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为反应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合成混凝土粘度调节剂,以改善混凝土泌水、离析等现象。研究了反应单体浓度、引发剂添加量、反应单体配比等因素对粘度调节剂性能的影响,进而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合成的粘度调节剂能够使混凝土保持较好的匀质性,且对其流动性能影响不大,同时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TPEG-2400)大单体,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基磺酸钠等共聚小单体,在引发剂、链转移剂等作用下在水溶液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一种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TF-8102B,并对其应用性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TF-8102B的减水率虽然相对较低,但能提高混凝土后期流动度,有效地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TPEG)、丙烯酸(AA)为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较低温度(40~45℃)直接聚合得到一种高减水型聚羧酸减水剂。研究发现最佳工艺条件为:n(AA)∶n(TPEG)=4.5∶1,链转移剂为单体总质量的0.6%,引发剂Vc为单体总质量的0.5%(双氧水30%,0.39%)。使用合成样品进行混凝土减水率测定及FT-IR、GPC等结构表征。该合成样品具有减水率高(33.56%)、反应转化率高、保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体异戊烯基聚氧乙烯醚(TPEG)、丙烯酸(AA)、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以过硫酸铵和维生素C为引发剂,以巯基乙酸为链转移剂,在常温下制备了一种阳离子接枝聚羧酸减水剂。结果表明,DAC接枝后,增强了聚羧酸减水剂的分散保持性,并且混凝土各龄期的强度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聚四氢呋喃醚(PTMG1000)为软段,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为阳离子扩链剂,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内交联剂合成了阳离子聚氨酯(CPU)乳液;结合平均粒径分析,系统研究了R(nNCO/nOH)值、MDEA用量、TMP用量等因素对该乳液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IR,TEM,TG等分析测试技术,对CPU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1.30~1.50之间,随着R值增大,CPU乳液平均粒径增大,黏度降低;在质量分数6.45%~10.60%之间,随着MDEA用量的增加,CPU乳液平均粒径减小,黏度增大;在质量分数0~3.20%之间,随着TMP用量的增加,CPU乳液粒径先减小后增大,黏度先升高后降低.在不同合成条件下,CPU乳液的幂律指数n为0.972~0.998,基本上属于牛顿流体.CPU为软、硬段微相分离结构,且TMP的加入使该微相分离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6.
以异戊烯醇聚氧乙烯基醚(TPEG)、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聚乙二醇酯化大单体(PEM)为主要原料,在引发剂作用下,于35℃合成减水保坍型聚羧酸母液。通过试验表明,该减水保坍型聚羧酸母液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保坍性及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7.
选用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功能性单体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改性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TPEG)为聚合单体,在引发剂、链转移剂的作用下,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高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BT-C);通过对C60混凝土性能测试,发现BT-C能有效解决普通聚羧酸减水剂在新拌混凝土中表现出的坍落度、扩展度损失快等问题;将BT-C与普通聚羧酸减水剂复配使用,成功拌制出满足山东济南华润万象城项目的 C60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8.
减水剂的复配过程中加入和易性调节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浆体稳定性和匀质性,能有效改善材料波动引起的泌水离析情况。本研究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共聚单体,辅以交联剂PEG400DA,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出具有空间三维网络结构的和易性调节剂TH-2。试验测试了调节剂TH-2对混凝土和易性的改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和易性调节剂TH-2有效改善了浆体的塑性粘度,提高了混凝土的保水抗离析性。文章还从其空间结构及官能团对浆体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常规聚醚单体TPEG、丙烯酸(AA)为主要原料,引入新型不饱和小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琥珀酸单酯(MS),在双氧水(HP)-维生素C(Vc)引发体系下,采用常温自由基溶液聚合反应制备缓释型聚羧酸保坍剂PC-1。研究MS、AA、Vc和巯基丙酸(T1)等用量对PC-1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对合成的PC-1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PC-1具有预期的化学结构,PC-1的最佳制备工艺为:m(TPEG)∶m(AA)∶m(MS)=100∶5∶6,Vc、T1用量分别为大单体质量的0.2%、1.0%。掺PC-1的C30混凝土初始和60、120、180 min坍落度保持性均明显优于同类聚羧酸保坍剂。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醚、马来酸酐(MAD)、丙烯酸甲酯(MA)、甲基丙烯磺酸钠(MAS)为活性单体,以过硫酸铵((NH4)2S2O8)为引发剂,通过在水溶液中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一种保坍型聚羧酸盐系减水剂。并对其进行了水泥净浆流动度和混凝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聚羧酸盐系减水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减水性和保坍性。  相似文献   

