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用于核反应堆中的低活性Fe -Cr-Mn(W ,V)奥氏体合金不同温度长期时效 (10 0 0h)后的高温拉伸性能 (40 0℃ )及相稳定性。结果表明 :Fe -Cr -Mn(W ,V)奥氏体合金经长期时效后 4 0 0℃时的屈服强度 (或σ0 2 ,40 0℃)随时效温度从 35 0℃至 4 5 0℃上升变化不大 ,4 5 0℃至 5 5 0℃从 2 95MPa上升到 4 4 4MPa,5 5 0℃至 6 5 0℃保持在 4 90MPa左右 ;抗拉强度 (σb)在 35 0℃至 4 5 0℃比较平稳 ,4 5 0℃至 5 5 0℃从 6 38MPa上升到 75 9MPa ,5 5 0℃至6 5 0℃保持在 75 0MPa左右 ;合金延伸率 (δ/ % ) 35 0℃至 4 5 0℃比较稳定 ,4 5 0℃至 5 5 0℃下降较快 ,在 5 5 0℃至 6 5 0℃下降比较平缓 ,6 5 0℃时δ值为 19%左右。合金经不同温度 (35 0℃~ 6 5 0℃ )长期时效组织为稳定的奥氏体相及少量碳化物 ,在 4 5 0℃以下长期时效 ,合金中无大量碳化物析出 ,4 5 0℃以上时效时 ,碳化物析出量明显增加 ,6 5 0℃时在晶界集聚 ,导致合金拉伸强度上升而塑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INCONEL718高温合金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述了INCONEL718合金的特征、材料性能的研究进展及合金研究过程中的冶金工艺、Nb偏析、热加工及组织稳定性等热点问题,着重阐述INCONEL718合金(相当于我国的GH169合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用PREP法制造的不同粒度范围的FGH95合金粉末的物理特征及其HIP成形件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使用50~100μm和50~150μm粒度范围的粉末是降低成本、简化工序、保证产品质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粉末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总结了国内外粉末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的研究概况 ,包括非金属夹杂物特性的研究 ,夹杂物的存在对粉末高温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以及解决夹杂物问题的各种措施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60年代中期有人认为把单晶高温合金作为有发展前途的工程材料,首先用在飞机气体涡轮发动机。虽然80年代初之后这种材料才大量用于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但累计飞行时数已达数千万小时。航天飞机主发动机(SSME)及将来的天地往返推进系统,对涡轮叶片产生苛刻的工作条件,由于各种潜在的破坏方式的影响,使得叶片破坏比飞机气体涡轮更为严重。本文还将讨论单晶高温合金的一些研究工作,旨在评价该合金用于 SSME和先进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涡轮叶片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红外辐射热冲击加热的瞬态气动加热系统对Al-Mg-Li合金进行快速加热,研究快速加热对Al-Mg-Li合金高温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该加热系统40 s可以达到温度场均匀,在150℃时Al-Mg-Li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300MPa、380MPa,是室温强度的80%以上,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Al-Mg-Li合金良好的高温强度不仅与δ粒子重新回复有序结构有关,而且与高温下δ粒子长大提高合金的时效强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Cr元素在新一代单晶高温合金中的作用,在真空定向凝固炉中采用螺旋选晶法制备Cr的质量分数为2%和4%的两种单晶高温合金,保持其他合金元素含量不变,用JMat Pro软件计算、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热分析等方法研究Cr含量对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特征和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固相线、液相线降低,固溶热处理窗口变窄,而糊状区宽度增加,γ′相含量和组织不稳定性增加;合金一次枝晶间距稍有减小,共晶含量增加,合金元素的枝晶偏析程度增加;合金枝晶干、枝晶间的γ′相尺寸减小,其均匀化和立方化程度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8.
