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生活及工业用燃气锅炉的应用。然而,国内燃气锅炉的能量利用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烟气排热是最主要的损失形式。烟气深度回收利用技术采用吸收式热泵,由于吸收式热泵能制取非常低的冷水(约10℃)用于回收烟气热量,将烟气的排烟温度降低至30℃以下,烟气节能率达到15%,同时能产生60℃左右的采暖水,适用于大型采暖锅炉排烟余热的深度回收利用。通过针对吸收式热泵直接接触式回收燃气锅炉烟气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效果表明,采用吸收式热泵可以彻底实现烟气  相似文献   

2.
吴华新 《热能动力工程》2012,27(3):271-276,388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来实现节能减排,是解决当前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国内、外各行业窑炉与热能动力设备排烟温度的列举与分析,指出这类排烟的余温仍较高,提出在烟气余热回收热量传递过程中采取"质""量"分控的回收方式,利用烟气余热的"驱动力",即可实现烟气余热的深度利用,并对深度利用后烟气特性变化而引起的回收条件改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节能与环保》2013,(2):48-49
1/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利用与空气源热泵联合供热技术咨询单位:北京浩特沃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使用情况及节能效果:某小区锅炉房1台10t热水锅炉的烟筒后方安装了由2台热泵、1台板式换热器和混合降温器组成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回收的热能在采暖季用于加热采暖系统的二次循环水或生活热水,非采暖季节通过空气  相似文献   

4.
针对北京三元食品工业园燃气锅炉排出高温烟气的情况,设计了1套余热回收利用方案,运行效果测试分析表明,余热回收利用后,锅炉效率提高了9.12%,锅炉每年可回收利用的热量约7.77×106MJ,相当于节约天然气21.6万m3/a,烟气余热回收器寿命期内减排CO2约14030t,不仅节约了能源,同时减少了高温烟气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基于Solidworks三维软件开发研制的燃气锅炉直接接触式节能器及其性能测试系统,可对节能器进行全面的热工性能测试。测试证明,选择适当的运行参数,节能器能够有效地回收烟气的显热和潜热,能使150℃~250℃排烟温度降低到40℃左右,生产70℃左右的热水,显著提高燃气锅炉的能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富氢燃气将成为双碳时代低碳或零碳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其燃料掺混与冷凝增效的综合节能降碳潜力可达10%~30%。以燃气冷凝换热系统构建为突破口,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传统冷凝换热拟合关联式误差来源,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富氢燃气锅炉燃烧后烟气中水蒸气冷凝换热过程中蒸发冷凝多因素耦合转移交互作用机制,首次提出多参数冷凝换热装置显热与潜热强化换热数学关联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冷凝换热装置的微元迭代数字设计优化方法,首次实现冷凝换热器数字化精确设计,直接支撑双碳时代富氢燃气锅炉余热冷凝回收节能降碳10%左右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实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常燃气锅炉的排烟温度较高 ,一般在 16 0~ 2 4 0℃。所排烟气中含有不凝结气体和水蒸气 ,过热状态的水蒸气是烟气中热量的主要携带者。文章分析了烟气成分、换热机理 ,通过实验证明了降低锅炉的排烟温度回收烟气中水蒸气的显热和潜热 ,不仅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 ,同时凝结液也回收了烟气中部分酸性气体 ,因此具有节能与环保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8.
某企业高温超高压机组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定期排污、连续排污、本体疏水等产生大量对空排放的具有低位热能的乏汽,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针对该问题,通过乏汽回收装置将乏汽与除盐水混合实现热能回收利用,混合后的热水通过板式换热器与冷渣机来水换热加热除盐水.改造完成后,消灭了定排扩容器上冒白气现象,实现能源多级利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取余热提升城市供热能力,介绍了郑州市燃气锅炉房供热现状和基于直接接触换热的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新技术,并对燃气锅炉供热能力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通过对燃气锅炉烟道改造和余热回收,燃气锅炉房的供热能力将达到1 600 MW,供热面积为0.35亿m~2,同时烟气中NO_x和SO_2得到有效减排,具有显著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回收锅炉烟气中的热量、水分、硫分,本文提出了水洗-凝露式烟气三回收集成工艺.该工艺将气水接触式换热、烟气凝露式换热、水-水换热的高效换热方式集成,回收烟气中的热量的同时在喷淋塔内实现脱硫除尘,在凝结式换热器内实现水回收.介绍了工艺的热工设计原理及各关键部件的传热模型,总结了其计算方法与步骤,最后介绍了一个实例设计以供参考.该集成工艺与设备可有效地用于烟气热、水、硫的回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