11.
室温交联丙烯酸乳胶漆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为交联单体,己二酰肼为固化剂制备室温交联丙烯酸乳胶漆进行了研究。采 用该交联体系,可显著提高涂膜的耐水性、耐溶剂性、光泽度及硬度,DAAM的用量以占总单体质量的6.5%为好。  相似文献   

12.
氨基磺酸盐系减水剂具有高减水率、抑制混凝土塌落度经时损失等优点,但泌水严重,限制了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本文根据“分子设计”原则,通过单体A和单体U引入适当的官能团,对传统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进行改性,测试了产品对水泥净浆流动度、流动度经时损失和泌水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单体A的改性效果优于单体U,以9%的单体A改性后,减水剂的分散性和分散保持性能好,泌水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就水性环氧基聚合物单体对再生骨料改性进行研究,通过设计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助剂(引发剂A、促进剂B、交联剂C)下水性环氧基聚合物单体对再生骨料改性后性能及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得出不同助剂掺量的最优配比。对改性后的再生骨料进行电子扫描显微镜(SEM)测试,初步探讨了水性环氧基聚合物改性再生骨料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为研发中等强度、耐久性良好的混凝土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以硅烷偶联剂溶液浸泡大粒径花岗岩粗骨料 ,再拌制混凝土 ,结果显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初步探讨偶联剂改善这种混凝土性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常温下丙烯酰胺单体(AM)、过氧还原体系引发剂(过硫酸铵-过硫酸氢钠)、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用量对盐渍土土坯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丙烯酰胺常温原位聚合的最佳反应条件,从而达到加固改性盐渍土的目的。1在室温下,丙烯酰胺单体用量为盐渍土用量的3%,引发剂用量为丙烯酰胺用量的2%,引发剂体系过硫酸铵-过硫酸氢钠质量比为1∶1,交联剂用量为丙烯酰胺用量的1%,土坯养护28 d后,抗折强度达到5.2 MPa,抗压强度达到16.3 MPa。2和空白土坯试样的力学性能对比,AM常温原位聚合改性后的土坯试样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是原来的4~5倍。  相似文献   

16.
刘永彬  鲁统卫  王谦 《混凝土》2012,(7):86-88,113
NC-P7混凝土抗裂防水剂组成中以膨胀组分为主体,复合了减缩和增加密实的组分,充分发挥每种材料的优势,起到叠加效应,可配制出具有高抗渗能力的高性能抗裂防水混凝土。介绍了抗裂防水剂配制刚性防水混凝土在井筒内壁刚性防水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乙二醇单乙烯基聚氧乙烯醚(LPEG)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单体,具有比普通聚羧酸大单体更高的反应活性,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PCE)具有更好的工作性能。以LPEG、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为聚合单体,在低温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合成PCE,并研究了反应温度、FeSO4用量、酸醚比、还原剂及链转移剂用量等对PCE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合成的新型PCE与由传统大单体合成的PCE相比,具有更好的保坍性与混凝土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8.
边建民  高颖  张永满 《山西建筑》2005,31(9):121-122
结合某中修工程,介绍了改性剂的确定,阐述了SBS改性沥青的加工工艺和AG16Ⅰ型改性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实践证明,SBS改性沥青对低温抗裂性有明显提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酯化反应下,甲基丙烯、聚乙二醇单甲醚等单体可形成酯化大单体,与甲基丙烯酸进一步聚合可得到聚羧酸系减水剂。该过程不仅合成工艺较复杂,而且原材料成本较高,难以体现出很大的优势。本文主要探讨酰胺型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工艺,采用聚醚胺、聚丙烯酸为共聚单体,通过聚合直接得到减水剂。采用最佳工艺合成的产品相对于其他一甲基丙烯酸和聚乙二醇单甲醚为单体合成的产品相比,前者性能明显更高,在有着很高坍落度保持性要求的混凝土中十分适用。  相似文献   

20.
硅烷偶联剂改善新老混凝土修补界面层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试验表明,以硅烷偶联剂溶液涂老混凝土表面,可使新老混凝土修补界面层粘结强度显著提高。初步提出改性机理解释这一现象:硅烷偶联剂很可能使水泥石表面与花岗岩(或老砂浆)表面实现了大范围化学键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