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燃气炉与分户供暖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冬季传统供暖方式与燃气炉分户供暖方式的优缺点,并对燃气炉分户供暖从节约能源,环保,经济费用运行分析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单户燃气炉供暖与区域锅炉房供暖相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3.
在一台0.8 t/h渐变型多孔介质燃气锅炉上进行了传热特性、污染物排放特性和阻力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多孔介质燃气炉具有体积小、负荷调节比大、换热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和气流阻力小等特点.该燃气锅炉的特点是在燃烧室中设置有多孔介质与布置在其中的冷却介质管束,同样功率的多孔介质燃气炉体积只有常规自由火焰锅炉体积的1/5,换热效率大于90%,Nox排放质量浓度低于45 mg/m3,压降小于0.001 Mpa.  相似文献   

4.
徐州地区采暖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分析了在苏北地区县有代表性的徐州市的采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认为应积极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同时也应推广应用冷凝户型燃气炉供热。  相似文献   

5.
针对实验室现有的小型燃气室式炉自行设计平焰燃烧器及其燃气和空气管路,搭建工业炉热性能测试的试验台架,通过不同工况下的实验测试,对燃气炉的热平衡及温度分布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燃气炉的热效率略大于20%,热效率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燃气炉的烟气余热没有得到利用;炉膛内的温度不均匀性很大,其原因主要是烟气出口位置布置的问题和燃气炉没有达到热平衡。  相似文献   

6.
马良涛 《节能》2005,(10):12-13
阐述了燃气炉与太阳能联合供热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控制方法,在令人舒适满意的基础上确保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燃气热水锅炉炉内动力场的稳定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中的标准k-ε湍流模型分析15%、27%、48%和100%负荷4种工况下的炉内压力、速度和烟气流动特性。研究表明:燃气炉内烟气流动较为复杂,存在明显的流动不畅区域,涡流较多,烟气流动阻力较大,其中换热管区域压降比λ约52%;负荷变化时,应尽量减少出口负压,不应高于-400 Pa;换热管入口截面烟气速度存在较大差异,V_(max)/V_(min)约为3~7,且随负荷增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气体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一次能源是以煤炭为主,燃煤的电力和热力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一半。利用热泵技术回收汽轮机乏汽余热。将热量用于MEA溶液的再生,可以降低火电厂的碳捕捉成本。以600MW机组为例,安装改进型碳捕捉装置的机组热效率与安装原碳捕捉装置的机组相比,得到安装改进型碳捕捉装置的机组热效率有明显提高。对于改进型碳捕捉系统,碳捕捉率为90%时所需的抽汽量为317.04t/h,热效率下降7.35%,比传统的方法提高5.41%。随着碳捕捉率的变化,湿冷机组效率变化曲线的斜率比直接空冷机组大,但随着碳捕捉率的增大,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9.
以基于烟气再循环的燃气炉为研究对象,通过燃烧实验分析其低氮氧化物排放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炉膛结构参数以及烟气再循环对氮氧化物排放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增加炉膛直径,可有效降低锅炉氮氧化物排放量,综合考虑热效率及制造成本,4 t/h燃气炉炉膛直径最终确定为1 050 mm。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炉膛结构为烟气再循环结构,同时配合使用RS 410/E BLU FGR燃烧机,成功实现了30 mg/m~3(标态)以下的超低氮氧化物排放。  相似文献   

10.
非预混燃烧中喷嘴结构布局影响火焰长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验证了用数值方法研究湍流燃烧的可靠性,在燃气流量和喷口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喷口的数量和间距,确定了多种燃烧器喷口布局方案;讨论了非预混燃烧中喷口数量和间距对火焰长度的影响,认为喷口数量和间距的改变不但会引起空气和燃气的混合程度发生变化,也使得各股燃气之间的扰动程度不一样.所以应合理调整喷口布局,改变燃烧器的火焰结构和温度分布,使燃烧的高温区域更加集中,提高燃气炉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11.
纳米流体太阳集热器的光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直流碳弧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5nm的碳包铜纳米颗粒,包覆的碳层有效避免了周围环境对铜纳米粒子的影响.采用超声波振荡和添加分散剂的方法,将碳包铜纳米颗粒均匀稳定的分散在体积比为1:1的乙二醇水溶液中,获得了用于直接吸收式太阳集热器的循环工质-碳包铜纳米流体.通过闷晒实验,研究了碳包铜纳米流体的光热转换性能;通过对集热器热效率的测试,研究了碳包铜纳米流体太阳集热器的热性能,结果表明:添加纳米颗粒后,碳包铜纳米流体的光热转换性能明显优于基液和涂有黑漆的铜管表面.直接吸收式的碳包铜纳米流体太阳集热器显著提高了集热器的集热效率,实验中的最高集热效率可达74.688%,比传统平板型集热器的集热效率提高了近10%.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我国的锻造加热炉量多面广,能耗高,热效率低,因而多年来一直是节能技术改造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锻造加热炉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相差还较大。从能源构成方面来说,发达国家已经淘汰了燃煤锻造加热炉,普遍采用燃油、煤气、天然气以及电等优质能源,然而,由于我国煤产量大,其它能源相对较少,长期以来实行以煤代油的能源政策,所以,我国80%的锻造加热炉直接用煤作燃料,上海市有约1600台锻造加热炉;其中燃气炉约300台,燃油炉约200台,还有少量…  相似文献   

