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采用油气系统分析方法,从生、储、盖、圈,成藏等方面对焉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从有机质类型,丰度及热演化程度三方面对烃源岩进行评价,认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泥质岩是好生油岩,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为中等生油岩,而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为较差生油岩;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地层是盆地内的主力油源层,三工河组为主要含油气层段,中下侏罗统地层中发育的暗色泥岩是良好的盖尼,它们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盖,圈配置关系,根据圈闭成因分类法,可将盆地内油气藏划分为7种类型:(1)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2)断鼻油气藏;(3)断块油气藏;(4)地层油气藏;(5)砂岩透镜体油气藏;(6)断层一岩性油气藏;(7)背斜油气藏,提出焉耆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为燕山期,喜山期两期生油,两次运移积聚成藏,燕山期形成的油气藏于喜山期发生再调整分配,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为中—新生代超巨型克拉通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含油气盆地.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在分析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将西西伯利亚盆地划分为3个含油气系统.通过综合分析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储集层和圈闭类型等要素,认为巴热诺夫—纽康姆含油气系统主要为上侏罗统—森诺曼阶的常规油气藏和巴热诺夫组的自生自储式非常规油气藏;托尔古—秋明含油气系统主要为中—下侏罗统秋明组的常规油气藏和基底顶部风化壳油气藏;北部中生代复合含油气系统主要为阿普特—森诺曼阶波库尔组的天然气藏和侏罗系—纽康姆阶的凝析油藏.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老油区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盆地沉降史、盆地热史模拟(瞬变热流模型)、烃源岩成熟史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等方法技术研究了中国东部老油区烃源岩、储集层及区域盖层的主要发育层系与特征,输导层体系、生、储、盖层发育分布及其与构造运动、油气运移在时间上的配置关系,分析了该区的油气保存条件、主要成藏期次和主要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相似文献   

4.
北萨哈林盆地属于中新生代弧后盆地,发育中、上中新统奥科贝凯组页岩、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页岩、下中新统威宁组和中、下中新统达吉组含煤层系3套烃源岩。主力产层为中、下中新统的达吉组砂岩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砂岩。圈闭类型为背斜、复杂断背斜和断块。统计分析表明,平面上油气主要聚集在盆地东北萨哈林次盆,并且海上油气储量、油气田规模均大于陆上;垂向上油气主要分布在中新统达吉组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油气成藏条件综合评价分析认为,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和储层两方面因素的控制:上新世晚期形成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上新世晚期—全新世萨哈林褶皱幕对早期形成的圈闭起调整或破坏作用;中、下中新统达吉组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砂岩的展布控制了油气藏的纵横向分布。油气勘探结果表明,东北萨哈林次盆陆上部分勘探程度较高,海上是近几年的储量增长区,也是今后最具勘探潜力的地区,其勘探目的层主要为努托瓦组和达吉组,勘探目标主要为构造—地层型圈闭和地层型圈闭。  相似文献   

5.
巴楚地区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储集层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石炭系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地层层序,在此基础上,利用岩心资料,研究了生屑灰岩段储集层特征及其分布;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研究了油气注入成藏史与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区内生屑灰岩段海侵体系域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为颗粒灰岩和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为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影响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在巴楚西部巴什托麦 6—麦 4井区一带及其周缘;油气藏类型主要为背斜油气藏,其次为裂缝油气藏,至少发生了 2 次油气注入成藏(海西运动晚期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提出储集层质量、构造演化、断裂和圈闭是控制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主要认识和勘探方向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我国西部的盆地基本上都属于小型克拉通盆地,其石油地质特征可以概括为:①盆地主要为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发育史,造成油气资源分散;②多套烃源岩复合叠置,多阶段成烃演化与油气多期成藏;③两套构造层和多套沉积沉序形成多种储集类型;④多套沉积层序和后期构造运动控制的油气多期成藏决定了勘探的多目的层和勘探工作的复杂性,晚期成藏现象尤其值得重视;⑤油气藏类型多。各层系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丰富,前陆盆地冲断带主要是构造型,克拉通区油气藏类型主要是构造、岩性、地层和复合型油气藏。根据这些石油地质特征,西部地区的重点勘探领域主要分布在继承性的古隆起区、前陆盆地和正向构造上的岩性地层带。参照西部地区年均新增探明油气储量的趋势,未来10年内年新增探明油气可采储量可保持在0.5~0.7亿t和1500~2000亿m3.  相似文献   

7.
层序地层学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振宇  杨晓萍 《勘探家》2000,5(3):17-22
不同成因类型盆地、海相盆地与陆相盆地的地层堆叠样式、层序构成和界面特征均不尽相同,进而影响到其中的生储盖层的分布和配置关系,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引入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有助于胸肪要素的研究与分析。层序地层学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预测烃源碉和储集层产出层位,圈定其分布范围;预测油气藏组合类型;追踪油气圈闭中的生储盖组合、油气疏导层及进行油气运移途径、方式分析。  相似文献   

