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昆仑西段拖拖拉林一带首次发现早三叠世花岗岩(体),其岩石组合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有高硅、富钾、贫钙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KCG),为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范围大,LREE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负Eu异常明显,稀土配分模式显向右倾斜的"V"字形,明显富集Rb、K、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Zr、Hf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Sr、P、Ti等。采用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206Pb/2 38U年龄为248.7±1.6Ma(NSWD=2.9),属早三叠世。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构造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套花岗岩体其物源为壳幔混合源,为洋-陆俯冲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李仁屯铅锌矿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矿区南部出露的钾长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对钾长花岗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根据岩浆岩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确定该岩体成岩时代为138.3 Ma±1.1 Ma,属于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钾长花岗岩为富硅、碱和贫钙、铝的高钾钙碱性岩石,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高场强元素(Zr、Hf)的特征,其中Ba、Sr等强不相容元素亏损,Eu负异常明显,符合A型花岗岩特点。A型花岗岩分类判别图解显示其属于造山后的A2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伸展环境作用阶段。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和蒙古—鄂霍茨克闭合作用导致该区处于伸展拉张的环境,地幔物质上涌并伴随岩浆的底侵作用,引发地壳物质的熔融,最终形成了该区的钾长花岗岩。  相似文献   

3.
库德尔特金矿床是东昆仑祁漫塔格新发现的一处中型金矿床,金矿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中。通过对花岗闪长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探讨该矿床成岩时代、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研究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为一套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呈现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分配模式,具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活泼不相容元素(Th、U)和LREE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HREE元素和Sr元素,成岩年龄为(242.9±1.3)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库德尔特花岗闪长岩是在中三叠世大洋板块俯冲与碰撞转换环境中形成的I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4.
塔木素地区三叠纪正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其总体呈富硅、碱,高FeOT/MgO比值和10 000×Ga/Al值,贫钙、镁的特征,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明显,稀土曲线右倾,属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表现出Zr、Hf、K元素相对富集,而Rb、Sr、Nb、Ta、U、Ti、Cr、Co、Ni元素亏损;同时具有较高的Y/Nb和Rb/Nb值,显示A2型花岗岩的特征。结合相关花岗岩构造图解分析,塔木素三叠纪正长花岗岩为在大陆边缘正常岩浆弧上,由地壳重熔而形成的增生于大陆边缘上的花岗岩,岩浆来源应为壳幔混合。其作为新生地壳的一部分,代表了碰撞晚期或碰撞后地壳增厚、抬升、拉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
阿尔金曼特里克地区元古代盖里克片麻岩锆石U-Pb年龄为927.1±5.5 Ma。岩石SiO_2含量为62.02%~68.89%,Al_2O_3含量为14.08%~16.54%,TFe_2O_3含量为3.73%~7.44%,CaO含量为1.77%~3.81%,TiO_2、MnO、P_2O_5含量均小于1%;(Na_2O+K_2O)含量为5.32%~7.06%。岩石的碱度率指数AR为1.80~2.53,显示富铝的特征,岩石的Mg~#值为39.08~57.44,里特曼指数σ为1.13~1.87,说明盖里克片麻岩岩体具有钙碱性系列岩石的特征。岩石微量元素富集Rb、Th、K、Nd等元素,相较亏损高场强元素,如Zr、Hf、Nb、Ta等,显著亏损Ba、Sr、P、Ti等元素,说明该岩体具有大陆碰撞型花岗岩相应的元素丰度特征;稀土元素中岩石轻稀土分馏较明显,重稀土分馏表现相对较弱,显示LREE富集、HREE略显平坦的右倾型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盖里克片麻岩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中角闪岩相基性岩类(变玄武岩)的部分熔融,形成于俯冲-同碰撞构造转折环境,结合年龄数据说明其可能是阿尔金南缘Rodinia超大陆碰撞事件的反应,为新元古代阿尔金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阿力格亚地区位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晚古生代拼合带附近,总体为北东向展布的岩浆—构造活动带。通过对区内晚石炭世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的岩石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的研究,讨论了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岩石化学特征表明,该期花岗岩岩石成因为S型花岗岩,主要由壳源物质重熔而成;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稀土元素总量偏低,属轻稀土富集型;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Ba、U,而Sr、Y、Yb、Lu相对于亏损。根据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认为,该期花岗岩形成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接触碰撞造山过程的后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罗定盆地金银河岩体调查与研究,总结了该岩体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进行定年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主体岩性为花岗斑岩,属于一套定位较浅、硅过饱和、次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重稀土富集型,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特征;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得出加权平均年龄为99.4±3.0Ma,结合其侵位特征将该套花岗斑岩侵位时代归属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8.
锡铁山地区位于柴北缘超高压变质构造带上,该构造带内发育多处金矿床。对锡铁山地区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测试分析。其中:锆石定年获得的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370.8 Ma±1.8 Ma(MSWD=0.34),属于晚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O_2、Al_2O_3,富碱,低CaO、MgO的特征,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锆石的εHf(t)值均为正值,且变化范围较小,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 005~1 298 Ma,岩浆主要来源于新生基性地壳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岩石构造背景的研究,认为锡铁山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南祁连向柴达木板块俯冲碰撞后伸展的环境,该期花岗岩与区域上热液脉型金矿床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在青海南山进行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对前人划分的花岗闪长岩系岩相学研究,通过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分析,该岩体为一套花岗复式岩体,岩性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侵入古元古代老变质结晶基底中,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高硅、中—富钾铝过饱和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Eu中等亏损,微量元素K、Rb、Ba等强烈富集;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为447.2 Ma±5.3 Ma和446.1 Ma±3.5 Ma。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板块碰撞前的多岛弧及同碰撞,说明了拉脊山小洋盆由北向南俯冲—消减,随后进入陆壳碰撞挤压环境。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属加里东期I型花岗岩,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俯冲碰撞,地壳逐渐增厚引发重熔而产生壳源物质,是加里东期多岛小洋盆俯冲消减,碰撞挤压造山的岩浆记录。  相似文献   

