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佩玉  刘建伟  李静 《吐哈油气》2007,12(1):61-63,60
针对油井低伤害解堵技术的研究,探讨了如何减少和避免压井液伤害,有效解除此类伤害,避免酸化解堵措施后,再次压井造成的二次伤害等长期困扰油田生产的问题。通过对压井液配方的研究,有效地解决了油井酸化解堵后再次压井作业时,压井液对油井地层的二次污染伤害,提高了酸化解堵措施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胡尖山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其低渗透油藏物性整体较好,水驱及压力保持水平稳定。在开发过程中,部分油井存在因近井地带堵塞导致减产问题,前期主要应用酸化解堵和小型压裂、暂堵压裂等措施工艺治理,但压裂措施控水难度大,酸化措施无法有效解除有机堵塞,且容易加剧套管腐蚀状况。2021年通过研究生物酶解堵的增产机理与特点,结合室内解堵性能评价,在该区低渗透油藏实施解堵措施21井次,当年累计增油0.48×104t,产出投入比达15.5,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同时填补了套损油井解堵措施工艺技术的空白,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在充分认识川口油田的地质特征和油井堵塞机理的基础上,采取了相应的酸化解堵技术,能显著地解除近井带堵塞现象。该技术已在167口井的酸化解堵作业中得到认可,措施成功率94.7%,累计增油4 988.1 t。  相似文献   

4.
采油三厂三叠系油藏单井产量低,储层物性差,油藏非均质性强;油水井在修井、开采过程中造成地层污染,油井产量下降,为了提高单井产量,解除近井地带地层堵塞,近几年主要措施类型有酸化、暂堵酸化、压裂解堵;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油井含水上升,堵塞类型复杂,并且油井措施次数增加,部分井采取常规酸化、压裂已经达不到解堵增油效果,2011年在虎狼峁油田实施几种酸化工艺相结合,解决了单一酸化存在的不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项技术将不断推广应用,已达到低渗透油藏解堵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CB油田油井在中高含水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起泡剂、稳泡剂和基础酸液配方的筛选研究及施工工艺的优化等基础研究工作,分别在常规井和水平井中采用泡沫暂堵分流技术进行地层解堵酸化工艺措施。该项工艺的应用,在有效解除该油藏因地层微粒物运移引起的近井地带堵塞的同时,较好地避免了在油水关系复杂的层内条件下常规酸化解堵措施易引起的油井含水上升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针对XX区块部分油井由于采用砾石充填防砂完井,导致井底污染、使产量降低的情况,采用酸化解堵工艺解除地层污染.优选氟硼酸(NHD-C)体系作为主体酸液配方,通过在室内实验验证其酸化解堵效果,并在现场实验中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7.
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受钻井完井液、修井压井液的污染堵塞,采油井常常需要进行增产措施处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解堵措施仍为酸化解堵。酸化措施的解堵机理以化学溶蚀为主,其中的部分添加助剂,用于解除有机物堵塞伤害、油水乳化物伤害、和水锁伤害及增加返排,减轻残酸液的二次污染。对于跃进二号油藏,目前油井措施的残液几乎无法返排,残酸液的二次沉淀污染尤为明显,大大降低酸化施工有效率。因此,为了强化酸化解堵效果,提高跃进二号油藏油井措施的成功率和有效率,迫切需要进行新的返排工艺技术的试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白豹油田长6储层注水井伤害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分子聚合物及原油中的蜡质、胶质、沥青质和无机盐垢的解除方法,优化了深穿透缓速酸化技术,解决了解堵过程的伤害和腐蚀问题。据作者介绍,矿场应用表明集酸化解堵、氧化解堵等多种功效于一体的深穿透缓速酸化技术能有效控制反应速度,同时解除有机、无机物双重堵塞,研完成果对特低渗透油田的有效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庆高台子油层闭合酸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合酸化技术是碳酸盐岩酸化压裂后,对人工裂缝进行再改造的补救性措施,通过解除对裂缝造成的伤害,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增大扫油效率,提高油井产量。针对大庆西部高台子复杂岩性地层的特征及水力支撑压裂情况,进行了措施方案分析,扩大了常规闭合酸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提出了在水力支撑裂缝中进行酸化解堵的新观点,研究了适应该地层的压裂液配方和酸化解堵剂,现场进行2口井试验,闭合酸化效果较水力压裂效果明显,产量平均增加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酸化是解除油井地层污染的有效手段;作用机理以化学溶蚀为主。在油田开发早期,采用在酸液中加入助排剂的方式,依靠地层自身的能量和人工举升方式将残酸返排出地面;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油层压力逐渐降低,油井酸化后形成的残酸很难依靠地层压力排出;残酸中的酸渣在孔喉中析出,对油流通道造成二次堵塞,对地层形成二次伤害;而且,二次伤害在后面的施工中很难以解除。为了强化酸化解堵效果,提高油井措施产量,今年9月,我厂在酸化施工当中,推广应用了热酸助排技术和氮气助排技术,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雷家区块储层污染的主要原因及类型,研制了雷家低渗储层解堵液体系。采用有机缓速酸体系增大处理半径,减轻设备腐蚀;复配有机堵塞清洗剂,解除有机堵塞;采用带泵酸化工艺,酸化后快速排酸,减少二次沉淀污染。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氯解堵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老油田长期开采后,多数油水井均出现产量和注水量下降的现象,利用二氧化氯解堵技术解除压裂液、钻井液滤液中有机高分子堵塞、去除铁垢、杀死细菌达到解堵的目的.对二氧化氯的物理性能、解堵原理研究表明,二氧化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有效解除油井的细菌、铁硫化物及聚合物的腐蚀及堵塞.二氧化氯解堵技术主要适用地层存在垢堵、乳化堵、压裂液损害、聚合物堵塞、细菌、FeS堵塞等有机无机复合堵塞;地层能量较高,物性较好;堵塞原因复杂,常规措施无效.现场应用表明,二氧化氯能有效地控制油田污水中的细菌,其他水质指标则受影响较小;二氧化氯能氧化分解铁硫化物,使油井恢复生产,并对原油性质影响小.介绍了二氧化氯解堵工艺,同时提出了二氧化氯解堵技术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溶剂酸解堵在沈阳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溶剂酸解堵技术是针对沈阳油田高油特殊原油物性而研制的,该技术由原有机溶剂和无机酸液两部分组成,有机溶剂解除由于冷伤害造成的蜡堵,无机酸液解除机杂和岩石颗粒造成的无机堵塞,即通过溶剂酸的作用同时解除高凝油有机、无机堵塞,提高解堵效果,提高油层渗透能力,恢复油井产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雷家区块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储层物性及敏感性分析,弄清了储层污染的主要原因及类型,同时,开展了低渗油藏解堵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表明:采用有机缓速酸体系增加处理半径,减轻设备腐蚀;对结蜡严重,复配有机堵塞清洗剂,解除有机堵塞;在酸化工艺上,采用带泵酸化工艺,酸化后快速排酸,减少二次沉淀污染。  相似文献   

