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导电高分子聚噻吩乙炔某些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通过有机可溶性前聚物合成聚噻吩乙炔(PTV)的某些性能。其导电率随热处理温度和时间不同而改变,适宜的热处理温度为200℃左右。I2和FeCl3对PTV膜具有较好的掺杂效果,掺杂时间和掺杂剂浓度影响PTV的导电率。PTV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I2掺杂PTV膜导电率有极好的空气稳定性。并从微观结构上对影响PTV导电率的某些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导电聚合物及导电聚吡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导电聚合物的发展历史,导电聚合物的结构特征和基础性能、导电聚合物的类型及其合成方法;然后重点介绍了导电聚吡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介绍了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种类、用途及导电机理。并对碳系填料填充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及金属系填料填充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最后展望了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基透明导电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网络掺杂聚合物、本征导电高聚物、超微导电颗粒/超细导电纤维真充聚合物等3种聚合物基透明导电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5.
杨丰科  曹伟丽  李金芝 《材料导报》2011,25(21):136-139,145
手性导电高分子聚合物在手性高分子领域里有很多独特的化学性质,已成为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聚苯胺、聚吡咯和聚噻吩等一些经典手性导电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途径:当共轭的导电聚合物链上带有对映体纯取代基或有手性的掺杂阴离子时,其光学活性可以被π-π*电子吸收带所诱导;阐述了它们的合成发展史、现状、显著特性及手性导电高聚合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7.
研究炭黑填充的聚合物电阻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表明,当炭黑浓度在临界区域或晶质聚合物在较窄的熔化区域,材料都能呈显高的正温系数(H-PTC)效应;而炭黑浓度很大时,具有负温系数(NTC)效应。这些是探索新型功能导电材料——温度自控塑料发热体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石墨是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无机层状材料之一,它与聚合物有效复合形成的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从石墨的应用形式、聚合物基体的种类、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几个方面概述了聚合物/石墨导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聚(对苯乙炔)共轭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尹五生 《功能材料》1997,28(2):122-126
聚(对苯乙炔)共轭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是以共轭聚合物承担电荷运输及电致发光的一种装置。本文对其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导电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已成为一种酶固定的良好载体.主要综述了近年导电聚合物固定酶生物传感器,特别是导电聚合物固定酶方面所涌现出的新技术和新结构,如溶胶-凝胶技术、丝网印刷技术、纳米技术,以及多层结构、微电极、复合结构等,并指出了导电聚合物固定酶生物传感器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辐照下PVC的降解及与丙烯酸丁酯共聚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在超声波辐照下,聚氯乙烯(PVC)在环己酮溶液中的降解及与丙烯酸丁酯(BA)的共聚反应。结果表明,PVC在超声波辐照下可降解成低分子量产物,其分子结构与玻璃化温度基本未变。PVC的超声降解符合一般力降解规律,降解动力学方程为(21.5kHz,380W,25℃1.0%PVC)ln=1.56×10~(-4)t。经IR、XPS、NMR等分析表明,PVC与BA的超声共聚产物主要为嵌段共聚物。所得共聚物可以明显提高PVC的冲击强度。  相似文献   

12.
用二甲基甲酰胺(DMF)作溶剂,使聚氯乙烯(PVC)与聚二甲硅氧烷硅二醇单锂反应,创备了聚氯乙烯-g-聚二甲基硅氧烷(PVC-g-PDMSO)。研究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利用^1H-NMR、IR、扫描电镜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羧酸酯稀土对聚氯乙烯的光老化稳定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人工老化的方法比较了羧酸酯稀土和有机锡对聚氯乙烯(PVC)的光老化稳定作用。借助于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通过跟踪光老化过程中羰基基团和共轭双键的变化,发现羧酸酯稀土的抗脱HCl能力优于有机锡,但抗氧化能力不如有机锡。  相似文献   

14.
聚氯乙烯接枝聚乳酸的合成及生物降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环己酮为溶剂,将聚氯乙烯(PVC)与聚乳酸(PLA)的钠盐进行反应,合成了以PVC为主链、PLA为支链的接枝聚合物(PVC-g-PLA)。讨论了实验条件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 R)、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接枝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土壤掩埋试验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接枝物的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15.
医用聚氯乙烯材料的表面光接枝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在不排氧氛围下 ,紫外光照射 ,以二苯甲酮 (BP)为光引发剂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在医用聚氯乙烯 (PVC)薄膜表面的气相接枝聚合。探讨了反应条件对接枝结果的影响 ,并用正交法指出了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用傅立叶红外 (FT- IR)、水接触角作为接枝改性结果的表征。FT- IR谱图表明 GMA已接枝到 PVC膜表面。水接触角由接枝前的 78°下降到 5 4°  相似文献   

16.
分子结构对增塑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聚合度、分子量分布和支化结构对增塑聚氯乙烯加工流变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PVC的加工流变性能随聚合度的增加而恶化;拓宽分子量分布和引入支化结构均有利于加工流变性能的提高;增塑PVC的拉伸强度随聚合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压缩永久变形却随之减小;分子量分布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支化PVC的拉伸强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7.
PVA-CS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SC等方法,研究了PVA-CS二元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果表明,PVA与CS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为部分相容体系。以Flory-Huggins的高分子溶液理论为基础,通过Wood或Fox方程,计算出不同共混比的PVA-CS共混体系两相中二组分的表现质量分率,进而计算出体系的聚合物-聚合物Flo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χ_(12)或g_(12),对PVA-CS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聚氯乙烯结晶行为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聚氯乙烯(PVC)原粉树脂和重结晶试吉晶性能,结果表明,PVC原粉树脂具有110~220℃的结晶融峰,结晶度随聚合物温度的下降而线性增加,退火温度,退火时间等热处理条件对PVC的重结晶行为有很大影响,在相同热处理条件下,增塑剂DOP的加入使树脂的结晶度下降,聚合度越高的树脂,其结晶度越大。  相似文献   

19.
分别用溶液法和熔融法制得聚氯乙烯(PVC)与聚丙碳酸酯(PPC)共混试样,用DSC证明PVC/PPC不相容,但它们不相容的程度受分子量、共混比例及共混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并根据玻璃化转变温度计算出溶液2共混试样PPC富相中PVC的质量百分含量。用DMA说明了NBR/PPC对PVC/PPC共混体系具有良好的增容作用,共混体系中PPC的用量对共混体系相容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入适量的PPC可提高共混试样  相似文献   

20.
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等极性小分子对钠基蒙脱土(Na^+-MMT)进行处理,得到改性的有机蒙脱土(OMMT),用熔融复合法制备了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发现,复合材料的拉伸及冲击性能较纯PVC都得到提高.通过XRD、TEM等方法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发现所得材料为剥离型复合材料.并用DSC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