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从IPV6协议的定义出发,通过对IPV4网络向IPV6迁移原因的介绍,概述了三种迁移技术:双协议栈、隧道封装和协议转换.着重探讨了Cisco网络环境下的配置隧道、IPV6协议网络穿越IPV4网络技术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IPV6协议的定义出发,通过对IPV4网络向IPV6迁移原因的介绍,概述了三种迁移技术:双协议栈、隧道封装和协议转换。着重探讨了Cisco网络环境下的配置隧道、IPV6协议网络穿越IPV4网络技术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3.
设计和构建了基于IPV6的校园网络,混合采用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和地址转换技术,在GNS3模拟器上搭建了网络环境加以实现,实现了IPv6网络、IPv4网络与Internet之间互联,为建设一个安全、高效、稳定的新一代基于IPV6的校园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栈的IPV6翻译方案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IPV6网络的逐渐到来,在IPV6网络上开发应用程序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那么,如何将大量的IPV4应用程序和IPV6应用程序进行通讯或者直接应用于IPV6网络,而无需改动源码呢?该文就这个问题对基于双栈的IPV6翻译方案进行了探讨,实现了基于BIA方案的SPI转换机制,并分析了其适用性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IPv6试验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高校校园网络的应用和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IPv4网络基础条件,设计实现IPV6试验网.IPV6试验网采用隧道和双协议栈技术,将边缘路由器设置为双栈路由器,并通过IPv6-in-IPv4方式手工配置服务器实现隧道.详细阐述了试验网的设计方法和校园网内部及隧道配置过程,实现了试验网对其它高校IPV6网络资源的访问.该试验网的结构简单,尤其是隧道服务器的设计方式,在不改变原来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就能很容易实现,为在校园网开展更广泛的IPv6网络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由于IPv4技术的局限性,IPv6技术已经成为网络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IPV4向IPV6过渡的主要实现技术:双协议栈、协议隧道、协议转换。最后介绍了IPV6技术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IPV4的局限性日渐显露,地址不足严重影响了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为了弥补IPV4的不足,IPV6技术便横空出世,其IP地址长度为128位,这足够使全球的每一个电子设备连入互联网,并且IPV6在安全方面、网络管理方面、服务质量方面以及移动功能方面都较IPV4有显著的提升.但由于诸多因素IPV6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普及,IPV4升级到IPV6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期.本文浅析当前主流的隧道技术与双栈技术,研究如何通过这两项网络接入技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和最便捷灵活的方式,来实现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8.
□基本协议类鉴于IETF已经在基本协议方面制订了相当数量的标准,国内标准工作的原则是在参照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网络实际运营和发展需要制订国家或行业标准。因此,目前国内标准化组织已经根据IETF现有的标准制订了相应的中国基本协议类标准,包括IPv6基本协议、路由协议、地址结构协议、邻居发现协议、安全协议,移动性协议等。□网络的体系结构和性能指标分配这一类标准是国内标准化的重点之一。在网络的体系结构方面,IETF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双栈演进机制、双栈路由器技术、双栈主机技术、IPv6隧道技术、地址翻译(NAT)、IPv6D…  相似文献   

