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配电网柔性接地控制的故障消弧与馈线保护新原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解决中性点非有效接地配电网中长期存在的单相接地故障消弧与保护难题,提出基于零序电压柔性控制的配电网接地故障消弧与保护新原理。在配电网发生接地故障的初始时刻,通过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有源逆变器注入零序电流补偿接地故障全电流,实现对零序电压的控制,促使故障点电压为0,实现瞬时故障100%消弧。接地故障发生后,经一定延时,控制电流注入,增大故障残流,精确测量零序电压和各馈线零序电流变化量,实现接地故障的动态感知和可靠保护。该技术有望降低故障建弧率,减少故障停电时间,促进配电网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偏磁消弧线圈的综合增量法单相接地保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分析了补偿电网单相经电阻接地的现象,利用消弧线圈电感变化前后的系统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定义了零序电流综合增量概念。给出了零序电压、零序电流和综合增量的向量图及不同接地电阻下向量的变化轨迹。建立了综合增量与补偿电流变化前零序电压百分数和补偿电流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零序电流综合增量法接地选线判据。介绍了基于上述原理的接地选线装置的硬件结构及软件流程。设计了带自检线圈的零序电流互感器和自检及误差矫正单元。样机经现场运行表明选线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配电网单相接地选线和接地电流补偿原理,采用微机控制和动态改变接地电感的方法,解决了选线与补偿之间的矛盾,首创选线和补偿一体化装置。装置的核心部分是调励磁式消弧线圈和微机控制系统。配电网正常运行时,装置自动跟踪电网参数并计算相对地电容电流。配电网单相接地时,装置能准确地选出单相接地线路和完全补偿单相接地电容电流。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配电网单相接地时零序电流特征的分析,结合仿真数据,研究了过电流闭锁型接地保护负荷开关的零序电流方向检测、动作值整定数值等问题,提出了保证过电流闭锁型接地保护开关在配电网中可靠运行的措施,主要通过增加零序电流方向判断,即设定其相位动作范围在特定区间内的方法,保证其正常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三种智能接地补偿装置的优缺点,介绍了调容式智能接地补偿及选线装置的结构、原理、应用以及选型凭据.  相似文献   

6.
杨成德  张学斌  徐京波 《继电器》2003,31(S1):10-13
分析了三种智能接地补偿装置的优缺点,介绍了调容式智能接地补偿及选线装置的结构、原理、应用以及选型凭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三种智能接地补偿装置的优缺点,介绍了调容式智能接地补偿及选线装置的结构、原理、应用以及选型凭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电网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研究与应用状况,指出了以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组为基础的调容式消弧线圈的优点。讨论了晶闸管调容式消弧线圈的整体结构,其中重点讨论了电容器分组和晶闸管选择的方法。之后根据电容电流补偿原理和参数计算,简要说明了消弧线圈自动控制系统的构成,给出了调容式消弧线圈自动补偿控制的流程。最后总结了调容式自动消弧线圈的特点,得出调容式自动消弧线圈是一种比较有前景的补偿装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三种智能接地补偿装置的优缺点,介绍了调容式智能接地补偿及选线装置的结构,原理,应用以及选型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同塔双回线路在独立运行方式下零序互感和电容电流2种因素对零序电流补偿系数的影响.推导了接地距离保护的数学模型,在传统接地距离保护基础上,提出一种零序电流补偿系数整定新方法,即零序电流补偿系数为原始零序电流补偿系数、附加零序互感补偿系数与附加电容电流补偿系数之和,给出了零序电流补偿系数计算公式. PSCAD仿真结果表明,整定范围为线路80%时,线路末端故障情况下,所提方法比传统方法更能准确地反映故障位置,且能使两侧的距离 I 段保护范围有交叉,提高了同塔双回线路的距离保护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在中压配电网中 ,各种接地方式均被采用。随着微机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 ,消弧线圈接地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文中阐述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组的消弧线圈的设计 ,说明了补偿电网自动调谐装置的工作原理 ,并对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消弧电抗器自动跟踪的调谐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中性点经消弧电抗器接地配电网现有调谐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对此类电网关键参数进行实时测量及对消弧电抗器进行自动调谐的新方法。与目前常用的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采用了新的测量和调谐理论,不需要借助消弧电抗器调谐机构的操作,而能自动测量出电网的脱谐度和对地电容电流,准确度高,实时性好,适应范围广,为电网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自动跟踪补偿和单相接地故障下的紧急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消弧线圈自动调谐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目前在国内外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中常采用的几种自动调谐原理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比较,说明了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针对其仍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在满足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下均实现补偿的全状态补偿原理和实现方式,使消弧线圈的熄弧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对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武汉地区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包括经消弧线圈接地、小电阻接地及不接地方式。在电力系统中,应根据配电网的绝缘水平,电网电容电流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接地方式。对于以电缆线路为主的城市栩电网,电容电流超过100A时,中性点应以低电阻接地方式为宜。以架空线为主的配电网,一般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对一些重要枢纽变电站,运行方式变化频繁,中性点与电容电流超过50A时,应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15.