8.
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GUERARA地区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GUERARA区块位于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北部,该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阿尔及利亚油气原始地质储量的70%位于该盆地。盆地内目前发现的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岩性、地层尖灭及背斜复合型油气藏。区内主要烃源岩为志留系海相泥岩,次为奥陶系泥岩;主要储层为三叠系砂岩,次为奥陶系及寒武系石英砂岩。构造圈闭以低幅度背斜为主。在对该区基本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志留系烃源岩的发育程度及储层物性控制油气藏分布;海西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砂岩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了路径,北东向断层及伴生的微裂缝为油气的纵向运移提供了通道,并优选出该区阿古圈闭发育带和布艾沙圈闭发育带是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
库车坳陷亚肯构造具备较优越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从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看,易于形成大型油气藏,勘探亦初步证实此构造富含天然气。其源岩为坳陷内的侏罗系、三叠系;古近系至白垩系发育多套储层和多套储盖组合;圈闭类型主要为背斜型和断背斜型;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构造形成与生排烃期能够匹配。因此,亚肯构造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流体包裹体的常规特征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在储集层成岩过程中 ,胶结物和次生矿物形成时常常会有流体被包裹在其内 ,形成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在储集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结合盆地的古地温模式和储集层埋藏历史 ,可以确定包裹体形成时的地层埋深及对应的地质时代 ,依此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通过某油气藏中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 ,从油气运移及充注圈闭的角度 ,对该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作出了合理的阐述。认为该油气藏的成藏期为早第三纪末 ;油、气、水 (主要是油与水的混相液体 )同期运移至储集层 ;油气经过长距离运移聚集成藏 ,成藏后几乎没有再经历调整 ,油水界面没有发生过变迁  相似文献   

11.
准南前陆盆地玛纳斯背斜油气动态成藏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纳斯背斜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的典型含油气构造,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复杂的油气特征及来源问题使其成藏过程亟待准确剖析。为此,应用流体包裹体、储层沥青显微观察、储层定量颗粒荧光测试等技术手段,结合多种油气地化参数分析资料,剖析了该区油气成藏期次与动态成藏过程。结果表明:①玛纳斯背斜主要存在2期成藏,第一期成藏时间在距今11 Ma左右,以源自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湖相烃源岩的中低成熟原油充注为主,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第二期成藏时间在距今3 Ma左右,以源自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天然气充注为主,伴随下白垩统较高成熟度原油充注;②后期大量高成熟天然气的注入导致原古油藏发生“气侵分馏”作用,并逐渐改造形成现今的凝析油气藏,与此同时,伴随“气侵分馏”作用的进行,古油水界面在保持古油藏布局的基础上经过后期的逐渐向上调整,形成了现今的气水界面。结论认为:玛纳斯背斜油气藏经历了2期成藏,表现出“早油古藏,晚期气侵”、改造调整的动态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下部成藏组合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厘清成藏过程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观察、均一温度测试、储集层定量荧光技术、全扫描荧光分析等实验方法,结合原油和天然气的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单井埋藏史模拟、生排烃史恢复、构造演化史分析等成藏要素配置关系分析,系统研究了盆地南缘独山子背斜下部成藏组合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①独山子背斜头屯河组储集层中存在2期烃类包裹体,第一期为黄色荧光的液烃包裹体,烃类以低成熟—成熟原油为主,该期包裹体丰度低,油气充注强度较低,未形成规模油气藏;第二期为发蓝色荧光的成熟—高成熟轻质油包裹体,包裹体丰度较高。②独山1井头屯河组部分层段(6 416 m、6 493 m)储层颗粒表面吸附烃浓度较高,表明头屯河组存在油层,吸附烃以低密度轻质油为主;储集层中也可见沥青及沥青质较高的稠油,指示油气藏形成后遭受过一定程度破坏调整。③独山子背斜头屯河组油气充注最早始于古近纪早期,但油气充注量有限,并未形成规模油气藏,直至中新世时期(5~3 Ma),烃源岩生排烃强度显著增强,油气快速充注并形成油气藏,之后受到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藏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改造,油气沿断裂向浅层溢散,早期的古油藏呈现为不同烃类饱和度的残留油层,部分层段饱和度较高(6 416.9~6 417.4 m、6 493~6 493.5 m),推测试油可获工业油流。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聚集史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准噶尔盆地南缘发育三排背斜带。第一排背斜带于印支期形成三叠系油藏,喜山期形成侏罗系油藏。喜山运动使第一排背斜带抬升、破坏,凹陷一侧的侏罗系源岩生成的天然气进入第二、三排背斜带,形成煤型天然气藏,二叠系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因上覆盖层巨厚,未能进入上覆地层。呼图壁气田的发现预示着深部地层具广阔的含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局部构造发育演化史、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与来源、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天然气的充注史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清溪场裂缝型气藏的天然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清溪场裂缝型气藏的天然气主要为上二叠统烃源岩的干酪根裂解气;裂缝型气藏的储层的有机包裹体以天然气包裹体为主,天然气的充注时间为中-晚侏罗世;晚燕山-喜山期,大巴山的强烈挤压推覆产生构造叠加,直接导致清溪场背斜和裂缝型储集层形成,干酪根裂解气沿断裂运移至储集层形成裂缝型天然气藏;裂缝型储集层的形成与规模直接影响了天然气的充注和聚集规模。  相似文献   

