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往常采用剩余油饱和单一指标来评价剩余油潜力,只能反映、评价某一部位水淹程度,而不能量化潜力大小的缺点,为适应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开发期的要求,本文通过计算剩余储量丰度经济界限,从而运用含油饱和度-剩余储量丰度联立评价,将剩余油潜力分为三大类六亚类,并提出相应的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2.
注水开发油田高含水期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部大庆,胜利等几个主要注水开发油区,已经处于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主河道砂体油层绝大部分水淹。从控制水驱采收率的因素分析,提高厚高波及系数,挖掘纵向上分布的低渗透河道间薄砂层及三角洲前缘相席状砂和剩余油是今后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高含水油田注水后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刘天鹤  郭莉  左毅 《特种油气藏》2005,12(2):42-44,48
应用注水模拟实验、环境扫描电镜、水淹层测井解释等研究技术,分析了储层参数变化机理.较全面地分析了高含水期的高孔高渗油藏、中孔中渗油藏和稠油油藏注水后储层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水淹层测井解释、地质模型的重新修订、数值模拟调参、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油层防砂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项研究可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杨强 《石化技术》2023,(4):74-76+79
针对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的挖潜问题,首先对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对剩余油的挖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注水开发油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对于注水开发油田而言,其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呈现出窄条带状以及孤岛状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进行剩余油挖潜的过程中,需要从重复压裂技术、压裂配套技术角度出发,分别采取多项有效措施,进而使得剩余油挖潜效果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濮城油田沙一下油藏的注水高速开发取得了预期效果。其主要做法是:①选择合理方式早期注水,适时放大生产压差,使油藏开发初期赢得高速度;②进行油藏综合研究,制定合理开发政策;③开展储层精细描述研究,提高对储层和构造的认识水平;④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6.
从喇嘛甸油田南块井网加密前后萨尔图油层的变化看出,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的窄条带形状分布随着井网的加密变得更为明显,而且对差油层更需要分解成单砂体来认识。通过分层测试、水淹层解释等资料对喇嘛甸油田萨尔图油层剩余油分布状况作了分析,按其影响因素分为注采不完善、油层的变差部位或变差部位遮挡、油水升间油层连通异常、新钻遇的未水淹层四种类型。同时提出了对剩余油挖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双河油田高含水期厚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在目前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厚油层厚油层的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网完善程度,地层纵向渗透性,砂体沉积特征,微构造及区域地层压力因素控制,剩余油在井网不完善井区,纵向中低渗透层,注采状况较差的分流河道沉积间及沉积末端,微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注水压力平衡区相对富集,在完善井网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地质特征加强注采结构调整及注水合理调配,是双河油田油层挖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双河油田上倾尖灭区增储上产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双河油田上倾尖灭区开发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油砂体细分对比、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和现注采井网的适应性分析,提出了针对上倾尖灭区油藏特点的增储上产综合挖潜对策。矿场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井网完善程度增加9.4个百分点,注采结构趋于合理,油水井数比由2.3:1降为1.85:1,新井投产和老井措施累计增油12.5×104t,新增地质储量156×104t,水驱采收率提高4.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油田注水中的精细过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  王霓 《华北石油设计》1994,(1):53-58,62
  相似文献   

10.
注水开发后期下二门油田储层特征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赵跃华 《石油学报》1999,20(1):43-49
二门油田经过近20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由于该油田储层矿物及胶结物组分成熟度低,不稳定矿物和易溶解胶结物含量高,因此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对储层物性及其它渗流特征参数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开发后期储层类型增多;孔隙和喉道的分布及组合配置关系更加多样化;大孔(喉)道与小孔(喉)道出现的频率和变化幅度在微观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相对渗透率参数变化范围加大且曲线类型更加复杂;油层润湿性、驱油效率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储层非均质性更为严重,开采难度加大,常规“控水稳油””措施受阻。成果采用对比井分析、室内岩心物模实验、测井解释、动态分析、电子探针、敏感性评价等技术对注水开发后期储层特征进行详细探讨,其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可在中国东部砂砾岩油藏储层评价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认清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高含水期剩余油赋存状态,提高注水开发效果,通过对大庆长垣葡萄花、萨尔图油层检查井取心样品的微观观察,结合微观水驱油实验和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成果,建立了砂岩油藏小孔剩余油物理模型.研究认为注水开发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2种孔道中,即有注入水流动的孔道和没有注入水流动的孔道.有注入水流动的孔道中剩余油是化学驱挖潜的主要对象;没有注入水流动的孔道中的剩余油主要赋存在间小孔和盲孔2种孔隙类型中,这种整体高度分散的剩余油是中、高含水期的水驱砂岩油藏长期挖潜的主要对象.应用油气成藏理论求得最小含油喉道半径为0.71 ~0.11μm,平均为0.2 μm左右.运用小孔剩余油理论重新分析了聚合物驱、微生物驱等油气开采技术,根据建立的小孔剩余油物理和数学模型,提出了新的经济有效的开采水驱剩余油方法.  相似文献   

12.
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高高含水期裂缝性碳酸盐潜山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是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在分析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其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潜力区作了预测。剩余油的形成与储层层的储集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可分成微观和宏观两种,预测该油藏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岩块油水界面以上,远离主断层井区,井间油水界面低凹区,流动屏蔽层完整分布部位以下以及水淹带Ⅲ类储集层区。  相似文献   

13.
1.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 针对垦利油田垦12断块综合含水率高,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注采不平衡,采出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分别应用精细测井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综合地质分析和油藏工程方法对该块剩余油进行研究,建立了综合分析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对该块油藏剩余油有利部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定向钻井技术是复杂断块油田经济高效开发的主导钻井技术和有效途径,精细油藏描述和准确的剩同分布是定向井取得高效的关键,认识到位、措施得力定向井获得高效的重要环节。该项技术对提高文留油田勘探开发效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文中就定向钻井技术在文留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按地质目的进行了分类概述,并根据几年的实践结果对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东濮凹陷桥口油田是非均质性较强的断块油藏。通过开展以油藏精细描述为核心的剩余油分布与挖潜研究,并采用双靶定向井设计及钻采技术、找堵水技术等一系列控水稳油综合治理技术,使油田综合含水逐年下降,产油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6.
针对孤东油田七区中的开发状况,在数模研究的基础上,就注水井排列方式对不稳定注水的影响和不稳定注水周期对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不稳定注水方案并进行了不稳定注水的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7.
探讨濮城沙一下油藏高速开发模式。方法:在投入开发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高速开发战略,深化油藏研究,实施早期边部、内部注水,分阶段进行井 调整,保持较高的地层压力,不断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放大生产压差,提高产液量。结论开发速度高,效果好,能给同类油藏的开发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如何改善特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是我国东部油田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油藏工程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大港油田运用脉冲注水在油藏中建立不稳定状态、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原理,在港东一区一断块过行先导性试验,见到了良好的增油效果。对此次实验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为同类油藏脉冲注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油田注水用三维精细过滤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光政 《石油机械》1998,26(3):39-41,53
针对渗透油田注入水深度处理技术的不足,研制了注水站用及井口注水用三级精细过滤器,其滤心的过滤原理是固定孔机械过滤,即通过滤心对杂质的直接拦截,扩散拦截和惯性碰撞,使杂质沉淀在滤材前面,达到过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稠油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阶段以后,开发上会表现出什么特征?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相应对策?在这方面,国内尚无先例可以借鉴。本文作者针对胜利石油管理局孤岛和孤东油田目前 的开发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本文简述国外相似油田同含水阶段的基本开发特征,及在该阶段所采取的主要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