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84年3月,《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即现在的《中国建筑防水》)杂志创刊,今年杂志社举办“我与防水30年”征文活动,恰巧在杂志创刊同一时间进入建筑防水行业的我,今天理应满怀热情来说一说自己从事建筑防水工作三十多年的感受,说一说《中国建筑防水》杂志对我在工作上的帮助,与众位防水界的同仁共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建筑》2004,(5):14-15
1980年1月,《建筑》杂志正式复刊。时任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局长的肖桐同志亲自为《建筑》写下充满期望的复刊词(在此之前,因历史原因,《建筑》杂志于1965年7月停刊,1979年下半年试刊)。从此,《建筑》杂志的命运就同中国建设领域改革开放的事业紧密连在了一起。在中国大地翻天覆地的改革中,到处都留下建设者的身影,到处都回荡着《建筑》的声音。《建筑》杂志一直站在改革的最前沿,关注、参与建设行业每一次重大事件,为改革欢与呼,思与忧。在大时代的变化中,《建筑》杂志成长、成熟了,成长为业内享有广泛知名度的刊物。2001年第一批进入了新闻出…  相似文献   

3.
自1984年创刊以来,《时代建筑》杂志一直积极参与记录和反思当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文章回顾了杂志创刊的历史,并以杂志对上海松江方塔园的报道为例,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建筑创作、批评和出版活动的文化价值。文章指出,通过发表探索性项目和建筑批评,《时代建筑》展现了自身的学术立场,培育了一种批评性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4.
刘源 《南方建筑》2012,(2):37-43
近代建筑杂志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承担了相应的历史功能。在考察其功能时,应充分考虑近代中国建筑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近代传播技术和媒体仍不发达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杂志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作用尤显重要。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近代建筑杂志的功能。首先,作为一种专业媒体,建筑杂志发挥了传播建筑专业信息的基本功能,这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其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传授知识及辅助教育的功能。再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服务社会与指导实践的功能。此外,近代建筑杂志是促进中国建筑师获得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媒介。  相似文献   

5.
本期主题为“时代建筑20年”和“国际化与本土化: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 本期杂志的出版适逢《时代建筑》创刊20周年志庆之际。在“时代建筑20年”专栏里,我们首先把《时代建筑》置于近代以来中国建筑杂志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背景中,从而引出了对中国建筑杂志整体上的学术性研究和理性分析。蒋妙菲的“建筑杂志在中国”一文即提供了这样的视角。两任主编罗小  相似文献   

