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响应面法优化小米黄色素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小米黄色素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研究了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和提取时间对提取液中小米黄色素含量的影响,建立了二次回归方程,得到提取工艺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对小米黄色素提取含量有较显著影响,当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3.4:1,提取时间为2.7 h,乙醇体积分数为96%时提取液中小米黄色素含量达到理论极大值0.336 mg/100 g.  相似文献   

2.
对栀子黄色素稳定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栀子黄色素耐光性较差,有一定耐热性,对Fe3+离子极不稳定,对高浓度氧化剂稳定性较差,而对酸、碱、还原剂、Na+等离子较稳定;另外,Cu2+、蔗糖和维生素C对黄色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草莓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对小米黄色素的稳定性和其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米黄色素水溶性较好,色素溶液对光、热比较稳定;在酸碱、金属离子、氧化剂、蔗糖等添加剂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含氧酸根阴离子、还原剂、维生素C、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添加剂中稳定性较差.抑菌活性实验表明,小米黄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氏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米黄色素的初步研究--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从小米中提得天然食用黄色素,通过显色反应、薄层层析和光谱分析,并与玉米黄色素和β-胡萝卜素标准品相对照,确定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类胡萝卜素,可能有:玉米黄素(3,3’-二羟基-β-胡萝卜素),隐黄素(3-羟基-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3,3’-二羟基-α-胡萝卜素)等。应用试验表明,小米黄色素可用于多种食品、饮料及糖果着色。安全无毒,着色力强,色泽明亮自然,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作用。小米黄色素的生产、应用和研究以前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对小米黄色素的稳定性和其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米黄色素水溶性较好,色素溶液对光、热比较稳定;在酸碱、金属离子、氧化剂、蔗糖等添加剂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含氧酸根阴离子、还原剂、维生素C、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添加剂中稳定性较差.抑菌活性实验表明,小米黄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氏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食品工业科技》2004,(03):118-121
采用萃取法从红曲米中提取红曲色素,以正交实验法确定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法提取红曲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剂80%乙醇,温度80℃,时间30min,pH4,萃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红曲色素提取得率达12.25%。对红曲米中提取的红曲色素从热、光、酸、碱、金属离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得出了红曲色素生产及维护其最佳色泽的外界条件。   相似文献   

8.
红曲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萃取法从红曲米中提取红曲色素,以正交实验法确定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法提取红曲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剂80%乙醇,温度80℃,时间30min,pH4,萃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红曲色素提取得率达12.25%。对红曲米中提取的红曲色素从热、光、酸、碱、金属离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得出了红曲色素生产及维护其最佳色泽的外界条件。  相似文献   

9.
玉米黄色素的提取工艺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玉米蛋白粉中黄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用95%乙醇为浸提剂,在料液比为1:16,温度为65℃的条件下,浸提时间为4小时。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开发黑小麦色素资源,以黑小麦麸皮为原料,优化了黑小麦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了黑小麦天然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黑小麦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盐酸甲醇溶液的浓度为1%,料液比为1∶25(g/mL),提取时间为90min,提取温度为40℃,在此条件下黑小麦色素的提取率为75%。黑小麦色素色调在酸性和碱性范围内变化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碱性条件下不稳定;黑小麦色素对光很敏感,在光照的条件下容易分解,产生褪色现象,避光条件下稳定性最好;高温对黑小麦色素的降解作用明显,在80℃以下有很好的热稳定性;黑小麦色素对H2O2比较稳定,对VC的稳定性较差;锌、锰、钙离子对黑小麦色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铜、镁、铁离子对黑小麦色素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黑小麦色素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发黑小麦色素资源,以黑小麦麸皮为原料,优化了黑小麦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了黑小麦天然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黑小麦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盐酸甲醇溶液的浓度为1%,料液比为1∶25(g/mL),提取时间为90min,提取温度为40℃,在此条件下黑小麦色素的提取率为75%。黑小麦色素色调在酸性和碱性范围内变化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碱性条件下不稳定;黑小麦色素对光很敏感,在光照的条件下容易分解,产生褪色现象,避光条件下稳定性最好;高温对黑小麦色素的降解作用明显,在80℃以下有很好的热稳定性;黑小麦色素对H2O2比较稳定,对VC的稳定性较差;锌、锰、钙离子对黑小麦色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铜、镁、铁离子对黑小麦色素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响应面法对玉米黄色素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玉米黄色素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试验得到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R2=0.975 5,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温度57℃,提取时间2.6 h,料液比1:15,玉米黄色素的提取量为131.3 μg/g,提取率84%.  相似文献   

13.
火龙果皮色素的提取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火龙果皮色素提取时的最佳条件,以及提取液的稳定性和各种添加剂对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栀子黄色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提纯的栀子黄色素为材料,研究了酸碱度,温度,光照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栀子黄色素在多种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其结果为栀子黄色素的加工,贮运,开发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不同条件下的栀子黄色素的提取率,介绍了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对栀子黄色素基本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色素对氧化剂、金属离子以及碱性环境稳定,而对还原剂和酸性环境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一串红天然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从“一串红”中提取红色天然食素进行了研究和试验,探讨了在酸性条件下,以乙醇水溶液浸提剂,各种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提出了最佳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7.
酸浆宿萼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酸浆宿萼色素最佳提取工艺及该色素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丙酮作为提取溶剂,色素在453nm处有最大吸收峰;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质量浓度g/mL)为1∶6,提取时间为4h,提取温度为50℃;该色素的热稳定性好,对光照敏感,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金属离子Na+、K+对色素无不良影响,而Fe3+、Cu2+、Fe2+、Ca2+、Mg2+、Zn2+对色素则有明显影响;色素的耐糖性一般,只对低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稳定;抗氧化剂如VC、H2O2、Na2SO3对色素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低浓度时则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蜂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影响蜂胶总黄酮提取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提取时间,其次是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提取效率几乎无影响;超声波提取具有短时高效的优点,适合于蜂胶总黄酮的提取;正交试验表明,超声条件下蜂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是30℃,50min,95%乙醇,料液比1:30,此条件下测得总黄酮百分含量为6.39%。  相似文献   

19.
实验对大高良姜色素的提取条件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大高良姜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论表明色素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为1%盐酸乙醇,温度为40℃,料液比为1∶40,提取时间为4 h。大高良姜色素为亮黄色,颜色鲜艳。该色素对pH(2~6)、氧化剂、还原剂、常用食品添加剂及金属离子都比较稳定,但对日光稳定性差;且Fe3+和热(50℃以上)对该色素有一定的减色作用。总的来说该色素是一种稳定性较好、安全可靠、价廉易得、开发方便的天然植物色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猪苓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色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光稳定性以及氧化剂、pH值与金属离子对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比1:60时,以1mol/LNaOH溶液为提取剂、提取温度95℃、时间90min是猪苓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干燥的猪苓色素为深褐色粉末,能溶于水,易溶于碱性溶液,热稳定性好,光照会加速其分解,对H2O2不稳定,溶液pH值5~10范围时色素表现稳定;Na+、K+、Ca2+、Mg2+、Zn2+等离子不影响色素的稳定性,而Mn2+、Fe2+、Fe3+及Cu2+则有影响,其中Fe3+和Cu2+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