利用OM、SEM、TEM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Y元素的含量对3种Mg-Y-Zn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室温及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态Mg_(97)Y_2Zn_1和Mg_(96)Y_3Zn_1合金主要由α-Mg基体、沿挤压方向排列的带状18R-LPSO相和α-Mg内的层片状14H-LPSO相组成,而Y含量最高的Mg_(95)Y_4Zn_1合金中还形成Mg_(24)Y_5相颗粒。室温时,随Y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抗拉强度逐渐升高,塑性不断下降;随温度的升高,3种合金的抗拉强度均下降,但塑性显著提升。由于合金中起强化作用的LPSO相和Mg_(24)Y_5相热稳定性好,合金在高温时仍保持优异的力学性能,其中Mg_(95)Y_4Zn_1合金在300℃时的抗拉强度为252 MPa,伸长率达到27.1%。总体来看,Mg_(96)Y_3Zn_1合金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某新型粉末高温合金的高温变形与动态再结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leeble-1500 热模拟机,对热等静压态的某新型粉末高温合金进行了形变温度在1120-1170℃和应变速率在2×10-3-2×10-1s-1下的高温变形与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研究表明:该合金在高温变形时应力-应变曲线上峰值应力σp与温度T和应变速率ε之间符合下式关系:Z=ε·exp(Qa/RT)=A2σpn。在一定的变形条件下,通过高温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能获得细晶组织,其动态再结晶晶粒平均尺寸与Zener-Hollomon参数呈双对数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涡轮叶轮用铸造高温合金的热等静压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涡轮叶轮用铸造高温合金进行热等静压处理。结果表明,通过热等静压处理,铸造高温合金的疏松缺陷减少,显微组织均匀细化,合金致密度提高,而且力学性能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1.
重载齿轮齿面疲劳损坏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点蚀和剥落是重载齿轮齿面疲劳损坏最普遍的形式.根据齿轮失效分析实例,对齿面初始点蚀、破坏性点蚀和齿面剥落等三种主要疲劳损坏的特征、发生部位及破损危害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较系统地论述了齿轮接触疲劳破坏机理,影响因素及其产生原因,并对有关的齿面破坏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某汽车发动机皮带轮在加工过程中,近50%的零件表面发现有微裂纹。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超声波C扫描等分析仪器,研究汽车发动机皮带轮表面缺陷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零件表面的缺陷是钢管原材料在冶炼浇注过程中混入的硅酸盐类粗夹杂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某型火箭弹前、后燃烧室毛坯生产在原工艺条件下,易出现裂纹并存在工序多、生产周期长等问题,不仅影响产品质量,也制约了大批量生产。通过大量对比验证试验,对原工艺进行了较大改进,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4.
潜射导弹水下垂直发射方式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点论述了美、俄、英、法等国潜载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水下垂直发射技术途径和发射方式的发展历程,分析确定了水下垂直发射方式中值得借鉴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5.
重型车辆铝合金轮辋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开裂。通过宏观形貌、显微组织、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化学成分检测、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其开裂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铝合金轮辋发生开裂是由于卡槽根部过渡圆角R尺寸过小,造成了应力集中,致使K_1K_(1SCC)而发生应力腐蚀开裂;另外,铝合金轮辋内部存在的相偏析带在腐蚀介质下起阳极作用,加剧了铝合金轮辋发生应力腐蚀开裂。  相似文献   

16.
对已在军车主动/半主动悬挂上进行过道路试验的控制算法的控制机理、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控制效果、能耗以及对执行器性能要求比较了各算法的优劣。认为预瞄感知算法可通过提升车轮来规避路面突起,减小强冲击;提出了基于预瞄感知、防悬挂击穿的多算法综合控制是未来高机动军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型技术制作尼龙砂型或砂芯模具可以大幅度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生产成本。采用尼龙12基料,对其改性处理后获得适合于选择性激光烧结用的复合尼龙粉末。在优化工艺参数的基础上利用点扫描成型机加工某柴油发动机缸盖砂型铸造尼龙模具,在模板上进行组装、调试。试验证明,通过物理共混改性能够制备出适合于选择性激光烧结用高性能复合尼龙粉末,同时大大减小了复合尼龙的收缩和翘曲变形,加工模具的精度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车用内燃机润滑系的流动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车用内燃机润滑系流体网络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对流体网络中的关键部件机油泵、滤清器、轴承、活塞喷嘴、机油散热器等进行数学建模,从而构成润滑油流体网络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该流体网络的工作情况,提出了计算仿真流体网络中流量与压力分布的方法,并对几种工况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20.
智能汽车横向控制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慧岩  陈舒平  龚建伟 《兵工学报》2017,38(6):1203-1214
智能汽车在提高行驶安全性和减少交通事故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综述了智能汽车横向控制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介绍了车辆横向动力学和轮胎力学的研究历程和模型;阐述了智能汽车横向控制理论和方法以及自动转向执行机构的设计;给出智能汽车横向控制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分析认为,系统非线性、不确定性和时变特性的智能汽车横向动力学建模和横向控制器设计,特别是高速时的横向控制,以及智能车辆感知决策系统与车辆本身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