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能源运输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秦晓 《中国能源》2004,26(7):4-7
一国的能源安全是该国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前提。能源安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投资和控制境外石油资源,二是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三是通过控制能源运输确保石油供应链的安全。文章针对我国能源运输现状,提出了应把能源运输归入国家安全战略框架之中,扶植中国大型油轮船队进入资本市场,鼓励油公司和船公司的战略合作,防止重复投资和协调无序竞争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能源》2012,(6):36-38
中国核电发展需要海外铀资源的保障,印度洋战略格局下的铀资源安全运输问题,将成为继石油之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又一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受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能源需求放缓,但能源结构却在加快调整,在需求放缓和结构调整中,中国和美国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能源转向天然气,能源自给率上升,美国将通过石油美元加强对全球能源转型的影响,为了维持其能源地位,美国也许成为影响世界能源最终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阻力。英国与德国等欧洲国家虽然是低碳经济和能源转型的发源国,但是其经济体量和能源规模小,对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力有限。中国结束以煤为主的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的发展,中国能源转型的方向对全球的影响将是引领性的。能源转型会造成能源安全风险的演化,主要表现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但同时也会促进能源合作,气候变化问题和网络安全问题将增加能源合作的基础。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中国新时代的能源安全战略要有新的思路。用国家总体安全观解决好能源安全问题,用战略思维处理国际能源关系,用系统思维处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系,用底线思维考虑能源安全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国的能源安全是该国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前提。能源安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投资和控制境外石油资源,二是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三是通过控制能源运输确保石油供应链的安全。从中国的石油进口来看,除极小部分从前苏联采用铁路运输之外,绝大部分(约93%)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从运油的航线结构来看,2002年我国进口的6941万t原油中,来源于中东的原油占总量的49.55%,西非22.76%,东南亚15.11%,合计为87.42%。据资料显示,2002年,在中东东行的航线上,我国船东所承运的石油仅占该航线石油进口的3.78%;在西非东行的航线上我国船东所承运的石…  相似文献   

5.
朱成章 《中外能源》2011,(12):17-21
能源安全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指石油安全,随着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能源安全的概念不断拓宽,它不仅包含所有的能源形式,也包括环境的兼容性和可持续性,还包括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我国电煤消费占原煤产量的比重已达到50%左右;2009年电力消耗的能源在一次能源总消费量中的比重已达到40.96%,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2009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达到22.3%,已超过石油(21.9%),位于仅次于煤炭的第二位;我国电力普及程度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电力在我国能源中已居重要地位,电力安全成为能源安全的核心。要实现电力安全,在研究能源和电力发展战略的同时,应研究电力安全战略,在研究制订电力长期规划和五年规划的同时,要研究落实电力安全大规划,并且要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加大力度发展储能设施,此外还要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城市输配系统电缆化、地下化。  相似文献   

6.
能源安全是大国安全和大国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对"能源安全"的定义存在不同的理解。美国政界与学界关于能源安全都强调美国利益和美国霸权,确保石油美元机制的稳定运行。而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核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对本国需求的满足和安全的保障能力,面向世界构建安全共同体。中美同为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国深度依赖煤炭,美国倾向于石油和天然气。整体上中美的常规能源储量存在客观差距,未来中国的常规能源储量不容乐观。近年来美国国内石油生产能力正在迅速提升,一次能源消费处于小幅波动、总体趋稳的状态;而中国在2008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一次能源消费国,且中美差距呈扩大化趋势。美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压力明显低于中国,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更为紧迫、形势更为严峻。中美都高度重视且都在切实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预见,中美在未来能源革命竞争中,重点在于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和能源网络布局。中国与美国的能源合作需要超越资源性合作,走向综合技术研发合作。中美需要将能源与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紧密结合,共同引领世界能源合作与能源治理。  相似文献   