10.
北山地区早志留世二长花岗岩分布于塔里木板块月牙山-洗肠井构造混杂岩带南侧。通过对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岩体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曲线为向右缓倾的"V"型曲线,表现出明显负Eu异常;微量元素中相对亏损Ba、Nb、Sr、P、Ti,富集Rb、Th、Hf等元素,暗示了岩石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较为明显的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地球化学图解分析,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并具有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辽西大英昌岩体地处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大地构造位置在中朝准地台北缘的青龙-锦西断裂带上。通过对大英昌岩体黑云母二长岩花岗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探讨其地质意义。测试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54.75 Ma±0.48 Ma,为中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具有富Si、Al、Fe、Na、K,贫Mg、Ca、Ti、P等特征,为高钾钙碱性岩系列,属于岩浆晚期形成的高分异铝质-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Ta等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Ba、Sr、Zr、Hf等相对富集,具较弱的铕和铈负异常,说明岩浆起源于岩石圈地幔,并发生部分熔融。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具有年轻化的特点,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持续俯冲并交代岩石圈地幔,形成的幔源岩浆侵入带来热量使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捕虏少量的幔源物质,形成了壳幔混合的岩浆。  相似文献   

12.
基于系统的野外调查,选取古元古代8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2个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地球化学和成因研究。主量元素特征显示,二者均属于铝过饱和型钙碱性岩浆系列;稀土元素特征显示,成岩物质来源于上地壳,配分曲线为铕具中弱负异常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特征;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石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及成岩物质来源于壳源的特征。相关数据投图表明,黑云母(二云母)二长花岗属于同碰撞主造山期向晚造山期过渡环境下的产生的S(I)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3.
义敦岛弧带北段雀儿山岩体形成于燕山期,沿花岗岩内接触带及构造蚀变带发育一系列铀矿化、异常点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雀儿山岩体属富硅、过碱、过铝质钙碱性岩,稀土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与华南产铀花岗岩特征类似。铀成矿条件分析显示,岩体含铀性好,铀矿化处构造活动强烈,热液蚀变发育,显示雀儿山岩体具有良好的铀成矿条件,下步找矿以寻找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型、构造蚀变带型铀矿为主攻类型。  相似文献   

