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铝加工》2008,(4):20-20
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但增幅回落,对原材料的需求仍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劳动力成本增加、全国又普遍上调电价、原材料、能源涨价、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政策等因素都会给有色金属行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世界经济没有年初预计的好。  相似文献   

2.
《冶金管理》2008,(12):1-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成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和海啸,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升温的态势已经出现扭转,开始进入下滑通道。GDP同比增长率1季度为10.6%,上半年为10.4%,1-9月为9.9%,呈现持续回落的态势。同时自5月以来CPI涨幅持续回落、PPI自9月份也开始回落。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属通报》2010,(17):11-11
本刊讯,4月份,在全球经济处在缓慢增长状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向好的态势。国内投资增幅趋稳,市场流动性逐步放缓,生产经营状况继续加快,市场经营活动呈现活跃,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市场预期继续保持良好。宏观经济增长继续呈现平稳快速前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陈克新 《冶金管理》2005,(11):27-28
2005年前3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4%,预计全年增幅在9%左右,这是中国经济连续三年实现9%的增长速度。其他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工业总产值(现价)、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商品总值等,今年前10个月的增速都超出20%。即使今后2个月增幅回落,全年增速也不会低于15%,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一是经济增长的重心北移。从统计数据看,近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速,开始跃居全国前列,改变了过去由东南沿海“领跑”的格局。统计显示,2006年经济增幅前三名的省份依次是内蒙古、山东、天津,其中内蒙古已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6.
《冶金管理》2014,(5):1-1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钢铁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粗钢产量一直位居全球第一,而且在国内钢铁产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钢材出口也不断增加.并且成为全球最大的钢材出口国家,近年来我国钢材出口折粗钢总体上保持在5000万吨左右,但仅占我国钢产量7.49%,表明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始终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  相似文献   

7.
《冶金管理》2002,(5):30-30
今年4月份钢材价格在一季度超跌反弹的基础上,主要钢材品种价格小幅振荡,涨跌互现,价格总水平小幅上扬。4月底,钢材价格综合指数75.82,比3月底上升0.1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的钢材市场运行态势是需求增加,供给基本保持平稳,总的供大于求态势虽未改变,但供求压力有所缓解。从需求角度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拉动了钢材需求增长。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幅度为7.6%,比去年四季度6.6%的增幅回升了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增速同比加快7.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长10.9%,比去年四…  相似文献   

8.
彭如清 《中国钼业》2008,32(3):57-58
据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我国有色金属外贸进出口总额为875.08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220.78亿美元,同比增长33.7%。其中出口额为263.89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24.07亿美元,同比增长10.0%,增幅比上年下降35.4个百分点,国家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政策在有色金属行业起到了明显作用;进口额为611.19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196.71亿美元,同比增长47.5%,增幅比上年增加10.9个百分点,国家鼓励进口的政策在有色金属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人口多,对有色金属的需求量大,随着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致使有色金属原料供应严重不足,尤其是铜、铝、镍的缺口较大,2007年有色金属外贸进出口逆差高达347.30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172.64亿美元,同比增长99.8%,增幅比上年增加73.8个百分点,对促进国家外贸进出口平衡,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信息窗     
今年我国经济呈十大趋势国家信息中心最近一份报告分析认为,今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十大趋势:一、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增幅与去年基本持平。初步预计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增长75%-8%。二、国民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难以有大的改善。三、国家的宏...  相似文献   

10.
《钢铁研究》2006,34(1):47-4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课题组最近撰写的钢材供需形势预测报告指出,2006年钢材供过于求的态势将进一步加剧。受经济增速放缓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影响,2006年大多数用钢行业对钢材的需求增长势头都继续回落。预计2006年各行业对钢材的总需求将达33685.44万t,同比增加3096.12万t,增幅为10.12%,较2004年和2005年的增幅有所回落。另一方面,钢铁产能继续释放,加上2006年我国钢材进口量将持续回升,出口有所下降的影响,预计20()6年我国钢材的国内供给量可达45336.25万t,同比增长48.03%,供给超过需求11650.81万t。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强劲增长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我国物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9.5%,社会物流总额增长则高达30%。有专家预计未来十年,我国物流总额将保持年增长20%的发展速度。可以说现阶段的中国物流业,是一个黄金产业。  相似文献   

12.
国内钢材需求继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宏观经济“V”形复苏带动下,我国钢材市场需求稳步增加,钢铁生产快速增长,2009年钢材价格呈现震荡运行走势。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2010年国内钢铁需求好于上年,钢材价格将波动上行。  相似文献   

13.
胡少维 《冶金管理》1999,(12):13-17
1999年,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仍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但经济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000年,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加上外部环境的好转,经济增长有望止跌回升,但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尚需在多方面作出努力。一、结构性矛盾和长期性问题将进一步凸显从2000年经济发展情况看,结构性矛盾和长期性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具体表现为:1.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不足与总量问题相比,结构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要改善结构绝非短时期可以完成。从近年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诸因素看,结构“升级”对经济增…  相似文献   

14.
2000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重要转机,GDP增幅将高于上年,2001年GDP增长将保持平稳.当前经济增长对政策依赖性较强,与国际经济环境好转也有密切关系,增幅回升的基础有待进一步稳固.需继续扩大内需,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2000年前10个月经济运行情况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持续好转,经济运行出现了重要转机.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提高、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以及企业扭亏脱困工作取得成效.1.扩大内需,促进出口,拉动经济较快增长投资增长加快.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1568…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出现企稳,国内外大部分专家学者一致判断,这一轮金融危机基本见底,但影响仍然存在。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寻求一个后危机阶段的对策。总体讲,危机是短期的,发展是长期的,虽然世界危机还没有见底,但是我国已经基本见底,经济开始进入“后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对于有着50多年历史的钢铁企业而言,湘钢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但在过渡时期,需要我们抓住回暖前的发展机遇,为新的增长周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极为关键,需要着眼长远,系统研究,强化执行。  相似文献   

16.
程玉林 《山东冶金》2001,23(1):28-28
联合国近期公布全球经济展望,预测在2000年强劲增长4%以后,2001年仍将小幅增长。由联合国社会与经济事务部,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共同发表的《2001年全球经济形势与发展》年度报告中指出,美国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从2000年的5%下滑至3.5%,全球GDP平均增幅则为3.5%。  相似文献   

17.
杨婷 《冶金管理》2005,(10):16-18
从近期世界经济环境分析,尽管世界经济受到高油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2005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步增长。美国经济在2005年第三季度增势明显,特别是9月份以来,美国制造业景气指数上升明显,这意味着制造业处于扩张态势。尽管受到能源价格及卡特里娜飓风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元短期内有下行的迹象。黄金的投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仍旧保持增长,我们预计后市金价有一定的升幅,但向上的空间有限,接下来的时间内将以振荡为主。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日前在京发布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为10.7%。今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8%左右。  相似文献   

20.
更多国家经济领先指标持续回升,预示至少未来6个月全球经济保持回升之势,四季度全球需求将好转,全球锌产量无论环比还是同比都将高速增长,全年全球市场大量供应过剩已成定局。经济形势好转将使锌市场保持向上的趋势,但全球供应增速加快、中国进口减少和库存增加的担忧给市场造成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