7.
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越来越离不开对能源消费的依赖。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各种能源的需求增长迅速,尤其是石油能源由原来的基本自给,转向于依赖进口。能源安全是一个国家能源的生产、供应能否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能否保持社会稳定,关乎民众生产、生活延续的重要问题。石油作为现代能源体系中最重要的能源,被称作“工业的血液”,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使其面临枯竭,我国能源发展应体现人口与资源承载量和环境容量相协调的生态文明特征。电能可替代多种能源,尤其是石油,未来将在我国能源安全中处于核心地位。我国发电能源与电力消费呈逆向分布,造成主要可再生发电能源大量浪费,煤炭由于运输受限而不能满足消费地需要,因此能源运输问题成为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症结。对我国而言,特高压是符合远距离运输的综合最优方案,能实现我国能源的合理配置,未来将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并将引起交通领域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9.
能源安全政策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刚  刘兰翠  魏一鸣 《中国能源》2004,26(12):36-41
国际能源新秩序正逐步形成,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国内外能源安全的研究,从能源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主要油气进口国家的能源安全政策,通过对能源外交、能源进口、石油战略储备等政策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对我国能源安全政策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十五”期间能源平衡表及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实际上是煤炭的供需平衡问题。进一步的研究揭示,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的内涵首先表现为煤炭的供应链安全,即铁路的煤炭运输安全;其次才表现为石油的供应链安全。我国的能源安全内涵在基本面上表现出与国外不同的特征,主要由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铁路运力不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铁路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关联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随着能源结构的演变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延伸。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的能源安全在共性之外还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供应链的安全,进一步又集中表现为煤炭运输的安全。作为煤炭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铁路运输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还在节能和环保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应把铁路发展纳入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框架体系之中,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来谋划铁路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氢能大有可为。基于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围绕存在的问题,对氢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政策进行探讨。  方法  对国内外相关政策、文献和案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路径和政策两个角度做了总结。  结果  在路径方面,利用氢能促进交通领域和工业领域的低碳化,将氢能与现有油气能源储运管网体系耦合,利用氢能促进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发展(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制氢,加大氢燃料电池商用推广等,是中国氢能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证;在政策方面,完善国家氢能的顶层政策设计,细化氢能“制储输用”专项研究的政策支持,加快制定氢能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加强氢能产业的战略联盟建设以及健全氢能市场供需协调等,是中国氢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结论  文章提及的相关的路径建议和政策探讨可为相关部门和行业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炼油企业全局能量优化中的储运系统节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二恒  华贲 《中外能源》2009,14(4):92-95
中国炼油企业新一轮节能是以热出料为契机,从各个装置节能走向系统全局的能量优化。热出料、原油管输化、成品油在线调合等技术的发展,大大减少了中间物流、原油和成品油的储运需求。在此新的背景下,将储运子系统优化与全局能量优化结合起来,在以科学用能和炯经济学为基础的三环节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储量最小化、储存工艺参数最优化和选择适宜的加热方式的储运节能三原则。在此基础上,用低温热替代维温蒸汽,可使能耗进一步降低。为储运系统深入节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与能源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新军 《中国能源》2009,31(3):24-27
高速铁路已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主要潮流,它不仅具有明显的节能环保效应,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完全实现用电力牵引作业,具有独有的"以电代油"功能,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整个铁路运输对石油的依赖,优化了能耗结构,有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矿产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矿山的开采力度,矿产资源开发和使用,对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在矿产开采工作中,矿山机电运输中经常会发生各种事故,影响到整个矿产开采的工作效率和安全。针对矿山机电运输工作常见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有效提高了矿山开采工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汽车是人类最重要的道路运输和乘用工具,其动力主要来自于汽柴油等液体燃料。而甲醇除了来源广,体量大,纯度高,输送便利外,在点燃式内燃机的使用性能方面与汽油相比,显示出优良的燃烧性(燃烧充分)、动力性(高效节能)、环保性(排放清洁)和安全性(与乙醇相当)。本文列举了甲醇燃料特性数据及上海焦化公司甲醇燃料在甲醇车上试验数据,充分论证甲醇燃料是最现实的车用替代能源。而要完美实现甲醇燃料替代需要从汽车和燃料二个方面解决好的相互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交通运输业能耗现状及未来走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新军 《中外能源》2010,15(7):9-18
低碳经济要求交通运输有效、合理地使用能源,优化配置各种交通工具,降低能耗。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增长率总体上高于全社会能耗增长率,占全社会能耗比重基本维持在7.5%左右。各种运输方式的能耗主要集中在油耗上,2007年交通运输业汽煤柴3种油耗叠加在一起,占全社会油耗比重近70%。交通运输中电能利用效率较高,节电效果好于全社会,电耗占全社会电耗比重从2002年的2.07%降至2007年的1.63%,但占全国交通运输能耗比重仅10%左右,能耗结构不合理现象并未得到改善。2008年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比上年降低3.1%,2009年我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41.9%,铁路能耗结构出现根本性改善和优化,开始转变为以电耗为主。公路运输油耗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百吨公里油耗指标呈稳中略升态势,节能空间和潜能较大。水运(含港口)能耗2004年之前呈上升趋势,之后下降趋势明显,约占交通运输业总能耗的15%。民航每吨公里油耗从2002年的0.364kg降至2007年的0.309kg,航油消耗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2%上下,有较为明显的减弱趋势。未来10年,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总量将进一步攀升,虽然能耗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优化,电耗比重会迅速增长,但由于公路能耗在交通运输能耗中占有绝对比重,故难以从根本上改善交通运输以油耗为主的结构特点。我国交通运输业应逐步调整到以铁路为主导的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模式上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业油耗在整个交通运输行业中的比重,"以电代油"。  相似文献   

18.
大排量脉动输油的节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大排量输油节能的依据,推荐了脉动输油方式,以秦皇岛—迁安和迁安—大兴的实际输油运行数据和对应的财务耗能费用为基础,计算了2006年秦京输油管道采用大排量脉动输油方式全年可节约输油能耗费7000万元左右,建议再结合峰停谷行的脉动输油方式,还可进一步节约输油能源费。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ts impacted factors. We first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Then,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technique is used to find the nature of the factors those influence the changes in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We find that: (1) In 2006, the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d by 7.63 times against that in 1980. (2) Up to 2006, the oil consumed by transportation accounted for 49.6% of that in the whole country, which almost equaled to the net oil import. (3) In the light of the increas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the energy-utilization effectiveness of transportation sector has been declining gradually. (4) The transportation activity effec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increase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and the energy intensity effect plays the dominant role in decreasing energy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