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静压桩对青岛地区不同土层的适用性、压桩力与单桩承载力之间的关系.静压桩的配筋率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可以降低.静压桩给桩基础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某商贸广场A区采用了人工挖孔桩基础,因持力层放在不同土层上,桩承载力和沉降量差异悬殊,且大部份桩承载力远低于设计要求。本文介绍桩端压浆大幅度提高其承载力的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3.
软土地基中杆塔微型桩基础的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勇发  蔡兴杰  龚健 《工业建筑》2005,35(Z1):532-536
微型桩与常规钻孔灌注桩相比,具有承载力较高、施工场地小、对土层适应性强、布置形式灵活等特点。通过在软土地基中进行的微型桩单桩及群桩原型试验得到设计参数,总结出了适用于软土地基中杆塔微型桩基础设计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面横向往返运动下可液化土层中桩基响应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非液化和液化土层中桩基础宏观震害现象以及等幅波与真实地震波振动台模型实验中桩和土层的加速度、位移、桩土相互作用力、桩动力p-y曲线、桩身弯矩与孔压发展过程对比,研究地震引起的地面横向往返运动下可液化土层中桩基响应机理.结果表明:非液化土层中上部结构惯性力控制着桩的反应性态,桩头加速度和桩身弯矩与土层加速度时程基本保持一致;液化过程中桩土相互作用力呈现明显增大现象,土体侧向刚度虽然衰减,但同时土层相对位移和桩土相对位移增大的影响更为强烈,即土层和桩土相对位移对桩土相互作用力增大的作用明显大于土体刚度衰减引起桩土相互作用力减小的作用;液化土层中桩土相互作用最大反应不是在土层加速度峰值时刻,而是土体相对位移达到最大时响应最大,此时土层孔压比为0.8左右;非液化土层中桩土相互关系为桩推土,惯性力是控制因素,液化土层中则为土推桩,土体位移起主要作用,而液化发展是这一转变决定性因素;常规仅考虑土体刚度衰减的拟静力方法不适合液化土层中桩基础地震响应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5.
桩数沉降关系是按变形控制设计桩基础(减少沉降桩基础设计)的重要依据,受荷载大小、桩位布置和场地类别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结合某工程现场实测数据,运用近似数值方法和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对2幢采用不同桩数的多层住宅桩筏基础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不同桩间距对地基压缩变形、基础内力和土体应力应变分布的影响,对桩数减少一半时基础沉降几乎没有变化这一问题给出合理解释。结果表明,作用于基础顶面的荷载水平越低,桩侧与桩端土层可压缩性差异越小,基础沉降量对桩数变化越不敏感。对于深厚软土地基中的低承台群桩基础,按变形控制进行桩基设计,能最大程度地节约基础用桩量,可获得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微型桩杆塔基础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现场真型试验,对微型桩基础的水平承载力进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二次注浆工艺有利于提高微型桩水平承载力,当采用投石注浆成桩时,应用于输电线路工程的微型桩必须采用二次注浆工艺;二次注浆工艺对微型桩水平承载力的提升作用因上部土层性质而异,尚需更多的试验和实践确定不同土层性质下二次注浆对微型桩水平承载力的提升效果;适当在微型桩群桩中布置一定的斜桩有利于提高群桩的水平承载力,但应考虑斜桩施工困难会对施工工期产生影响;进行微型桩基础设计时宜按水平允许位移进行控制,在合理选用设计参数的情况下,可采用本文提供的设计方法进行微型桩基础水平承载力的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7.
对于深厚自重湿陷性场地的桩基础设计,通过桩端后注浆工艺减少桩基沉降、提高桩端持力层的端阻力,通过桩基静载试验确定注浆后桩端持力层的实际承载力,采用强夯处理或回填压实消除深厚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部一定深度范围内湿陷性土层的湿陷性,同时提高上部土层的密实性以提高桩侧摩阻力以及加强上部土层防水效果以达到减少桩侧负摩阻力的目的,结合三七灰土防水垫层的防水作用,将湿陷性土层有害的桩侧负摩阻力变为对桩基竖向承载力有利的桩侧正摩阻力,可以大幅度提高桩基的竖向承载力,使位于深厚自重湿陷性场地的桩基础设计做到技术可行且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8.
徐荔 《广东建材》2013,(8):46-49
人工挖孔桩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桩基础形式,具有造价低、工艺简单、质量控制容易、承载力较高等优点。人工挖孔桩端承桩为主,桩端持力层通常为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基岩。在计算桩的竖向承载力时,一般不考虑桩侧阻力的作用,桩侧阻力是否参与桩的竖向承载力计算影响到人工挖孔桩的经济性,有时甚至决定采用挖孔桩方案的可行性。本文介绍厦门某高层商住大楼人工挖孔桩的静载试验结果,分析了孔桩竖向承载力的试验值与设计计算值之间的差异,得出本地区强风化花岗岩土层的实际承载能力比规范法设计计算的设计值要大。  相似文献   

