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合适的动力吸振器对汽车动力总成的弯曲共振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动力总成工况复杂,吸振器选择不合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通过对动力总成吸振器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动力总成吸振器的温度特性和激励特性,并应用于动力吸振器设计,成功解决了某车型由于动力总成弯曲共振导致的车内振动噪声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自由活塞式斯特林制冷机的吸振器部件进行理论仿真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主要从吸振器的配重块布局、固定螺母配置、阻尼特性等3方面开展。通过调整配重块的非中心对称分布,改善吸振器部件的1、2阶模态偏差,避免吸振器部件的翻转运动对吸振性能产生影响;通过对吸振器表面喷涂阻尼材料,改善其阻尼特性,提升吸振效果。开展整机振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整机振动幅值为优化前的1/5,优化设计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风力发电机塔架结构的自然频率与风轮的工作频率(风叶的通过频率)相近时,将发生共振,导致风力发电机无法正常工作。文章基于动力吸振原理,建立了拉索式小型风力发电机塔架结构等效振动模型,再以6kW级拉索式小型风力发电机塔架结构的缩小模型为对象制作吸振器,用理论与试验验证吸振器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吸振器能够有效减少塔架结构共振频域内的振动。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型号叉车前桥的振动特性,设计了一种以橡胶为弹性阻尼元件的被动式动力吸振器,为便于预测吸振器力学特性,建立了以橡胶为弹性阻尼元件的该种吸振器的有限元模型,该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测试的频响曲线吻合,在该吸振器安装在某型叉车上之后,前桥处的振动幅值比未安装吸振器前的振动值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5.
高速柴油机复合式减振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详细考察复合式减振器的减振效果,设计了一种可调频的动力吸振器,在一台直列6缸车用柴油机上进行了试验。研究中开发了轴系的扭、纵、弯三维振动的测试装置,测量了动力吸振器在几个主要弯曲调谐频率下曲轴前面自由端的三维振动,并与原机进行了对比。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发现采用匹配合适的弯曲减振器能够有效降低曲轴的弯曲振动,抑制曲轴的纵向振动。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针对多自由度动态吸振器作用于多维耦合双层隔振系统上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给出了系统的量纲为1参数控制方程和系统力传递率表达式.基于此,研究了吸振器固有频率比、耗散系数、安装距离、安装跨度、质量比和转动惯量比对吸振器吸振特性(系统力传递率)的影响;并结合对系统模态能量分布情况的分析,阐明了吸振器的吸振机理以及最优参数取得条件;最后,结合内燃动车动力包这一工程对象,给出了其散热器子系统充当双层隔振系统吸振器用于提高系统在发动机停机工况的隔振性能应用实例.研究结果对于双层隔振系统多自由度吸振器参数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吸振器动力参数固定不可变或仅能产生离散变化的局限性问题,在连续悬臂梁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滑动质量块的方式,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参数可连续变化的悬臂梁吸振装置,并对其进行了共振频率、效果试验分析.为提高主体振动控制的效果又对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对受固定频率简谐激励的主体结构进行动力吸振可行有效,动力参数连续可调.  相似文献   

8.
内燃机有源控制减振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针对内燃机的振动特点与规律研制了一种电磁式有源控制吸振器,开发了以8098单片核心的测控系统。通过将有源吸振器与被动隔振技术相结合,形成新型组合式减振装置,理论分析和台架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良好的减振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ATV的内燃机结构声辐射预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声传递向量(ATV)的概念,研究探讨了ATV技术在内燃机结构辐射噪声仿真预测上的应用方法和途径。以某四缸柴油机为例,利用ATV技术,计算得到了整机结构辐射声功率、外场域点声压(级)、结构面板声学贡献、辐射效率等声学响应。在内燃机研制过程中,基于振动和声压域之间振一声关系的ATV技术,是快速进行振一声响应预测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模态叠加法分析了油底壳在指定激励下的结构振动响应;然后应用ATV(声传递向量)&MATV(模态声传递向量)法,在声振分析软件SYSNOISE中计算了油底壳的辐射声功率级、声场场点声压等声学结果。采用约束阻尼结构对油底壳进行声辐射控制的研究,得到了阻尼处理后的结构动态特性及声辐射特性结果。与原油底壳相比,各阶固有频率、表面振动速度、振动加速度显著降低,辐射声功率、声场声压也均有所降低,具有较好的减振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丰豪  何榕 《太阳能学报》2015,36(10):2467-2473
采用刚体有限元方法建立风力机塔架的三维结构动力学模型。研究湍流风况下风力机塔架弯曲、扭转及沿重力方向的固有振动特征,分析结构阻尼对塔架振动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塔架沿重力向和沿轴扭转的振动特征比弯曲振动复杂得多;结构阻尼能够很容易消除弯曲振动的高阶频率,但其对塔架扭转振动的耗散作用则不显著;塔架重力向振动的高阶频率在很大的结构阻尼下才能被消除。随着阻尼的增大,塔架一阶弯曲振动的主导作用减弱,振动特征被外界湍流风所控制。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双层隔振在低频区达不到实际应用要求的缺陷,提出了附加机械自调谐式吸振器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模型试验,在钢条厚度和质量块重量不同组合下获得主体系统的加速度响应曲线。结果表明,该装置确能有效扩宽吸振器工作频段,提高低频区隔振效果,为实现高精度控制要求的设备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弯扭耦合振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勇  王玉民 《汽轮机技术》1999,41(6):363-366
对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的离散质量模型采用传递矩阵方法和模态综合技术研究了中、低压末级长叶片切向弯曲振动对轴系扭转振动的影响。研究表明,长叶片与轴系之间存在着弯扭耦合振动,叶片的切向弯曲振动对轴系扭振特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型旋转机械叶片-轴弯扭耦合振动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刚  高亹 《动力工程》2003,23(4):2569-2573
随着大型旋转机械叶片长度的增加,叶片弯曲振动与轴扭转振动的耦舍程度越来越强。目前人们大多是将两者分开来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深入研究叶片—轴耦合系统动力特性,提出了改进阻抗匹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分析具有任意多叶片数目的叶片—轴耦合系统动力特性。应用该方法研究了耦合振动对叶片弯振和轴扭振固有频率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新结论。这些结论可以直接应用于机组的设计和故障诊断。图4表2参5  相似文献   