14.
辽西地区的五指山-虹螺山多金属成矿带上分布有大量的花岗岩侵入体,杜杖子岩体位于成矿带中段,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厘定岩体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和对成矿的影响,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和主微量元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杜杖子岩体成岩年龄为168.5 Ma±0.24 Ma,时代属中侏罗世。岩石具富Si、Al、Na、K,贫Mg、Ca特征,属于岩浆晚期高分异形成的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分馏较大,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K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亏损,铕呈轻微负异常。结合区域构造事件认为,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东部俯冲形成幔源岩浆,幔源岩浆底侵为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提供热量,且与熔融的壳源岩浆混合,岩浆物质成分由中性逐渐向酸性过渡。受岩浆分异程度、酸度和碱度的制约,富含矿质的热液在岩浆期后结晶分异形成Au、Cu-Pb、Zn-Mo成矿系列,矿液通过岩浆上拱造成的围岩裂隙带上升、减压、降温,当达到合适的条件时,矿质析出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5.
对乌拉特中旗鸟兰地区含石榴石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利用锆石SHRIMP U-Pb法测得舍石榴石花岗岩岩体的年龄为(256.4±2.2)Ma,表明其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属弱过铝质Ⅰ型花岗岩,物源主要为上陆壳硬砂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源区岩浆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可能是由Ⅰ型花岗质流体与岩浆演化后期热液流体反应而分异结晶形成的.根据含石榴石花岗岩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形成环境及侵位时代,推断研究区内华北板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碰撞缝合时间上限早于256.4 Ma.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地区A型花岗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北、江南带A型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江北、江南带A型花岗岩均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和碱长花岗岩组成,均具有高硅(Si O2含量为62.1!~75.09!)和高碱(K2O+Na2O值为8.3!~10.9!)、富铝(A/CNK为1.29~1.41)、富集轻稀土、明显的Eu负异常,相对原始地幔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Zr、Nb,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并不同程度亏损Ba、Sr的特征,主要为A1型花岗岩.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全岩Sr-Nd同位素等资料,判断其为地幔和地壳熔融物质混合的结果.锆石测年结果表明该区A型花岗岩均形成于早白垩世128~123Ma之间,属于长江中下游晚中生代岩浆岩形成的第三阶段,处于该区岩石圈减薄和伸展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7.
水口山地区岩浆作用的研究对于探讨鸭公塘深部铁铜矿床成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口山花岗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就位年龄为153.8±1.3 Ma,燕山早期产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岩石高硅,高铝,高碱,属于钾玄岩系列准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和强不相容元素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分馏相对明显,具有弱负Eu异常(δEu=0.77~0.83)。综合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后造山阶段拉张减薄构造环境,岩浆为壳幔混源,为华南地壳与地幔物质混合形成。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新发现的青海拉脊山北侧老鸦峡辉长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定年成果。老鸦峡辉长岩出露面积0.35 km~2左右,由中细粒辉长岩和蚀变辉长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显示Si O_2含量在47.33%~52.10%之间,Al_2O_3含量介于13.01%~16.74%,Mg O含量为6.41%~9.84%,Ti O_2含量为0.60%~1.44%,岩石具有钙碱性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Sr、Rb、Ba等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亏损。岩石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特征。采集辉长岩锆石U-Pb测年,获得和谐年龄为447.6±2.2 Ma,NSWD=0.025,为加里东中期晚奥陶世。  相似文献   

19.
白石钨(铜)矿床是赣南印支期的一个中型石英脉型矿床,其成矿岩体的研究薄弱。为探究成矿岩体的岩浆成因及其与成矿之间的关系,以白石花岗岩为对象,开展了地球化学研究。白石花岗岩具有富硅、总碱含量高、铝饱和指数高及分异指数较高的特征,在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上显示右倾的特征,Eu异常明显,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和Ti)。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相关地球化学图解均表明白石花岗岩为分异的S型花岗岩。研究结果揭示,白石花岗岩为板内环境形成的花岗岩,源岩为泥质岩,形成过程以分离结晶作用为主,形成于印支造山运动后的伸展环境,与华南印支期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大兴安岭北部碧州地区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期流纹岩属于高钾富碱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富集的右倾特征,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Rb、K、Sr、Ba的富集及高场强元素Nb、Ta、P的强烈亏损,(La/Sm)N、(Sr/Ba)N变化幅度弱,综合反映其岩浆源区为过渡型地幔。流纹岩由过渡型地幔岩石减压熔融形成玄武质岩浆,上升到下地壳岩浆房中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下地壳物质混染。根据区域对比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形成于火山弧挤压环境,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