6.
姚兵 《建筑》2009,(19):19-22
《建筑》杂志已有55年的光荣历史,在贯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政方针、宣传建筑行业发展改革的业绩和经验、推进建筑企业科学发展方面,起到了舆论主阵地的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建筑》杂志要高瞻远瞩,站在中国建筑业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引导建筑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透视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和探讨当代建筑问题的前沿阵地,《时代建筑》杂志对不断涌现的中国年轻建筑师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2005年第6期杂志曾以"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实践"为主题,推出了一批当时30岁左右的年轻建筑师如张斌、张轲、祝晓峰等。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居》2012,(10):121-126
“中国装饰杯”第二届中华建筑摄影大展是由《中华建筑报》和中国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大众摄影》杂志、《中华民居》杂志、中国建筑新闻网、中国建筑业协会、包头市正艺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以高品质的影像形式记录下中国充满历史文化韵味的一砖一瓦,让所有人透过镜头品味历史建筑的美感,切身感受悠久厚重的中国文化氛围。同时也期待着能够借此进一步增强社会大众对中国文化历史建筑的关注,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为保护古建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9.
行业刊讯     
《住宅产业》2014,(12):8-9
最新建筑案例特集本期杂志介绍的是全球各地14个最新建筑案例,重点关注的是这些建筑和当地城市结构或是建筑地点发展历史之间的关系,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建筑一直在影响和转变它们周围的环境。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建筑师们采取了多种“战术”,或是和当地居民合作,或将自身设计融入周围建筑和开放空间,或丰富建筑本身功能,或是引入错综复杂的设计元素。本期杂志所聚焦的,就是建筑案例中体现的上述“战术”和实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实验与先锋     
《时代建筑》杂志一直关注和倡导当代中国建筑最前沿的探索和实践。2000年第二期“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2002年第五期“中国当代建筑新观察”便是两期专题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杜诚 《建筑与环境》2010,(1):170-174
随着国内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近代西方基督教会在华营建活动及其建筑渐为学术界所关注。通过对近代中国以及西方教会宗主国—英国(为例)同期教堂建筑样式进行对比,阐释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中错综复杂的建筑现象,揭示近代教堂建筑发展的特征、规律。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思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任书斌  温亚斌 《山西建筑》2010,36(2):212-213
分析了现有的建筑教育分裂状态,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指出从市场角度推延到学术和从学术角度推延到市场是提升中国建筑教育水平和保证中国建筑和谐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曹余露 《山西建筑》2009,35(35):203-204
针对奥运会后国内建筑行业的现状,阐述了人们对这种繁荣现状的理性认识,就如何理解学术理论界的"中国的新建筑运动"的热闹喧嚣、如何对待建筑手法等问题作了探讨,以促进中国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The research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formally started in the mid-1980s and the first conference held in 1986 in Beijing mark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eld. Over the past 26 years, this emerging field has developed fast and steadily. As a result, thirteen biennial conferences have been held since 1986, and academic products of various forms with over ten million characters have been published. This article survey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as a field of scholarly inquiry in China and outlines some of keystone events in the past 26 years. It also charts out how some key concepts of the field, such as timeline, geography and research approaches have been evolving over time. The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tudies in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from the middle 1980s to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已从不同领域陆续整理和吸纳了较多 1840 年以后西方关于中国陵墓的研究成果,成绩斐然。然而,即使学界已将国外汉学纳入本土学术视野中,也主要集中于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层面,鲜有从建筑视角出发,对 19 世纪中叶以前西方关于中国墓葬建制研究成果的总结探讨。因此,本文谨将该时期的部分重要史料著述校核整理,以汉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为脉络,结合建筑学和学术史视角,分三个阶段对过往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尝试探明西方对待中国陵墓及丧葬观念的看法,汲取其知识论的成果,借鉴其方法论的学术思维。  相似文献   

16.
张炯 《新建筑》2005,(1):94-95
在分析美国工程索引EI和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基础上,研究了美国EI对中国建筑学期刊的检索状况。目前只有两种中国建筑学期刊入录EI。《新建筑》入录EI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表明该种建筑学核心期刊已经具备了国际性影响。同时提供了2003年度EI收录《新建筑》的27篇论文目录。  相似文献   

17.
王澍荣获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对中国建筑界来讲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作为和王澍近8年的同窗好友,对他表示祝贺!也为中国建筑界感到骄傲!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解说王澍获奖的原因:"讨论过去和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重要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两者之间的矛盾,并演化成能够植根于历史并能面向未来、永不过时甚至具有世界性的建筑。"  相似文献   

18.
施瑛  孙一民  潘莹 《建筑师》2011,(4):83-87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Team10并不是一个建筑师事务所.更像是一个松散的学术组织。Team10中的建筑师们各自独立开业.建筑理念也不尽相同.但对国际式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质疑这一共同目标.使他们凝聚在一起。Team10提出的各种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理论至今对当代中国仍具有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Team10在三十多年的活动时间里.所呈现出的开放性、批判性、独立性、包容性,已成为Team10小组的根本精神所在。研究与学习Team10的精神.对于反思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实践.改变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理论浮躁而又空洞的现状.促进中国建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建筑史上发展最快、社会环境最好的时期,当代中国建筑师在建筑领域尤其是地域建筑创作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实践成果。该文立足于对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成长背景及其地域建筑思想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以期为后学者提供参照范式,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提供设计资料;对国内相关学术动态及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并指出研究的意义和期望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1937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如果说从20世纪20年代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 是旧中国建筑活动的鼎盛时期,并且形成了第一次现代建筑高潮;那么从抗战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则通常被视为建筑活动的停滞期和凋零期。战争的涂炭、资料的散乱与缺失,使得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几乎成为学术空白。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 认为建筑活动的停滞并没有妨碍现代建筑思想的传播, 相反,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界的现代建筑思想空前活跃, 建筑师对战前官方倡导的“中国固有形式”建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战争期间和战后,现代建筑实践及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建筑的延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