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砂文化艺术形态五百多年,紫砂壶艺传承创作,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又具有个性的文化艺术之路.壶艺创作,层出不穷,壶艺创作者心手相传,奠定了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的发展基础,也为全国各地茶文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艺术载体,因此紫砂茶具成为泡茶的最佳用具.紫砂壶本身的泥料不可再生性与手工制作的技巧性,决定了紫砂壶及紫砂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而紫砂壶的创作,成为越来越多茶客、壶友、藏家的研究对象与修心禅定之上品佳器.  相似文献   

2.
紫砂艺术是一门基于传统文化进行发展的民间艺术,它身上有着深刻的传统艺术的烙印,展现了非凡的神秘东方魅力。而新的时代,传统艺术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绝佳的机遇,新的审美理念、新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理念在紫砂壶艺中进行汇聚、融合,展现了当代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鱼水情深提梁》这件作品是当代紫砂艺人对紫砂壶艺进行开拓和创新的成果,也标志着紫砂壶艺正在从传统壶型向现代壶艺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3.
《佛山陶瓷》2021,31(7)
紫砂壶器的创新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紫砂发展的历史,紫砂壶兼具的人文性又使得其有广阔的创新空间。时至今日,紫砂壶艺更被融入了当今文化艺术高度兴盛发达的大环境,一些陶艺家对此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把现代陶艺的理念带入紫砂壶艺创作中,创作出了许多有思想深度的现代紫砂壶艺作品,把紫砂壶艺作品的人文性推向新的高度。紫砂"见山壶"也在这方面作了尝试,通过现代陶艺元素的引入来表达内心情感,由此彰显作品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4.
放眼世界陶瓷史,中国紫砂壶艺的成型方式具有特殊性.装饰艺术的融入,也是紫砂壶艺术表现的一部分,共同成就了紫砂壶艺的艺术性.本文以《贤方壶》为例,通过对《贤方壶》的工艺及装饰的剖析,论述方器的镶接成型方式以及泥绘这一装饰技法,以此认识这件作品的工艺艺术和装饰艺术.通过紫砂作品《贤方壶》的艺术表现,以此走进作品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5.
东坡先生对于紫砂壶的推广和宣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出土最早的紫砂壶是一把提梁壶,即明代南京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吴经提梁壶",由此可以看出,紫砂提梁壶在煮茶到泡茶的过程之中也进行着不断的演变,从提梁转变到端把来适应茶文化的发展,才有了今天我们还能够欣赏到的包罗万象的紫砂艺术.从整体上来看紫砂作品"茶语提梁壶",制壶艺人从江南宜兴的绵绵茶园出发,灵感穿越历史上著名的提梁类紫砂壶器型,最终把紫砂方器的刚正不阿和提梁的刚柔相济呈现出来,其中所展现出来的传统紫砂技艺水准和对于紫砂艺术的审美理解都是无可挑剔的,细节的把控也是精益求精,使得此把提梁壶的精、气、神、韵非常引人注目,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紫砂紫砂起源于宋朝,成熟于明清两朝,到了明朝中期,古代制壶艺人慢慢地将书法、篆刻、诗词融入到紫砂壶艺中,形成了当时个性鲜明的紫砂壶艺。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制陶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每一位制壶艺人不仅将自己精湛的手艺体现在作品上,还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融入其中。"曼生式提梁壶"是对于传统壶器的创新和延伸,让大众都可以感受到紫砂艺术文化的浓浓韵味。  相似文献   

7.
紫砂是宜兴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宜兴紫砂数百年的发展史中,器型的架构既是壶艺创作的艺术内容,也是作品人文表达的具体手段.历代紫砂艺人的付出使紫砂壶器型千变万化,内涵丰富多彩.而花器是一类最能体现艺人技艺水平及艺术表现力的器型,紫砂"圣桃壶"就是一件以桃为意象元素的紫砂花器作品,其把传统题材做了不同的演绎,彰显其蕴含的独特人文主题.  相似文献   