15.
油井选堵酸化新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暂堵酸化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油井先堵酸化的新技术,即在注酸前注入选堵剂封堵高渗透水层,然后注入酸液以酸化低渗透层和污阻部位。研制了符合最终堵水不堵油要求的选堵剂,描述了这一新技术的。通过模拟试验,考察了新型选堵剂的选堵效果、封堵强度及酸化转向率等。  相似文献   

16.
针对侏罗系油藏部分油井酸化时洗井返排率低,对措施剥落的机杂颗粒和二次沉淀物无法彻底排除的问题。通过分析,揭示了常规酸化对地层能量较高的油井解堵效果好,而对地层能量低的油井解堵效果不理想,反而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根据这一情况,提出了负压返排酸化技术,通过现场试验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该技术的成功实施进一步丰富了酸化解堵技术系列,为侏罗系油藏的稳定高效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油井堵塞严重是曙光油田稀油区块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现场应用的主要是酸化解堵技术,初期效果较好,到中后期解堵有效期越来越短,最短的只有50 d.且现场应用的酸化解堵技术不能解决漏失油井的堵塞问题.水力锤振动喷射解堵技术经3口油井的试验,证明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实施后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埕北油田沥青质堵塞综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胶质 沥青质在近井带沉淀造成的堵塞是稠油油田开发过程中油井产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油田动态资料分析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提高解除此类堵塞的成功率 ,降低有机溶剂解堵 (特别是在海上油井作业 )的风险性。实验评价和施工结果表明 ,有机溶剂U 0 1对这种有机堵塞有很好的清洗作用。两口油井解堵后的液量分别为解堵前的 1.7倍和 4倍 ,证明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而合理选井和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是油井通过有机解堵提高增产油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半活性自均向稠化酸用于高温高压裂缝-孔隙型油藏油井酸化解堵的技术,概括介绍了活性自均向稠化的作用原理,基本组成,性能和解堵工艺,详细介绍了活性自均向稠化酸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石西作业区油井酸化解堵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埕岛油田经过近20年的开发,油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部分油井供液不足,水井注入压力上升,为此研制了有机质堵塞解除技术,可有效解除开发中后期残留在砂岩表面及毛细管管壁上的胶质、沥青质造成的油水井堵塞;研制了复合缓速酸深部酸化解堵技术,解除泥浆固相颗粒、胶结物中的桥堵颗粒造成的堵塞,疏通液体流动通道。2011年这两项技术实施解堵36井次,有效率9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解堵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