样化、形态的裂变化、参与的大众化。因此,微博自身的传播优势、传播效果、影响力度是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以及各类社交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笔者以微博拟态环境的传播机制和自身特点为背景,从青年群体用户的使用动机心理为切入点,分析微博传播机制与青年用户的相互作用,对微博青年群体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微博的兴起,改变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和网络舆论扩散的局面,拉近了互联网与民众的距离。政务微博作为微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政府与民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政务新媒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阐明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寻求政务微博与协同治理理论的契合性,分析协同治理视域下政务微博参与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并提出优化政务微博参与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旨在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增强政府公信力和领导力。  相似文献   

15.
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交网络平台,具有传播快速、平台影响大的特点.微博用户的节点特征决定了其网络影响力.研究了微博转发网络中节点的度值特征和传播模型.首先通过区分信息流动方向构建了微博转发网络;其次分别讨论了出度一入度的均值和方差,明确二者的差异,并分析了考虑节点度值特征的信息传播过程;最后通过仿真验证可以看出:边的有向性对信息传播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有向条件下,渗流阈值增加,同样概率下传播范围变小,信息传播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16.
中华体育精神的诠释与传播是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聚光灯效应为中华体育精神的宣扬提供了良好契机。《人民日报》微博在北京冬奥会报道中有力传播了中华体育精神,是一个良好范例。本文基于文本分析法,借鉴新闻框架理论,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对《人民日报》微博关于冬奥的报道进行分析,同时,根据研究提出在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中媒体应当坚持报道角度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新闻价值发掘原则、创新可视化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7.
微博中节点影响力度量与传播路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洪  杨显 《通信学报》2012,33(Z1):96-102
针对微博信息传播特点刻画微博传播网络并定义节点影响力来描述节点重要性,从而分析微博信息传播路径模式。首先采集单条微博的转播/评论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然后给出微博传播网络的形式化描述,从局部和全局2方面定义节点的影响力来刻画节点的重要性;比较实验说明新定义的影响力度量方法方法是可行的。同时,结合影响力度量给出了微博网络中信息传播路径的几种典型模式;采用软件NodeXL的可视化结果说明给出的信息传播路径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目前在我国动漫作品播放平台的短缺的问题,从什么是微博、微博为什么是适合动漫作品传播的平台、目前微博中的动漫元素.微博动漫如何合理利用微博平台实现商业价值,微博动漫的发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通过微博提高动漫作品的传播程度的重要意义、实施方法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便捷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已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微博活跃用户多,信息发布方式多、方便快捷,信息传播快速,范围广,极易形成网络舆情。微博博主对信息传播起着决定作用,而其在网上的影响力对其传播有很大影响。在消息的传播分析以及用户个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影响力评估体系。该系统利用实例提供的数据,通过AHP方法,可计算出用户的影响力并排名,比较合理地体现了用户的实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用,媒体行业也已经逐渐进入到大众媒体时代,微博等社交软件的推广使用使人人都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传播者、评论者。微博的出现和应用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将重点围绕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