9.
IPv4网络到IPv6网络迁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从IPv4网络到IPv6网络迁移技术的论述,介绍了迁移技术的三大分类: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和翻译转换技术,并着重探讨了IPv6主机/路由器间通信的配置型隧道 、自动型隧道、隧道代理、IPv6 over IPv4 GRE隧道、自动6 To 4隧道技术,以及实现IPv6主机/路由器和IPv4主机/路由器间通信的双协议栈、双协议栈转换、动态IP/ICCMP转换、网络地址和协议转换、SOCKS64网关等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无线网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无线相关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考虑到大学校园内无线网需求和向下一代互联网过度等这些因素,使得建设一个拥有双栈技术的校园无线宽带网成为了可能和可行的校园网建设方案。本文通过对无线网的整体设计、设备选型、方案论证、实地测试、施工实施步骤和实际使用效果等方面的叙述和统计数据,详细阐述了解决无线网三大主要问题的方法,同时提出了正确运用802.11n特有的多进多出技术、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实际方法,论证了采用802.11n技术进行IPV4/IPV6双栈校园无线宽带网建设的技术可行性、方案可行性及具体实施步骤。网;IPV6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获得了飞速的进步。特别是目前网络信息化建设日趋深入,在创新应用网络安全技术的过程中,在网络安全中大幅度修改了IPV6协议,结合运用了IP地址网络地址转换技术,并且融合了其他的先进技术,如NAT技术、PAT技术等,促使互联网可信度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整体安全性能。本文简要分析了基于网络安全技术的IPV6协议创新实践要点,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庞立会  江峰 《计算机科学》2017,44(3):158-162
防火墙是确保网络安全的关键设施,而规则匹配又是防火墙的核心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体系结构正逐渐从IPV4向IPV6结构发展,原有的IPV4防火墙规则匹配算法很难直接应用于IPV6网络环境,因为IPV6协议所能表示的地址范围远远超过IPV4协议对应的地址范围。因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IPV6环境的高性能规则匹配算法HiPRM(High Performance Rule Matching)。HiPRM算法的核心思想是依据规则的协议和目的端口分布特征,先把整个规则集划分成多个子规则集,再利用位选取算法对规则的源和目的IPV6地址组合的特定位进行选取,然后据此构建二叉查找规则树,最后利用规则树把多个规则子集划分成若干个更小的规则集合。而当报文匹配到某个更小的规则集合时,在小规则集中利用线性匹配法确定具体匹配的对应规则。分析和测试表明,HiPRM算法可以在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较低的情况下实现报文的高速匹配,且具有较好的规则集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两种网络协议IPV6与IPV4作一比较,以区分IPV4与IPV6在构成、功能、表示方法、地址空间、数据报首部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并说明IPV6的优势等。  相似文献   

14.
IPv6较IPv4有很多优势,如几乎无限的地址空间、自动配置机制、简化的报头结构、内置IPScc协议、扩展报头以及对流标签的支持等。基于网络应用日益丰富,而网络安全的威胁无处不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网络通信的安全,入侵检测系统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伴随着IPv6时代的到来,借鉴IPv4环境下入侵检测的架构,综合利用协议分析技术、网络审计技术,并结合双找技术,提出一种改进型IPv4/IPv6环境下入侵检测系统模型,期望能在IPv6环境中提供高效、准确的网络攻击等行为的检测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网络核心协议是IPv6。在IPV4地址匮乏,而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迅猛增加及3G时代的到来,对IP地址大量需求的情况下,IPv4已经不再适用,IPv4过渡到IPv6势在必行。通过分析协议,对IPv6过渡的实现方案进行了分析,并对IPv6技术未来进一步发展趋势作一个展望。  相似文献   

16.
俞莎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4,(4):2221-2222,2235
随着校园网的日益发展,IPv6网络在我国数字化校园网中广泛部署,其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我院数字化校园网庞大的实验环境,该文从分析IPV6数字化校园网的安全特点入手,对IPV6技术在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体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保证IPv6对解决我院数字化校园网安全实现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校园网现状,结合IPV4和IPV6的特点,选择适合学院的校园网升级改造方案。在针对校园网升级的过程中,同时保证校园网用户的正常上网需求,实现升级过程中,不影响师生日常工作生活的上网要求。IPV6的升级过程包括IPV6地址的划分,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的配置等。实现学院网络从IPV4到IPV6的平滑无缝过渡。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互联网ctwap业务迅猛发展,原有的一个A类地址空间不能满足激增业务量的需要.针对私网地址紧缺现象,从而提出一种基于IPV 6的私网地址复用方案.该方案在AAA服务器上布署策略,通过ctwap用户复用10网段私网地址、私网DNS、综合承载网元进行NAT转换等技术手段,实现将复用的私网地址转换成能够跨省互访的本省地址,实现跨省互访.  相似文献   

19.
因为IPV4 地址紧缺和多运营商互通受限问题,大多数高校采用多出口的网络来满足其需求。结合实际情况, 运用基于源地址的策略路由来解决多出口的路由选择问题,不仅很好地利用了多条链路,提高了网络访问速度,还大大增加了 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