15.
将智能材料黏贴在叶片表面或嵌入叶片内部形成新的结构,其中扰电材料作为传感器,压电材料为作动器,完成风力机叶片智能结构的设计,设计自适应滤波控制系统,对振动信号进行检测,通过机电耦合抑制叶片的振动。搭建实验平台,在激振力的作用下,检测到在压电驱动力作用下振动衰减,验证所设计的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分析实现叶片振动主动控制的可行性,以防止叶片这一弹性体发生振动失效。  相似文献   

16.
基于广义Hertz接触理论,建立了含对称间隙结构的碰撞振动动力学模型,采用四-五阶Runge-Kutta法进行了数值求解,并通过分析不同频率比、激振力幅值和间隙下的分岔图、相图、Poincaré图和功率谱图研究了该模型的非线性振动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频率比、激振力幅值和间隙的改变,碰撞振动系统出现了周期、倍周期和混沌运动;频率比和激振力幅值对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影响很大,出现了较宽的混沌带,而间隙对系统响应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较小间隙的变化范围内,系统的振动特性变化却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燃气轮机高压涡轮叶片上安装缘板阻尼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叶片振动应力,为了掌握叶片振动特性,进而指导阻尼结构设计,以某船用燃气轮机高压涡轮转子为研究对象,开展带缘板阻尼叶盘系统高速旋转激振试验。设计了缘板阻尼结构形式,开发了雾化油滴喷液激振试验系统;同时,模拟常温环境下的叶片工作载荷,结合试验数据分析获取叶片安装阻尼器前后的动应力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试验系统能够很好地模拟叶片弯曲和扭转共振状态;无阻尼激振试验获取的叶片模态参数与理论计算值相当,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安装缘板阻尼器后叶片弯曲振动应力下降明显,存在最优阻尼参数使减振效果最佳;根据叶片幅频响应曲线可以看出,缘板阻尼器使叶片非线性力学特征增强,出现叶片振动能量相互传递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姜小荧  陈鹏  周文建 《柴油机》2018,40(1):32-37
介绍了一种簧片滑油型扭振减振器设计方法。首先使用简化模型通过动力吸振理论的最佳定调比和最佳阻尼比针对轴系扭振最主要谐次进行控制,初步确定减振器的减振特性参数;再使用详细模型通过轴系扭振计算进一步调整特性参数,使扭振控制效果达到最优。然后根据参数设计结果开展结构设计,主要介绍了扭转刚度和阻尼系数两个特性参数相关的结构设计方法。最后进行设计检验。将该方法应用到HND 622V20CR柴油机的减振器设计中,显示:所设计的簧片滑油型扭振减振器与原扭振减振器相比减振效果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单缸柴油机为例研究了动力吸振器动力参数的优化设计问题。传统动力吸振器动力参数设计都是在简谐激励下进行的,经理论分析动力吸振器动力参数的设计与激励频率有关,所以对于非简谐的激励确定动力参数则比较困难。以实现平台最小位移响应为目标,通过数值仿真来确定非简谐激励情况下动力吸振器的动力参数。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数值优化方法具有很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汽轮机组低压缸轴承振动大的问题,对低压转子振动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转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转子-轴承支撑系统有限元分析模型,考虑支撑刚度对转子系统振动的影响,计算了不同支撑刚度下转子轴承振动、轴振和绝对轴振响应特性。研究表明:不同支撑刚度下转子不平衡振动响应差异较大,柔性支撑下,轴承振动较大,轴振较小;转子绝对轴振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实际振动情况,3 000 r/min工作转速时,柔性支撑下轴承振动对转子不平衡力变化较为敏感;现场可通过精细动平衡降低轴承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