9.
复合载体夯扩桩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桩基础的技术,其设计计算与普通桩基础也不一致,对复合载体夯扩桩桩距、桩径、桩长的确定方法进行了介绍、并详细介绍了单桩承载力及其沉降计算。  相似文献   

10.
复合载体夯扩桩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桩基础的技术,其设计计算与普通桩基础也不一致,对复合载体夯扩桩桩距、桩径、桩长的确定方法进行了介绍、并详细介绍了单桩承载力及其沉降计算。  相似文献   

11.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思想及工作性状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敏  杨桦  王伟 《岩土工程界》2004,7(Z1):119-124
针对土层中存在上下两层或多层可供利用的桩端持力层,且建筑物对沉降要求较高的情况,基于减沉桩原理,根据长桩控制变形、短桩提供承载力的基本思路提出了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思想.采用简化模型对全短桩、全长桩及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状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不仅可以大量减少长桩用量,而且可有效地控制基础整体沉降和差异沉降,显示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思想及其变形特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敏  杨桦  王伟 《土木工程学报》2005,38(12):103-108
针对土层中存在上下两层或多层可供利用的桩端持力层,且建筑物对沉降要求较高的情况,基于减沉桩原理,根据长桩控制变形、短桩提供承载力的基本思路提出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思想。采用简化模型对全短桩、全长桩及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不仅可以大量减少长桩用量,而且可有效地控制基础整体沉降和差异沉降,显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王萌 《江西建材》2009,(2):58-61
复合载体夯扩桩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桩基础的技术,因此其设计计算与普通桩基础也不一样。本文对复合载体夯扩桩桩距、桩径、桩长的确定方法进行了介绍,并详细介绍了其单桩承载力及沉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沉降控制理论在高层房屋加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理论及实践的结果,提出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变形控制设计理论,并用于桩基础的设计.尚未见这种设计理论,用于超过18层的高层建筑桩基础的设计.通过变形控制,可以对常规强度设计的高层建筑,进行房屋加层、减少桩数或缩短桩长的优化.文中还介绍该方法在上海九洲花苑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桩基础的桩型和成桩工艺种类繁多,各有特色。根据土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桩型和成桩工艺是桩基础设计和施工的关键环节。不合理的选择将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以某工程为例,分析其桩基础设计及施工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的不妥之处,提出笔者对该基础工程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太原某料仓为例,介绍了预制桩基础设计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分别列出了预制桩基础单桩承载力计算、预制桩复合基桩承载力计算过程,用以指导设计和施工人员掌握承载力计算方法,合理进行桩基础设计。  相似文献   

17.
王卫东  吴江斌 《建筑结构》2021,51(17):59-66
中国已成为300m以上高的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之一,截止到2021年,全球高度前15栋已建和在建超高层建筑中9栋位于中国,建筑高度已突破600m.在超高层建筑高度不断突破的同时,地基基础面临高基底压力、复杂的风和地震作用、严格的沉降控制等问题.结合国内超高层建筑的建造需求与工程实例,总结了超高层建筑桩基础设计原则、主要深基础形式.阐述了钢管桩、嵌岩桩、大直径超长灌注桩等几种主要基础形式的特点与设计要点,并对应地介绍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南京绿地紫峰大厦、天津117大厦等典型超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实践,分别涉及含砾中粗砂、中风化安山岩、粉砂等不同性质的持力土层,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桩基础形式和针对性的设计与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层建筑桩筏(箱)基础中减少桩数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 ,对于桩筏 (箱 )基础 ,当用桩达到一定数量后 ,再增多或减少桩数 ,对基础沉降没有显著影响。不少学者针对现行桩基础设计提出了可以从桩基础中抽出一定数量的桩而不会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建议。本文试通过工程实例来分析高层建筑桩筏箱基础设计中减少桩数的可行性 ,并就常规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跃威 《市政技术》2012,30(3):137-138,149
静力压桩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适用于软土地区、城市中心和建筑物密集处的桩基础工程。通过引孔静力压桩的方法可有效地解决静力压桩施工中桩不能有效穿过坚硬土层和厚砂层的问题,使桩端达到持力层或桩长满足设计要求。因此介绍了引孔静力压桩施工方法,并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彩明 《岩土工程界》2007,10(11):40-41
通过对大量采用钻孔压浆桩基础施工工程的总结,给出了钻孔压浆桩基础设计所采用的公式,桩侧、桩端阻力提高系数,完善了钻孔压浆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