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金属夹杂物与钢的韧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年前已经研究过非金属夹杂物对钢性能的影响。本文较为详细地研究试样中含有硫化物和氮化物两种类型的夹杂物对负韧性的影响。根据一系列试样测定了几种断裂参数,用以验算Krafft和其他学者建立的断裂模型。实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按照Krafft公式计算的KIC值与通过实验获得的KIC植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形成以及非金属夹杂物的分布状态与材料性能的关系,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和性能改善的方法,以及在选材时对非金属夹杂物的综合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 92 5 4钢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检验 ,发现该钢用水剂型研磨料抛光易产生腐蚀点 ,且易与非金属夹杂物混淆 ;使用酒精剂型研磨料抛光 ,可以避免此假象。 相似文献
5.
6.
对四种不同强度级别的焊缝金属的延性断口和脆性断口上的夹杂物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探讨了球形非金属夹杂物对焊缝金属断裂性能的影响。焊缝金属的延性断裂性能与所含夹杂物的数量存在直接关系,而焊缝金属的解理断裂中相当大一部分由尺寸相对较大的、与基体结合强度较高的Ti型夹杂物所引发。 相似文献
7.
8.
非金属夹杂物对钢制零件产品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钢制零件中常见的非金属夹杂物的形貌特征进行了观察,并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非金属夹杂物对钢制零件产品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引进的徕卡非金属夹杂物自动分析软件能对夹杂物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有统计性意义的测定和数据处理.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对软件的开发应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填补了笔者单位在夹杂物定量分析这个领域中的空白, 目前已开始应用在生产和科研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具有相同显微组织和晶粒度的超高强度钢D6AC中钢的韧性与ZrN+MnS夹杂物数量和参数的关系。通过电子探针微压分析、图象仪和金相显微分析,测定了夹杂物的成分、数量和参数Pp、Pc、lmax、Δj、dT和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断裂韧性和冲击试样断口。研究得出:试样的韧性分别随着ZrN+MnS和MnS夹杂物总量的增加而线性地降低,但除ZrN与最大尺寸对应的数目N 外,韧性和ZrN的数量之间没有关系。试样的韧性随着夹杂物间距dT和MnS的最邻近间距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夏比冲击、裂纹源落锤和动态撕裂试验,研究了10CrNi3MoV钢的低温韧性,对韧性较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冲击曲线的上平台转变温度在-20℃以下,韧脆转变温度ETT50和FATT50在-110℃以下;TNDT低于-70℃,-40℃的动态撕裂能在1000J以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超高强度钢D6Ac的断裂韧性、冲击韧性和拉伸面缩率与断口分形维数的关系。分别用二次电子线扫描和数字图象法测定断裂韧性试样的断口分形维数,得出试样的韧性与分形维数Dse、D_H和D_L成正比关系,即韧性随分形维数增大而增加。试样断口的粗糙度由夹杂物引起的差异小于金相组织不同引起的差异时,使用数字图象法测得的分形维数与韧性的线性关系优于二次电子线扫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不同消应力热处理制度后785MPa级气保焊接头的韧性.试验结果表明,冷却速率是影响消应力热处理后焊接接头韧性的关键因素;组织分析表明,消应力热处理后焊缝中晶界偏聚主要是P偏聚,马氏体板条束间存在少量细小的逆转变奥氏体,对改善焊缝的冲击韧性有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Mn/Si值熔敷金属的低温冲击试验、金相分析和TEM分析,研究了Mn/Si值对组织、夹杂物形态和低温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n/Si值的变化,高强钢埋弧焊熔敷金属低温韧性也发生变化,当Mn/Si值处于4~8之间时,熔敷金属-50℃冲击值达到100 J,而Mn/Si值低于或高于此区间,则低温韧性均下降。 相似文献
16.
17.
18.
针对某型高强度焊接材料焊缝金属韧性波动的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同一批次以及不同批次焊接材料焊缝金属低温冲击功数据进行统计、计算,结果表明,(1)对于同一批次焊接材料,韧性波动呈正态分布,应与不同焊接工艺控制状态所导致的冷速差异有关;(2)对于不同批次焊接材料,其硫磷元素的含量水平,是导致其韧性变化的关键因素。欲在工程上获得高韧性的焊接接头,可在焊接工艺和焊接材料杂质元素含量两个方面给予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9.
肖代红 《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2008,5(3):39-41
预先对增强体颗粒进行表面氧化处理,然后采用压铸浸渗法制备了体积分数为50%的SiC颗粒增强AlCuMgAg基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测试与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SiC颗粒表面氧化处理对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的预氧化可以提高基体与颗粒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使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得到提高,但其韧性稍有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