8.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造型丰富、装饰典雅,并且富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情趣,被誉为陶中奇葩、国之瑰宝.在发展至今的近六百年中,历代制壶艺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独有匠心,创新创造了无数妙趣横生的紫砂壶器型,将艺术、文化、情感融为一体,为后人留下了一把把简约而不简洁的紫砂壶作品,不断激励启发着紫砂制壶艺人的艺术思潮和创作欲望,为紫砂的传承和发展延续魅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壶刻简述     
紫砂造型是紫砂作品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而壶刻,即紫砂陶刻创作者在紫砂壶坯体上用刀刻进行书法、绘画的装饰艺术。本文简述了壶刻在紫砂壶艺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并对其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紫砂艺术具有很大的文化内涵空间,可以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魄融汇于作品中,形成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尤其在日趋发展的社会里,我们在壶艺创作时应注重造型的设计理念和紫砂艺术的内在美。紫砂壶的造型需符合双重性的原则,即应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现以紫砂"步云壶"为例,谈谈紫砂壶的工艺造型以及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1.
紫砂壶的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各种文化艺术的一种,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造就了很多的经典名作。现代的紫砂壶作品是延续了古代紫砂制壶的经典之后进行不断创新,以严禁大胆的构思去创作出很多的精美的作品,也征服了现代的紫砂壶爱好者。这些紫砂壶作品开拓了紫砂壶创新的道路,让传统紫砂制壶随着传承而慢慢地变化,从而创作出很多新的紫砂作品。紫砂泥细腻而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个特点更加的便于制壶者的制作,极大地增强了其表现力,最终在明清时期使紫砂达到了巅峰。而在这一时期的文人也随之加入到了紫砂的队伍中来,为紫砂的发展开拓了更宽广的道路。也大大地丰富了紫砂的类别。他们将各自所学与紫砂相结合,例如:书法、绘画、文学、金石篆刻等等。与紫砂相结合后形成了紫砂独具特色的一种风格,通俗易懂的表现和装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一把紫砂壶经历了数百年的兴衰起落,以传承和发展为核心的艺术理念以及千姿百态的造型与装饰、丰富的文化元素,共同铸就了这一朵当代民间手工艺术的奇葩。紫砂的艺术风格随着时代而变,随着不同艺人的创作而变,其独特的创造个性与艺术语言感染着众多的爱壶人,随着紫砂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紫砂,总结紫砂的理论知识,当代的紫砂壶艺创作既是个人的探索和突破,亦是为紫砂壶艺创造的新纪元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紫砂陶艺个性鲜明,风格出类拔萃。紫砂艺术蕴涵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制作者将文化精髓融汇于自己手工制作的壶器作品中,形成了作品的一种内在生命力。在日趋发展的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的审美眼光提高,也更加注重紫砂壶的艺术内涵,这就要求壶艺从业者在设计壶艺造型时更加注重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4.
艺术性是作者通过技艺、设计等艺术手段使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程度,它是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紫砂壶从最初的生活日用器皿,发展到今天成为实用艺术品,归根于在发展的历程中,紫砂壶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性,从而有了艺术、市场等方面的价值。"牛气冲天壶"作为一件造型上较为突出的紫砂壶艺作品,其艺术性的深入剖析,对研究紫砂壶艺术性的创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丰富紫砂作品在艺术表达上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种壶型,不同的紫砂艺人创造出的紫砂壶也不会一模一样,他们会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在作品上展现出来.就像《云珠》紫砂壶让我们看到传统光素器的温柔、明丽与清新的一面,说明了此种壶型艺术气质及内涵的丰富性.这把壶就像是紫砂壶艺术发展的历史证明,宣告着新时代紫砂壶艺术将会...  相似文献   

16.
宜兴紫砂闻名海内外,这里人杰地灵,孕育了不少优秀的陶艺家,且诞生了令人惊叹的紫砂艺术精品。紫砂壶文化底蕴丰富内敛,一件赏心悦目的紫砂器,是制壶艺人的见地、修养、胸襟、创意、技艺、文化内涵的再现,也是承接文脉的途径。紫砂壶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求变,制壶艺人把陶艺、篆刻、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集于一体。从内容到艺术形式,制壶艺人赋予了每件紫砂作品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生命力,其作品高雅精美、气韵生动,散发着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张菊萍 《江苏陶瓷》2013,(6):63-63,65
中国的艺术大都讲究线条,比如书法、绘画、金石、雕塑等等,紫砂壶也不例外.一把能让人赏心悦目的紫砂壶总能展现出绝美的线条艺术,线条的流畅、自然、恰当等是欣赏紫砂壶的重要因素.本篇以紫砂“返璞归真壶”为例,探寻紫砂壶艺的线条艺术.  相似文献   

18.
宜兴紫砂壶,利用了紫砂泥可塑性强的优势,把壶艺师们的丰富艺术想象立体化,有的壶造型清透飘逸,有的壶轻快明朗,有的壶感想敦厚,有的壶造型粗纩简雅.集装饰艺术于一身,而今又创造了题词刻画,把紫砂壶艺推向了高层次文化,不仅升华了装饰的层次,更深蕴了文化内涵,提高了壶的品位。  相似文献   

19.
紫砂是一门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其中的紫砂壶一度广受世人的青睐,多变的造型,丰富的文化蕴意赋予了紫砂壶一种独有的艺术魅力,并且自始至终紫砂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如果说古典而传统美是紫砂壶的特征,那么开拓包容的制艺态度则是紫砂艺术的特点,作品"王者壶"以瑞兽"白泽"构思而来,解读这把壶的制作就可以加深我们从一个方面来理解古典文化对于紫砂艺术创作的加持。  相似文献   

20.
<正>在越来越多的紫砂理论论述中,对紫砂壶艺的历史文化、创作内涵、艺术外延等论述得极尽完善,对于紫砂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讨论氛围,推动了紫砂艺术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也为更多的紫砂从业者奠定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理论基础和创作实践经验积累。本文从个人的壶艺创作中谈自我的创作感想,论述自我内心的"天龙顶珠壶"(如图1)的创作思想。1传统龙图腾的继承"天龙顶珠"紫砂壶创作取材于千百年来作为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