13.
对稠油集输伴热管道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伴热管道轴向温度计算物理及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伴热效率的定义,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温度分布及伴热效率的影响,为稠油集输伴热管道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实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保温层对伴热效果影响最大,当聚氨酯保温层厚度从10增加到40mm时,油管介质出口温度增加了15.6℃,伴热效率增加了7.2%;其次是伴热热水流量,当热水流量达到油质流量的4.5倍时,油管介质出口温度增加7.6℃,伴热效率增加1.5%,进一步增加流量,影响非常小。不利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伴热管道结水垢,随着水垢厚度的增加,油出口温度及伴热效率都降低;其次是油管结蜡,随着油管结蜡厚度的增加,油出口温度有所增加,但伴热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提出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热效率的在线软测量方法,该方法将效率分为煤燃烧效率和传热效率两部分,根据CFB锅炉动态机理模型在线计算锅炉未燃烧碳量,在此基础上计算煤燃烧效率,再通过反平衡法和正平衡法计算锅炉传热效率,最后得到锅炉热效率.应用该方法对某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热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影响该锅炉热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锅炉热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烟气中的飞灰含量;该软测量方法适用于CFB锅炉,能有效指导锅炉调控,从而提高锅炉热效率.  相似文献   

15.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目标的提出,提高能效水平、减少碳排放是热电锅炉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首先从锅炉能效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文献研究。研究表明,现有评价方法与指标主要是针对锅炉热效率及技术经济指标的监测与评价,缺乏对各项影响因素的分析,难以系统化评价锅炉运行水平。其次,梳理了我国目前常用的碳核算方法,分析了影响热电锅炉碳排放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应耦合能效与碳排放,通过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构建热电锅炉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对热电增效、节能、降碳系统优化、综合性能提升改造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讨论了戒严燃气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中的体系划分及测试计算方法,并针对某些不具备测试手段的情况提出了比较科学实际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分析方法,研究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的主要参数(生物质种类、气化温度、水蒸气与碳的比值S/C和当量比ER)对气化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原材料的固定碳含量的变化对气化系统(火用)效率影响最大:固定碳含量为8.99%的肉骨粉气化过程系统(火用)效率最低为12.52%;固定碳含量为68.68%的晋城无烟煤气化过程系统(火用)效率最高为59.95%,同时发现气化系统热效率与(火用)效率的差值与所产气体的热值的关系。而其他增大气化参数(气化温度、S/C和ER)会提高(火用)效率和热效率,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将出现峰值,再升高温度将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8.
链条炉排锅炉在燃用高挥发分高热值煤种过程中出现炉内结渣、热效率低等很多问题,通过对煤种进行热天平分析,并进行单元体模拟炉燃烧及风室配风的试验研究,据此提出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9.
对一种新型的燃气三段式推杆锻造加热炉的结构及热工特点做了介绍,与传统的室式锻造加热进行了比较,可为炉窑改造或新建炉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低速中等负荷工况下对一台装有高压级带VGT的两级涡轮增压器(VGT+TC)的直列6缸重型柴油机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进气门晚关机构(LIVC)开启与不开启、高压EGR系统(HP EGR)与低压EGR系统(LP EGR)以及不同VGT开度对柴油机热效率和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使用LIVC后,与EGR能产生协同作用,使缸内氧浓度和高温区域减少,有效降低NOx排放,同时延长滞燃期,当量比分布更加均匀,可有效降低碳烟排放,但碳烟排放对应EGR率变化存在一个临界EGR值,超过临界EGR率后,碳烟排放变差.使用LIVC对有效热效率的影响很小.在相同EGR率下,采用低压EGR系统时,具有更好的NOx和碳烟折中排放,同时有较高的有效热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