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曹洋 《通讯世界》2017,(3):12-13
在国内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发电企业建立了区域能源集控中心对该区域范围内管辖的火电厂、风电场、光伏电站、水电站等进行集中监控,本文针对发电企业的集控中心建设模式、功能定位等,深入研究了区域集控中心系统的业务承载需求,提出了集控中心的光缆建设、通信设备、机房环境、供电系统及配套系统等通信建设方案,为发电企业从事区域集控中心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实用性参考.  相似文献   

2.
群控电梯系统的算法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模拟电梯系统运行的数字模型,采用合理的预估计算法,从各种复杂的申请条件中,动态地造反最佳响应,实现了在优先申请、优先快速响应条件下的最优控制。  相似文献   

3.
王旭东 《电子测试》2016,(15):119-120
随着电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并向着大型群控的角度发展,尤其对高层建筑解决了人员密集拥堵问题,大量大型群控式电梯设备在管理方面较为复杂,安全事故频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人们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在使用大型群控电梯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设备检测,便于发现潜在危险,防止出现危险事故。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Freescale 32位微控制器MCF5214利用CAN通信实现电梯并联群控数据通信的嵌入式系统开发,首先对Freescale公司生产的32位微控制器及CAN收发器的特性进行简单介绍,然后介绍系统的硬件结构,并对该系统软件的设计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心集控令牌环无线网通信机制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实现无线网络中可靠、有效的信息传输,研究了无线环境下网络通信特点,综合IEEE802.3以太网协议和IEEE802.5令牌环协议,提出一种中心集控令牌环无线网拓扑结构,并设计出相应的通信机制,实现了令牌环内用户之间准确、及时、可靠通信。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研究的远方集控监控系统光纤通信SDH设备光纤通讯通道传输带宽为2.5Gbps,通讯延时小于1ms,丢包率小于1译;PTN设备光纤通讯通道传输带宽为10Gbps,通讯延时小于0.5ms,采用双通道冗余配置,丢包率小于1译;目前两套设备工作稳定正常,无论从生产用专用链路,还是从办公内网表现都非常出色,保证了监控系统、水调系统数据的实时性,集控现场应用表现与现地采集一致,两路稳定高效的光纤通讯通道为集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详细介绍了集控式电缆沟盖板开启支架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通过现场应用,验证了盖板开启支架的有效性。该盖板开启支架对提升电缆沟运维质效、减轻运维压力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节能控制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系统利用Zig Bee技术、TCP/IP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了对校园能耗实行分项计量,建立了能耗监测平台,确定了分项计量能耗拆分模型。系统有效解决了当前校园能耗管理基础数据缺失、计量混乱等问题,具有实时性好、功率低、可靠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FPGA的四层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采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 Ⅱ系列FPGA芯片EP2C5T144作为主控制芯片,采用Verilog—HDL编程描述,实现对电梯的智能控制,经仿真验证,完成所要求功能。该设计采用模块化编程,升级可实现任意多层电梯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水电站集控中心语音、数据及图像业务的传输需求进行分析,就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数据图像传输系统、卫星数据通信系统、调度通信系统接入及通信电源系统六部分重点论述了集控中心通信系统的建设过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PLC的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军 《现代电子技术》2012,35(23):161-163,171
简单来说,PLC属于一种可编程序的存储器装置,有关数据信息的逻辑运算、算术运算以及顺序控制等相关问题均在可编程序存储器内部予以完成,并以模拟或数字的方式借助于输出设备呈现出来。以基于PLC的电梯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从PLC控制应用于电梯控制系统的优势与实现功能、系统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以及系努j设计关键问题这三个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实际案例——PLC交流双速5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及其实现的分析,围绕PLC电梯控制系统设计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PLC在提高电梯控制系统运行稳定性、动作相应时效性以及长时间持续运行安全性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梯作为一种位能型负载,运行中需要作频繁的升降运动,研究一种能能量再生的电梯控制技术是电梯高质量节能运行的重要保障。双PWM交流传动系统由于其高功率因数、低谐波污染和能量可逆的优点可应用在这个领域。文中首先介绍了PWM整流电路,然后分析了IG-BT整流回馈控制系统,最后提出整流器与逆变器共母线运行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对电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智能化管理,采用IAP15F2K61S2单片机、MFRC500射频芯片、继电器、实时时钟、存储器模块等设计了一种智能电梯刷卡控制系统,该系统识别不同权限的IC卡实现对电梯按键的智能控制,并采用动态加密、存储滚动码等方式防止IC卡被复制,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经过在多个小区的实际使用证明,该系统安全可靠、操作方便,达到了实际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各大电梯厂家均在不断地加大对技术创新研究的投入,电梯系统的控制也随之出现很多新的应用技术。本文将介绍前馈控制技术的基础原理,以及对前馈控制在电梯驱动系统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合电梯运动特性的前馈系统。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具体的二座四层群控电梯,描述了基于PLC和触摸屏的电梯群控的实现过程。针对单梯控制,主要叙述了电梯平层的处理,触摸屏控制和显示的结构和工程设计。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触摸屏、PLC、变频器的电梯群控的系统结构,叙述了群控电梯PLC组之间的通信设定、群控电梯平层的处理、电梯群控调度算法,并进行了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6.
陈洁  王栋  马虎  于栋梁 《电子设计工程》2012,20(24):188-189,192
实验用脉冲爆震发动机控制系统以Atmega16为核心,对发动机的点火系统、供油系统和供气系统进行有效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单片机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脉冲输出模块。通过实验,该系统可以实现实验型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成功起爆和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电梯运行速度曲线的数学模型,文章研究了根据设定时间参数与楼层间距自动生成的速度曲线,发现一种提高电梯运行时人在电梯厢的舒适感与运行效率的改进方法,结果表明除了控制电梯控制系统的运行速度外,为提高电梯启动时的舒适感还需要在负载补偿中应用一种基于速度的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基于DSP的一体化电梯轿厢矢量控制系统,它以门机控制器为核心功能,通过CAN总线采集轿厢呼梯信号和控制轿厢内装置,从而实现电梯门机系统和呼梯系统的集成。此系统相比以往分离的门机控制器和呼梯信号采集器,降低了生产成本,便于现场安装管理。另外,系统引入PWM逆变IPM智能功率模块,并对永磁同步门机进行矢量控制,在提高了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同时,也使得系统具有了能量回馈的能力,降低了电梯能耗。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电梯的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电梯控制系统的整体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推广。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相应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改善和创新。本文主要是对电梯检验过程中控制系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此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之后的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A disk-type integrated motor-bearing system having axial magnetic flux is newly invented and its design, analysis, and control methods are presented. Sinusoidal motoring currents to four symmetrically placed winding groups produce a torque, whereas control currents of the same magnitude but opposite signs added to the opposite winding groups create radial forces. The control currents are intended to break force symmetry, resulting in unbalanced radial forces. The system employs two stators not only to effectively remove the rotational frequency modulation effect in the radial control forces, but also to reduce the torque ripple. It is shown that the prototype integrated motor-bearing system built in the laboratory succeeds in stable radial direction control and operation of the ro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