15.
轮南低幅度披覆构造低电阻率油层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轮南油田通过测井和试油相继在古近系、白垩系和侏罗系发现了低电阻率油层.对塔里木盆地22个油气田57个油气层的统计表明,低电阻率油层对储集层的物性条件及原油密度有一定的选择性,物性较差的储集层易表现为低油层电阻率,流体密度中等的凝析气藏或轻质油油藏易于形成低电阻率油层.高不动水饱和度是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轮南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的分析,指出:具有主力油藏(或古油藏)背景的低幅度披覆构造具备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有利条件;储集空间与油气类型的配伍关系可能是导致部分油层呈现低电阻率特征的关键.图7表1参7  相似文献   

16.
赵县背斜位于冀中坳陷晋县凹陷,是富集油气的底辟构造,为多种原油性质、多种类型油气藏的复式油气藏集合体。该背斜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存在早第三纪早期发育的比较稳定的膏岩和膏泥岩塑性地层,其形成机制是塑性地层底辟拱升和区域性右旋拉张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的滑脱拉张。该背斜核部及北翼以中部生油洼槽为烃源区,因主要油源层为盐湖相沉积,成烃机理为沥青热降解,所以成为重质稠油聚集区;背斜南翼以南部生油洼槽为油源区,其主要油源岩属于淡水—微咸化湖沉积,成烃机理为干酪根热降解,因此成为中—轻质稀油聚集区;东翼以自生自储油气源为主,因其油源岩发育于两种沉积环境的过渡区,两种成烃机理均可形成原油,故成为中质常规油聚集区。在分析成藏机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下步勘探的3个重点方向:①尚未钻探的背斜北翼地堑构造,主要寻找Es3—Ek1的构造油藏;②背斜南翼构造低部位,主要寻找Es3、Es4—Ek1的岩性油藏、地层超覆油藏等非背斜油藏;③背斜东翼构造高部位,主要寻找Es4—Ek1中下部的构造油藏和非背斜油藏。图4参3(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7.
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是准噶尔盆地南缘主力烃源岩,为进一步加深对其生烃特征与分布的认识,梳理了准噶尔盆地南缘9口井和9条露头剖面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开展了泥岩、碳质泥岩和煤3类岩性的生烃热模拟实验,并结合油源对比,开展3种岩性生烃演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发育中等—好烃源岩,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发育中等烃源岩,煤是重要的气源岩。侏罗系来源的原油主要来自暗色泥岩的贡献,而八道湾组泥岩在3套烃源岩中有机质类型最优,规模最大,是主力生油层。侏罗系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达到0.9%~1.8%时,进入快速生气和排气阶段,是形成大规模天然气藏的关键时期,霍玛吐背斜带位于南缘侏罗系烃源岩生烃中心,镜质体反射率普遍大于2.0%,是寻找大型天然气田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8.
胜北构造带致密油气资源潜力大,含油气层系多,已在中侏罗统及白垩系等多个层系获得工业油气流,已发现的油气藏储层致密。针对油气成藏过程中油气充注机理研究程度低的问题,运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显微测试技术,结合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烃源岩成熟史模拟结果,分析油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开展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胜北构造带主要有2期油气成藏期,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新近纪—第四纪;水西沟群烃源岩有早晚2次生排烃,分别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新近纪,七克台组湖相泥岩生排烃期以新近纪为主;油气成藏受油源断裂、砂体连通性和断层封闭性控制。胜北洼陷东北区烃源岩发育,地层超压,深大断裂发育,不同层位砂岩储层叠置展布,是油气勘探有利区域。研究成果对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存在着众多的地层油气藏,目前对于其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为此,采集了该区26口钻井的58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结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分析成果,研究了上述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和均一温度特征,确定了该区地层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期次,进一步结合该区烃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恢复了地层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结论认为:①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和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夏子街组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成藏;②晓三叠世-早侏罗世,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二叠系内部以及三叠系底部不整合砂砾岩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深部油藏为主;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和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三叠系底部、侏罗系底部、白垩系底部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浅部油/气藏和稠油油藏为主。  相似文献   

20.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地区盐下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但是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相对滞后,通过对典型气藏解剖,分析了油气藏类型,探讨了油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该区盐下碳酸盐岩发育有构造气藏、岩性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气藏3大类及背斜气藏、断背斜气藏、逆冲断裂背斜气藏、生物礁岩性气藏和构造-岩性气藏等5小类气藏。海西期基底古隆起控制了大气田的形成,喜马拉雅期挤压构造运动形成了逆冲断裂油气聚集带,沉积相带控制了气藏含油气丰度,盐膏岩盖层保存条件好,形成断背斜气藏。大型完整背斜构造与高能礁滩体相配,是西部查尔朱阶地天然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逆冲断裂背斜构造圈闭与大规模的缝洞型储集体配合,是东部别什肯特坳陷和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天然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