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战国时期秦地瓦当战国时期,建筑陶器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筑中所用的各类瓦材数量大增,品种、规格也更加丰富多彩。战国的制瓦业十分发达瓦的品种很齐全,形制也更为合理。瓦表一般都有纹饰,以绳纹最多见。瓦当的纹饰十分丰富,以动物和植物纹样为主,也有云纹、水波纹,山纹和几何纹,为建筑的发展与装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2.
汉代长乐古瓦上有“长乐未央”四字,该瓦当直径17.5cm,一般皆圆形,中为乳丁纹,以单线或双线十字分割,上书“长乐未央”四字,也有写成“未央长乐”的,字体都处于篆隶之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3.
陶白虎纹瓦当,汉,直径19.3cm.白虎是主管西方的神灵,与青龙、朱雀、玄武共同组成四神(也称四灵).此瓦当泥质灰陶,圆形当面,外廓较宽,当心为一突起的大乳钉,面模印白虎纹图案,白虎依据圆瓦而呈弧形,作奔走状,张口怒目,凶猛威慑,蕴含气势,动感强烈,突出了老虎的威严.整体设计匀称,富于美感. 相似文献
4.
飞鸿“延年”瓦当,秦瓦当,直径14.5cm,灰陶模制,为圆当有窄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当面有一减地浮雕的鸿雁,伸颈展翅尾呈剪刀状,头颈挺直为中轴线,将篆体隶书“延年”二字隔于两侧,是秦代的典型特征,有意将画面一分为二,用乳钉补白,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美感。用鸿雁搭配“延年”二字来装饰瓦当、表示秦朝统治者的壮志凌云及江山宝座代代相传永不衰败。 相似文献
5.
战国燕国瓦当燕国瓦当全部为半瓦当,纹饰以形式多样的饕鬣纹为主,次有兽纹以及鸟纹、山云纹等。尤其是具神秘色彩的饕鬣纹半瓦当可谓独树一帜。纹饰采用浮雕手法,构图饱满,凝重厚实,仍保留着青铜器纹饰那种繁缛的风格和狞厉之美。 相似文献
6.
汉“千秋万岁”瓦当出土于汉王陵,直径17.8cm、厚4cm,泥质灰陶,青灰色,圆形,边廊较宽,瓦面中心有一个圆球形,四周起双阳线将瓦面四等分,呈扇形,每格填一字,为自右向左直读书写篆书“千秋万岁”四字,边缘起弦纹,整体风格自然、安详、质朴。“千秋万岁”文字瓦当在吉语文字瓦当中流行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它是吉语文字瓦当中出现时间最早的瓦当之一,且数量众多,版式多样,字法多变,意为岁月长久,承载了古人美好的愿景。千秋万岁不只局限于瓦当,我国很多朝代有铸造千秋万岁钱币。 相似文献
7.
战国葵纹瓦当,直径18cm,该瓦当是战国时期秦国圆瓦当。战国时期的瓦当,形制主流为半圆形,上承两周造型,而在当时的秦国,已有更具装饰功能的全圆形瓦当出现。秦国瓦当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是风格独特的葵纹,细部极富变化。通常当面,中心有凸起乳丁纹,外侧有模印阳弦纹一道,以乳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伸出卷曲臂状弧纹,数目八至九条不等,极富有韵律美感。 相似文献
8.
战国云鹤纹瓦当战国时期在思想上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政治和经济是一个巨大变化的时期,这必然带来了艺术上的活跃。“建筑艺术是以空间的立体组合来体现时代精神”的,作为建筑上的瓦当也不例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楚辞《招魂》曰:“高堂邃宇,懢层轩些。”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想见当时一些建筑物的讲究和华美。奴隶社会时期的那种抽象的、原始的、拘谨的格局已经被冲破,而展现的是一个直接面向自然取材自然进行创作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9.
西汉朱雀纹瓦当陕西西安汉代遗址出土西汉中期,轮制技术在制瓦业中应用和发展,泥条盘筑法逐渐被淘汰。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瓦当是瓦的头端,从实用角度分析是为了便于屋顶流水,起到保护檐头的作用。西汉中晚期出现了\"四神\"瓦当,这与当时的\"星象学说\"有关,此瓦当便是代表南方的朱雀之象,代表夏季。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