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视传媒对"大义灭亲"的宣扬传达了国家本位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在中国,"亲亲相隐"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而且是司法对人性价值的理性回归,理应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影视传媒对主流文化的表达也应从"大义灭亲"过渡到"亲亲相隐",从而彰显法律与情理的交融与互动,推动中国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亲亲相隐”制度无论是在我国古代还是在西方国家都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当代西方许多国家还普遍存在这一制度,而我国立法中对该制度的规定并不完善.改革现行立法,确定“亲亲相隐”的适用范围及例外,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和现代立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界曾爆发了有关儒家亲亲相隐话题的论战,相关学者的分歧点主要在于:亲亲相隐是否孕育了现代社会腐败的(至少是一部分)根源;儒家特殊主义原则是否凌驾于社会普遍性原则之上;现代学者应该如何看待我国容隐制和西方容隐制以及我国社会法律制度是否有必要恢复容隐制度等等。儒家美德派认为亲亲相隐不必然导致现代社会的腐败现象,二者无因果联系,中西容隐制是相通的,我国的法律制度需要恢复并维护容隐制;反对者则认为儒家血亲伦理是培育现代社会腐败的温床,而且这与西方的容隐制有根本的区别,中国法律制度需要严格抵制加入容隐制度。  相似文献   

4.
亲亲相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流毒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所废弃。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角度,探讨了亲亲相隐的现代法制意义,认为我国现行刑法应吸取古代亲亲相隐制度中的合理成份,其所规定的包庇罪应与社会道德规范相结合,形成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合法性的现代容隐制度。  相似文献   

5.
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法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它的合理性在当代仍不可忽视。刑事法治中应构建现代容隐权,尽快在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增加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6.
7.
"亲亲相隐"曾是我国古代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文革时期被废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在其司法制度中确立了近亲拒绝作证原则,随着我国法制日趋成熟,学者们也纷纷呼唤"亲亲相隐"原则的回归。在我国刑事立法中引入"亲亲相隐"原则既有合理之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在重新建构这项制度时需要谨慎,有选择地继承"亲亲相隐"原则。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法律无亲亲相隐制度之规定,而中国古代以及域外一般对该制度都明确予以法律规定。运用亲亲相隐制度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符合期待可能性理论,有助于社会资源和刑事司法资源的节省。在我国,有必要在刑事法律中明确规定亲亲相隐制度。在刑法总则中明确规定亲亲相隐是公民的权利,同时对亲亲相隐制度中的亲属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对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予以限制。在刑事诉讼法中确认亲属的沉默权、拒证权,同时明确规定司法机关对亲亲相隐的告知义务。  相似文献   

9.
刘公云 《商品与质量》2012,(S7):178-179
传销在现下成猖獗趋势,它对中国传统亲情的利用,使其得以实施。其中拉人头的方式主要依靠的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亲情线索,中国古代亲情的理念主要有家庭观念、"亲亲相隐"、"朋友之道"等。传销组织对中国传统亲情的利用将会给中国网络式的社会结构沉重一击,因此我们必须要遏制传销,保护亲情。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中华文化的“隐”和“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翻译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它主要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产生的影响,主要倡导弱势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本文将简要论述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的综合过程,并由此展开讨论,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华文化"隐"和"显"翻译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12.
家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汉魏晋时期的法律可知,法律对家族的重视体现在培植和控制两个方面。法律对家族的培植,主要体现于法律思想、程序法、民事法律方面;法律对家族的控制,主要体现于刑事法律层面。法律对家族的培植,服务于法律对家族的控制。由此可见,家族服务于政治大局的稳定是其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13.
“入世”将加速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从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来说 ,加入WTO ,中国必须一揽子接受其法律原则 ,通过立、改、废来达到与WTO法律原则一致 ;从法律文化的深层结构来说 ,“入世”之后 ,将对中国法律思维产生重大影响 ,将逐渐排除中国人畏法、远法的心理 ,而不断培养起崇法、依法的心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中,尤以按“中轴”对称均齐的建筑美为突出特点,被称为“中国式的建筑美”.本文试从空间意识、规范制度、文化心理、审美追求等角度出发,从“中国”观、中庸之道、礼制思想、永恒象征和美的和谐等方面理解和解释这一建筑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黄宗智教授在其法律史"三部曲"的第三部中,以恢宏的气势来沟通了法律的"历史与现实",为今天的法律变革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资源。作者从"通三统"的学术视野出发,发现黄宗智教授统合了三个层面的"三统",即认知的通三统、法律变革的通三统和法律比较视野的通三统,同时又从整体上通三统。  相似文献   

16.
在对法律发现的理解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法的起源角度,二是从法的适用的角度.目前,学界则更多是从司法视角去透视法律发现理论,立法立场的法律发现观鲜有提及.为此,以历史法学为切入点详细剖析立法立场的法律发现观的产生背景、观点及其影响,进而期待对该理论有个“全景式”理解.  相似文献   

17.
阴曹地府是佛道构设的鬼域世界,佛道通过阴曹向世人宣扬轮回报应的思想。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大量描写阴曹地府的作品,它套用宗教构设的品貌,把阴曹作为教育世人的理想展览馆,作为警世疗俗的一大味药方。其中的一部分作品起了模糊人们对封建罪恶本质的认识、麻痹人民反抗斗志的作用。只有如《聊斋志异》那样的作品,作家站在暴露、批判封建黑暗现实的立场,自觉把阴曹地府世俗化、现实化、人情化,阴曹的神鬼描写,成了针砭现实、抨击现实的自由场所,取得了思想与艺术上的高度成就。描写阴曹作品的价值高下,决定于作家的创作主旨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征收补偿中经常发生被征收人进行抢建抢种的行为,深入分析抢建抢种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抢建抢种行为的法律规制思考。  相似文献   

19.
法律是人们在群体生活中的产物,也是在群体生活中得以传承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法律是一种文化的现象,法律的运作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文化。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所意识到并承认。我们也日益意识到由于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因此人们的社会群体的组织方式就会不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也就造成了文化多元和法律的多元。通过对该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法律多元及其互动关系和一些关于法律多元的理论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法律多元问题对建设中国当代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佛教禅宗"色空观"理论的解析以及中国画的独特性——"留白"现象的阐释,进一步从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层面说明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内在与深层缘由是基于"色空观"理论所给予的渗透性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