自动调谐消弧线圈实现了电网电容电流测量的自动化以及单相接地故障的自动跟踪补偿,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却给电网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带来很大的困难。在简要分析谐波电流、零序有功、零序对地导纳以及信号注入等选线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自动补偿电网的运行特点,改进了零序对地导纳的计算方法,研究了新的选线原理,提高了该选线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仿真分析结果说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调谐方式对消弧线圈并联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自动补偿消弧线圈的广泛应用,自动补偿装置的并联运行成为影响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消弧线圈并联运行的工作原理和地区配电网的实测数据,讨论了“预调式”和“随调式”自动补偿消弧线圈可能出现的并联运行情况,提出了并联运行需注意的问题及建议的运行方式。优先考虑不同调谐方式的装置并联运行,对已采用预调式消弧线圈的母线并联运行应选择同型号的补偿装置,避免随调式消弧线圈装置的并联运行,并在控制条件允许时,适当采用手动调节方式以改善并联运行方式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配电网中传统全补偿消弧装置接地残流实时补偿能力差且在故障恢复后长期处于谐振状态而不能及时退出的问题,提出基于PWM可控变换器的接地残流全补偿控制方法。对全补偿消弧装置的消弧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利用主动频率注入法实现对地电容的精确检测。从理论上推导了零序电压与接地残流分量的关系,提出单相接地残流全补偿的实时控制方法。利用主动阻尼电流注入法实时检测接地故障恢复,并给出主动阻尼电流数值的计算依据。最后,对某10 kV配电网的单相接地故障进行了数字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接地故障电流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全补偿,故障恢复后全补偿装置能够快速退出运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自动调谐动态补偿消弧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南京烷基苯厂配电系统大量采用电缆线路,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可达几十安培,原来的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现已不适用.采用ZDB-II型自动调谐动态补偿消弧装置避开谐振点的动态补偿方法,即在电网正常运行时,不施加励磁电流,将消弧线圈调谐到远离谐振点的状态,同时实时检测电网电容电流的大小,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瞬间(约20 ms)调节消弧线圈实施补偿.实践证明该装置投运后,运行正常,功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adaptive protective relaying scheme for parallel-line distance protection. The scheme adjusts its operation based on the availability of input signals to achieve an optimal distance protection performance on parallel transmission lines influenced by the mutual coupling effect. When available, zero sequence current from the parallel line is used to fully compensate the mutual coupling effect. The zero sequence current ratio is used to avoid possible false operations on healthy lines, which may result from such compensation. When the parallel line's zero sequence current is not available, the line operating status is used instead to select the proper zero sequence current compensation factors in impedance calculation. Default zero sequence current compensation factor is used when both the parallel line's zero sequence current and line operating status signals are not availabl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cheme has been verified on a simulated network and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